Content
| 王晋 刘志远:刑事赔偿法律修改的实践分析 |
| 作者:王晋(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厅厅长) 刘志远(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厅赔偿办公室主任)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8期刑事赔偿立法完善专题 自1995 年国家赔偿法实施以来, 刑事赔偿工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 近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 当时制定刑事赔偿制度所依据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很大 |
| Time:2008-05-29 |
| |
| 魏武:拟议中的欧洲检察院 |
| 作者:魏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博士)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9期法治视窗 一、欧洲检察院概念的产生 如何对欧共体的财政利益提供最优化的保护,欧共体成员国及欧共体机构早在1976 年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直到1992 年《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联盟条约》和1995 年7 月26 日欧盟理事会《关于制定欧共体财政利益保护公约的协定》签署之后, 才在通过刑罚 |
| Time:2008-06-02 |
| |
| 陈学权:我国监听立法研究 |
| 作者:陈学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师, 法学博士)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5期立法建言 关键词 监听立法 规制范围 立法模式 控制程序 摘要 我国监听立法在规制范围上, 应该采取开放的姿态, 将口头以及以各种电子设备及其他方式发送和接收的所有言论都纳入其中; 在立法模式上, 可以考虑将监听视为一种强制性的侦查手段放在刑事诉讼法典的“侦查”专章中与搜查、扣押等强制性侦查行为并列规定 |
| Time:2008-06-03 |
| |
| 刘继国: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合理配置 |
| 作者:刘继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厅)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8年第1期司法改革探索 关键词 职务犯罪 侦查权 配置协作 摘要 检察机关的不同内设机构分别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是基于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性质,是强化法律监督和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专业化以及减少办案成本、提高办案效率的客观需要。合理配置职务犯罪侦查权,主要是强化省级检察院的职务犯罪侦查权,加强和改进市级以上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指挥中心建设 |
| Time:2008-06-05 |
| |
| 陈国庆: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 |
| 作者:陈国庆(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 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建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8月第15卷第4期 主题研讨——刑事和解:法律家与法学家对话录 编者按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这是南非大主教图图在倡导恢复性司法时的振聋发聩之语。在域外已有多年历史的恢复性司法,其关注点不在报复和惩罚,而是着眼于疗治创伤和 |
| Time:2008-06-11 |
| |
| 陈文涛:从“双重处罚”看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
| 作者:陈文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文章来源: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4期(总第167 期) 摘要 在刑事诉讼法学界,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权一直是争论多年的难点。反对者反对的观点之一,就是精神损害赔偿会导致对刑事被告人双重处罚。本文从双重处罚的理论本义出发,分析阐述精神损害赔偿与刑罚的并用,仅仅是一种民事与刑事责任的竞合情形,并不构成双重处罚。被害人的民事请求权不能因被害人的刑事责任而受限,精神 |
| Time:2008-06-13 |
| |
| 龚婕 王静纯: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重构 |
| 作者:龚婕 王静纯 (广东商学院刑事诉讼法) 文章来源:法制与经济2008 年第4 期 摘要 在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贯穿着整个刑事诉讼证明过程的始终。刑事诉讼主体收集证据、审查证据、判断证据等活动都需围绕着证明标准而展开,因此,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证明标准体系关系着证明主体的利益,也直接影响着诉讼的整个进程。笔者意在借鉴英美法系的“排除合理怀疑”和大陆法系的“内心确信”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诉讼文化和 |
| Time:2008-06-24 |
| |
| 陈瑞华: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 |
| 作者: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15卷第6期 摘要 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遗留下一些问题,导致实践中大量违反法律程序的情况得不到根本的治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人权状况和司法改革日益关注的大背景下,我国将对《刑事诉讼法》进行再次修改,律师权益保障、强制措施、证人出庭、刑讯逼供、辩诉交易和刑事和解等问题将成 |
| Time:2008-06-26 |
| |
| 陈永生 瓮怡洁:检察官客观义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 作者:陈永生(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法学博士) 瓮怡洁(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讲师, 法学博士)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7期检察官客观义务专题 检察官的客观义务是指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要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既要注意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事实和法律, 又要注意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事实和法律, 要不偏不倚。“依据这个原则, 检察员、警察 |
| Time:2008-04-22 |
| |
| 喻建立:检察制度的正当性探析——中国检察制度原理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
| 作者:喻建立(人民检察记者)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7期前沿动态 近年来, 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理论研究硕果累累, 呈现出繁荣景象。然而, 理论研究的课题大多停留在对现行检察制度进行剖析和论证的层面,对涉及检察制度深层次的问题少有探讨。检察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已经不适应检察事业发展的要求。为了构筑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理论体系, 由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主办、吉林省辽源市人民检察院承办 |
| Time:2008-04-24 |
| |
| 杜春鹏 丁燕鹏:完善我国侦查辨认规则 |
| 作者:杜春鹏 丁燕鹏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7期 辨认是侦查机关为查明案件事实或审查犯罪嫌疑人而组织安排的有关人员对与案件有关的人、物、场所进行识别的一种措施。[1] 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与辨认相关的条款,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仅对辨认作了简单的规定, 这不利于侦查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此, 笔者就如何完善我国 |
| Time:2008-04-28 |
| |
| 向泽选 陈坚:检察官客观义务的价值取向 |
| 作者:向泽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法学博士) 陈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7期检察官客观义务专题 法律的进步作用之一乃是约束和限制权力, 在法律统治的地方, 权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规则的阻碍, 这些规则迫使掌权者按一定的行为方式行事。[1]然而, 要求法律毫无瑕疵地被执行, 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我们所遇见的只是法律 |
| Time:2008-05-06 |
| |
| 刘计划:拘留逮捕制度改革与完善刍议 |
| 作者:刘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4期强制措施立法完善专题 一、拘留、逮捕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必要性 拘留和逮捕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两种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因此, 对“法律上无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拘留、逮捕,必须坚持必要性和比例性 |
| Time:2008-05-08 |
| |
| 蔡杰 肖伟:减刑程序中检察参与机制的缺失与构建 |
| 作者:蔡杰(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肖伟(武汉大学法学院助教)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20期刑事诉讼法学年会专题 作为刑事执行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减刑程序的本质是对刑罚的变更, 其运作程序应遵循诉讼形态。现行减刑程序不仅剥夺了检察机关和罪犯的程序参与权, 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检察监督, 难以遏止程序性违法, 导致减刑的制度功能受损, 因而有必要从程序性参与和监督参与两个层面对之加以完善 |
| Time:2008-05-13 |
| |
| 杨小军:我国刑事赔偿范围辨析 |
| 作者:杨小军(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8期刑事赔偿立法完善专题 国家赔偿法实施12 年来, 在保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和监督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方面,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既有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 也有执法、司法实践方面的问题。笔者就我国国家赔偿中的刑事赔偿范围, 谈谈个人看法。 一、刑事赔偿的几种情形 关于刑事赔偿范围 |
| Time:2008-05-16 |
| |
|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2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