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郭小亮:论我国非犯罪化的司法路径 |
【摘要】当前,我国犯罪一直呈上升态势,导致刑事司法工作压力巨大,研究非犯罪化的实现路径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广义上理解,非犯罪化包括立法上的非犯罪化和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刑法立法模式决定了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是我国当前非犯罪化的主要路径。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它包括侦查阶段的非犯罪化、起诉阶段的非犯罪化和审判阶段的非犯罪化,每个阶段的非犯罪化其具体 |
Time:2010-05-10 |
|
冀祥德:附定罪条件逮捕制度论 |
【摘要】附条件逮捕一经问世,即引起一片质疑。在以该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为中心的争论中,法律界与法学界人士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附条件逮捕的实质是附定罪条件逮捕,应当被定位于审查逮捕案件分流机制下的一项制度;它不是孤立的制度安排,而是系统的制度构建;不是简单的逮捕条件的降低,而是法定逮捕标准的分层次适用;不仅具有控制犯罪的价值,同时还有人权保障的目的;不仅是检察机关进行的一项工作探索,而且是中国司法制度 |
Time:2010-06-26 |
|
何家弘:司法良知与公正司法不应是“传说” |
就司法清廉和司法公正而言,需要完善的制度很多,其中之一是完善我们的陪审制度。作为司法民主或民众参与司法的一种形式,陪审团审判制度有利于保障司法清廉和司法公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开和司法独立,有利于提高司法权威,还可以为法官提供一个消除社会舆论压力和外界不良干扰的保护性屏障 最近,“传说”是网络上的一个流行语,而我对“传说”也很感兴趣———我最近出版的小说《血之罪》就是从一个传说讲起的。那么,对于 |
Time:2010-06-26 |
|
张建伟:赵作海案的三个追问 |
作者:张建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0年6月3日 老舍先生有篇短篇小说,题目是《新时代的旧悲剧》,我多年以前读过,内容浑忘记了,只因那题目有点意思,所以至今记得。近来在报章上读到赵作海案,第一个感受是:这不过是一出“新时代的旧悲剧”。 君不见,除了在嫌疑人头上放鞭炮这一富有想象力的刑讯方式、在试图弄清楚死者身份时采行DNA检测等等之外,这起案件和古时某些冤案像是一个 |
Time:2010-06-28 |
|
卢乐云:检察机关初查制度之价值评析及其实现 |
【摘要】从“司法论”与“立法论”相区别的方法论出发,实然的检察机关初查制度具有形式违法性,应然的初查制度具有实质合理性和正当性。因为作为初查制度之核心与基础的初查权本质上是宪政视域中的法律监督权的具体形式,是旨在监督公权保障人权的一种公权力。这决定了初查制度的价值目标是实现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而要实现此目标就要实行实然初查制度向应然初查制度的转向,如加强初查制度与国际规则的协调、完善初查权运行 |
Time:2010-06-29 |
|
刘广三: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及其证明力辨析 |
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及其证明力,即非法证据能否采纳为定案根据问题,在诉讼法学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从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来看,作法也截然不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此问题所涉及的社会价值的取向迥异:如果完全采纳非法证据则对保护人权不利,甚至使许多诉讼程序的规定流于形式;如果完全不采纳非法证据似又对制裁犯罪不利。而围绕这一问题长期以来的各执一端则表明: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和证据制度下,制裁犯罪和保护人 |
Time:2010-07-07 |
|
樊崇义:只有程序公正,才能实现实体公正——评“两高三部”“两个规定”所体现的程序价值 |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经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于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走上了“依法治国”之路,严禁刑讯逼供写入 |
Time:2010-07-12 |
|
洪道德、葛琳:刑事审判阶段要不要法律监督 |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中,检察机关的职能主要有三项:对特定案件进行侦查,提起公诉和对刑事诉讼过程进行法律监督。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使控审职能进一步分离,检察机关的指控、举证责任进一步加重,客观上使人民检察院的公诉形象更加突出,而其法律监督职能却在理论与实践中显现出与公诉职能和诉讼结构的不协调性。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按照诉讼阶段可以分为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执行监督。其中最具争议的是审判监督。[1 |
Time:2010-07-17 |
|
陈卫东:从边缘走向核心:看守所在防范刑讯中的功能定位 |
1988年9月,全国人大批准了《联合国反酷刑公约》。1996年和1997年先后进行的刑诉法和刑法的修改也将反酷刑列为修改目的之一。 我国为打击刑讯逼供,防止冤假错案所做的司法努力越来越多。为使我国反酷刑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本报特别开设“程序正义”栏目,特约我国著名刑诉法专家陈卫东教授作为栏目主持人,就反酷刑相关的问题,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及实务界权威人士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陈卫东 长期以来 |
Time:2010-07-23 |
|
黄晓亮:论死刑存废问题的实质 |
死刑存置论与死刑废止论之间还存在尖锐的对立。分析这些争论,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思路都集中体现为对某个问题或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关于死刑是否有威慑力,废止论认为没有威慑力,而存置论则认为有威慑力。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死刑废止论与死刑保留论都没有正确理解死刑存废的实质,以致双方都可以从对方的论据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死刑废止论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准确地界定死刑存废问题的实质所在 |
Time:2010-07-27 |
|
田国宝:刑事证人作证行为法律定位的反思 |
【内容提要】 刑事证人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之外的、与案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向公安、司法机关陈述自己耳闻目睹的案件有关事实的个人和单位。作证不应当定位为证人的义务,而应当定位为证人的权利。《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1款的规定存在重大缺陷,应将其修改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所有耳闻目睹案件有关事实的人(单位)都有作证的资格。 【关 键 词】刑事诉讼法/刑事证人/作证行为/权利/义务 |
Time:2010-08-03 |
|
朱祖洋:刑事职能管辖的完善 |
摘 要:现行职能管辖立法规定本身存在的缺陷,是直接导致职能管辖异议的主要原因。现行的职能管辖概念实质上不是关于职能的分工管辖问题,而是刑事诉讼启动程序问题,自诉案件的启动主体是自诉人而不是法院。解决刑事职能管辖异议问题,应当从纠正职能管辖不当定义出发,还刑事诉讼启动程序本来之面目。 关键词:职能管辖 启动程序 异议 一、现行职能管辖立法规定及其缺陷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在职能管辖问题 |
Time:2010-01-04 |
|
谢小剑:公诉权滥用形态的发展 |
摘 要 域外各国突破传统以实体作为判断公诉权滥用的标准,引入正当程序理念确立了多元的公诉权滥用形态,包括违反迅速审判的起诉、违反一事不再理的起诉、违法诱惑侦查的起诉、报复性起诉、歧视性起诉等等。我国应当借鉴其立法及实践经验,重新认识和界定我国的公诉权滥用形态,以更好地规范公诉权的运行。 关键词 公诉权 正当程序 权力滥用 报复性起诉 一、违反实体条件的滥用 公诉的实体要件是指作出 |
Time:2010-01-06 |
|
罗结珍:再谈法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刑事调解与刑事和解 |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投稿时间:2010年1月8日 一 、概念辨析 《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41-1条,第41-2条与第41-3条分别规定了两种相互独立的程序,它们的法文名称各自为“médiation pénale”和“composition pénale” ,前者是“刑事调解”,后者是“刑事和解”。 有人称这是另搞一套“法国式的刑事调解概念”,并将“médiation pénale |
Time:2010-01-09 |
|
池晓娟 李 芳:存疑不起诉的证据问题之实证研究 |
内容提要:我国存疑不起诉的适用对象是“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然何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虽就此规定了四项判断标准,但在司法实践中还是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分歧和适用误区。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两个基本”的定罪起诉原则,二是与我国目前所采用的刑事起诉标准有关。“排除合理怀疑”的刑事起诉标准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也有付诸司法实践的现实基础。为了提高办案质量和 |
Time:2010-01-13 |
|
共有 5,187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6 页 当前第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