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易延友:除罪化、程序法治与法的可预期性 |
【摘要】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对隐私权的保护是相当明确和清晰的。同时,虽然法律对于制作、复制、销售、传播淫秽制品等行为明文禁止,但是对于在家中观看淫秽录像、电影等行为却并未评价。因此,在正式的法律体系中,应当认为观看淫秽制品的行为是合法的;但在非正式的法律中,却受到禁止。这实际上是观看淫秽制品的行为在非正式法律体系中尚未完成除罪化过程的结果。这一制度体系上的混乱为法律官员的选择性执法奠定了基础 |
Time:2010-06-07 |
|
任华哲、郭寅颖:论刑事诉讼中的瑕疵证据 |
【摘要】刑事诉讼中瑕疵证据能够有效证明案件事实但却具有轻微不合法性,各种主体在运用时往往陷入两难境地。本文对刑事瑕疵证据进行界定,将其与相关概念进行比较研究,对瑕疵证据的转化进行制度设计,以期这类证据在实践中得到正确运用。 【关键词】刑事诉讼;瑕疵证据;证据转化 在刑事诉讼中我们将证据分为合法证据和非法证据,合法证据采用,非法证据排除。但是合法证据与非法证据之间存在着一个“灰色地带”—形形色色 |
Time:2010-06-18 |
|
冀祥德:附定罪条件逮捕制度论 |
【摘要】附条件逮捕一经问世,即引起一片质疑。在以该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为中心的争论中,法律界与法学界人士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附条件逮捕的实质是附定罪条件逮捕,应当被定位于审查逮捕案件分流机制下的一项制度;它不是孤立的制度安排,而是系统的制度构建;不是简单的逮捕条件的降低,而是法定逮捕标准的分层次适用;不仅具有控制犯罪的价值,同时还有人权保障的目的;不仅是检察机关进行的一项工作探索,而且是中国司法制度 |
Time:2010-06-26 |
|
何家弘:司法良知与公正司法不应是“传说” |
就司法清廉和司法公正而言,需要完善的制度很多,其中之一是完善我们的陪审制度。作为司法民主或民众参与司法的一种形式,陪审团审判制度有利于保障司法清廉和司法公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开和司法独立,有利于提高司法权威,还可以为法官提供一个消除社会舆论压力和外界不良干扰的保护性屏障 最近,“传说”是网络上的一个流行语,而我对“传说”也很感兴趣———我最近出版的小说《血之罪》就是从一个传说讲起的。那么,对于 |
Time:2010-06-26 |
|
张建伟:赵作海案的三个追问 |
作者:张建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0年6月3日 老舍先生有篇短篇小说,题目是《新时代的旧悲剧》,我多年以前读过,内容浑忘记了,只因那题目有点意思,所以至今记得。近来在报章上读到赵作海案,第一个感受是:这不过是一出“新时代的旧悲剧”。 君不见,除了在嫌疑人头上放鞭炮这一富有想象力的刑讯方式、在试图弄清楚死者身份时采行DNA检测等等之外,这起案件和古时某些冤案像是一个 |
Time:2010-06-28 |
|
卢乐云:检察机关初查制度之价值评析及其实现 |
【摘要】从“司法论”与“立法论”相区别的方法论出发,实然的检察机关初查制度具有形式违法性,应然的初查制度具有实质合理性和正当性。因为作为初查制度之核心与基础的初查权本质上是宪政视域中的法律监督权的具体形式,是旨在监督公权保障人权的一种公权力。这决定了初查制度的价值目标是实现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而要实现此目标就要实行实然初查制度向应然初查制度的转向,如加强初查制度与国际规则的协调、完善初查权运行 |
Time:2010-06-29 |
|
刘广三: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及其证明力辨析 |
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及其证明力,即非法证据能否采纳为定案根据问题,在诉讼法学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从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来看,作法也截然不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此问题所涉及的社会价值的取向迥异:如果完全采纳非法证据则对保护人权不利,甚至使许多诉讼程序的规定流于形式;如果完全不采纳非法证据似又对制裁犯罪不利。而围绕这一问题长期以来的各执一端则表明: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和证据制度下,制裁犯罪和保护人 |
Time:2010-07-07 |
|
樊崇义:只有程序公正,才能实现实体公正——评“两高三部”“两个规定”所体现的程序价值 |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经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于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走上了“依法治国”之路,严禁刑讯逼供写入 |
Time:2010-07-12 |
|
陈卫东:从边缘走向核心:看守所在防范刑讯中的功能定位 |
1988年9月,全国人大批准了《联合国反酷刑公约》。1996年和1997年先后进行的刑诉法和刑法的修改也将反酷刑列为修改目的之一。 我国为打击刑讯逼供,防止冤假错案所做的司法努力越来越多。为使我国反酷刑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本报特别开设“程序正义”栏目,特约我国著名刑诉法专家陈卫东教授作为栏目主持人,就反酷刑相关的问题,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及实务界权威人士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陈卫东 长期以来 |
Time:2010-07-23 |
|
黄晓亮:论死刑存废问题的实质 |
死刑存置论与死刑废止论之间还存在尖锐的对立。分析这些争论,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思路都集中体现为对某个问题或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关于死刑是否有威慑力,废止论认为没有威慑力,而存置论则认为有威慑力。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死刑废止论与死刑保留论都没有正确理解死刑存废的实质,以致双方都可以从对方的论据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死刑废止论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准确地界定死刑存废问题的实质所在 |
Time:2010-07-27 |
|
朱祖洋:刑事职能管辖的完善 |
摘 要:现行职能管辖立法规定本身存在的缺陷,是直接导致职能管辖异议的主要原因。现行的职能管辖概念实质上不是关于职能的分工管辖问题,而是刑事诉讼启动程序问题,自诉案件的启动主体是自诉人而不是法院。解决刑事职能管辖异议问题,应当从纠正职能管辖不当定义出发,还刑事诉讼启动程序本来之面目。 关键词:职能管辖 启动程序 异议 一、现行职能管辖立法规定及其缺陷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在职能管辖问题 |
Time:2010-01-04 |
|
罗结珍:再谈法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刑事调解与刑事和解 |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投稿时间:2010年1月8日 一 、概念辨析 《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41-1条,第41-2条与第41-3条分别规定了两种相互独立的程序,它们的法文名称各自为“médiation pénale”和“composition pénale” ,前者是“刑事调解”,后者是“刑事和解”。 有人称这是另搞一套“法国式的刑事调解概念”,并将“médiation pénale |
Time:2010-01-09 |
|
王志刚:量刑建议制度全面推行的障碍及其破解 |
摘 要 我国自上世纪末在国内部分地区试行量刑建议制度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但若全面推行则仍面临“观念”、“理论”及“实践”三个层面的障碍。观念层面的障碍表现为社会公众乃至部分司法实务界人士对检察机关行使量刑建议权不理解,认为是检察机关在“抢权”,量刑建议与实际处刑不一致则是检察机关“办错案”;理论层面的障碍表现为难以厘清量刑建议权与审判独立及司法公正的理论架构;实践层面的障碍对外 |
Time:2010-01-15 |
|
尹茂国:侦查阶段的利益冲突 |
摘 要:在侦查机关与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中,侦查机关与犯罪嫌疑人围绕侦破犯罪与权利保障之间所发生的利益冲突,是刑事侦查阶段中的主要利益冲突,属于利益兼顾型冲突。具体包括:正常生活不被干扰与侦破犯罪之间的冲突,保障公民人身自由与采取强制措施之间的冲突,寻求外力帮助与完成职责任务之间的冲突,言论自由与调查取证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宪法权利 职责 功能 |
Time:2010-01-21 |
|
孙长永:认罪案件办理的四个机制 |
认罪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权利,是他们对所指控之罪的承认,认罪可发生在刑事诉讼的任何阶段,从程序法意义上看,认罪是一种法律行为,可引起某种特定刑事诉讼程序的发生、改变或终结;从实体法意义上看,认罪可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罚的减轻或免除。认罪案件的成立,应当具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和事实基础两个条件。一般来说,认罪案件具有犯罪容易被证明的属性。 认罪案件办理机制,是指基于认罪案件容易 |
Time:2010-01-23 |
|
共有 5,18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6 页 当前第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