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陈光中 李作:论以审判为中心与刑事第一审程序的完善
作者: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李作(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出处:《比较法研究》2024年第5期 目次 一、以审判为中心在刑事诉讼中的确立 二、以审判为中心在第一审程序中的落实 三、理顺以审判为中心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关系 四、结语 摘要:我国刑事第一审程序存在审判程序被审前程序“绑架”、庭审空洞化及法院无法独立行使裁判权等问题。借助
Time:2024-10-21

吴洪淇:以审判为中心改革视域下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基本路径
作者:吴洪淇(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法学博士) 出处:《比较法研究》2024年第5期 目次 一、引言:未完成的改革 二、《刑事诉讼法》回应“以审判为中心”改革的方式 三、刑事证据制度改革及其优化路径 四、庭审实质化改革及其优化路径 五、配套措施改革及其优化路径 摘要: 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进展相比,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存在滞后性,亟待通过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来加以回应。我国自2014年
Time:2024-10-21

周敏:检察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性质及定位——以推动诉前程序与提起诉讼衔接为目标
周敏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副教授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诉前程序与提起诉讼之间衔接现状之检视 (一)衔接诉讼期限不明确 (二)判定衔接标准粗疏 (三)检察建议与诉讼请求不一致 三、诉前程序与提起诉讼之间衔接的法理基础 (一)诉前程序与提起诉讼程序相比具有特定的司法程序地位 (二)诉前程序的司法性质及其地位起到了对行政检察监督权的法治化规范效果 (三)诉前程序与提起诉讼程序共同
Time:2024-10-21

郑飞:数字证据及其阶梯式分类审查机制
作者:郑飞,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本文原载《法学研究》2024年第5期第169-186页。 内容提要:证据数字化呈现出五个基本面向——电子化、区块链化、大数据化、人工智能化和虚拟仿真化,从而形成电子数据、区块链证据、大数据证据、人工智能证据和虚拟仿真证据等五种基本的数字证据类型。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电子数据概念和证据规则已不能有效涵盖和规制现有各种数字证据。基于数字空间理论以及不同
Time:2024-10-21

诉讼法制现代化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研讨会暨第四届诉讼法学青年论坛颁奖典礼成功举办
10月2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诉讼法制现代化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研讨会暨第四届诉讼法学青年论坛颁奖典礼”在京举办。来自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山东大学
Time:2024-10-21

鲍文强:庭审实质化下强化证人出庭的规范再造
鲍文强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讲师、法学博士 摘    要 刑事案件证人出庭因具有阻断侦审联结、抑制卷宗依赖等功能,被视为落实“庭审实质化”的重要方式,我国《刑事诉讼法》围绕该制度呈现出的“严进宽出”规定,造成证人出庭率长期低位运行。《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凸显中国式刑事诉讼现代化要求,强调理念转型、制度完善,进一步彰显公平正义和人权保障理念,通过赋予被告人程序性对质权,规范法官判断证人“出庭
Time:2024-10-22

韩旭:刑事诉讼法法典化比较研究
韩旭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来源:《法律科学》2024年第6期 目次 一、域外刑事诉讼法法典化的特点 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与域外法典化刑事诉讼法的差距 三、我国《刑事诉讼法》未能实现实质法典化的弊端和危害 四、域外刑事诉讼法法典化对我国第四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启迪 五、结语 摘  要: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在即,比较研究域外刑事诉讼法的法典化模式,借鉴成熟的域外经验可以为我国刑事诉讼法
Time:2024-11-04

熊秋红:涉企冤错案件的预防与纠正
熊秋红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涉企冤错案件呈现出涉案罪名多为法定犯、司法错误多为法律适用错误、易受政策和法律变迁因素的影响、纠正错判难度大等特点。为了预防和减少涉企冤错案件的发生,应当贯彻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司法理念、完善涉企刑事法律制度、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健全执法司法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健全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需要从正确理解中央产权保护政策的基本导向、准确
Time:2024-12-09

任重:论我国民事诉讼诚信原则的适用范围——兼论本土案例组的生成与反思
作者:任重,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我国民事诉讼诚信原则的重心是规制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诉等不诚信诉讼行为,其适用范围的厘定始终面临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尚未最终建立、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的约束性尚不充分的发展阶段限制。随着实体程序衔接和民刑交错的规制体系逐步建立完善,诚信原则亟待夯实漏洞填补之固有功能。2013年以来较为丰富的裁判文书为本土案例组的生成提供
Time:2024-12-06

刘芸志:刑事诉讼一审审理期限的迟延化反思与适时化调整
【作者】刘芸志(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刑事诉讼法博士研究生 ) 【来源】《法学杂志》2024年第6期 “青年法苑 ” 内容提要: 我国一审程序中存在审理迟延现象,这会产生浪费司法资源、降低诉讼效率、妨碍实质真实的负面效应,其原因在于及时审判的理念缺失、期限的权利本位意识不足、延长类规则的审查制约机制不健全、法官绩效考核与司法资源分配失衡。为改善审理迟延情况,应当引入诉讼适时化理论,强调对审理
Time:2024-11-26

李作:申诉启动刑事再审的证据类型区分与审理方式优化
作者:李  作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 责任编辑:张  栋 全文已略去注释,如需查看,请订阅《法学》 【内容摘要】 行政法上关于“瑕疵”的理解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能被补救的行政行为瑕疵,限于“行政上微小的缺点”,且仅限于行政行为在实施程序方面的瑕疵(即程序瑕疵),及在事实与证据方面、规范依据方面的瑕疵(属实体瑕疵)。面向程序瑕疵与实体瑕疵的补救机制,分别为补正制度与理由之替换,二者均
Time:2024-11-01

姚莉: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的反思与改革
作者:姚   莉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张   栋 全文已略去注释,如需查看,请订阅《法学》 【内容摘要】 行政法上关于“瑕疵”的理解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能被补救的行政行为瑕疵,限于“行政上微小的缺点”,且仅限于行政行为在实施程序方面的瑕疵(即程序瑕疵),及在事实与证据方面、规范依据方面的瑕疵(属实体瑕疵)。面向程序瑕疵与实体瑕疵的补救机制,分别为补正制度与理由之替换,二者
Time:2024-12-13

宋史超:形成诉权行使方式的反思与重构
内容提要:形成之诉的基础是形成诉权,但形成诉权的行使方式并不限于提起形成之诉。就形成诉权而言,起诉方式能够实现法律关系变动的明确性、安定性,并实现对法律关系变动的司法介入和控制。德国法并不禁止形成诉权的仲裁行使。仲裁方式能够实现与起诉方式相当的效果。判断某种具体的形成诉权能否仲裁行使,需要考虑《民法典》的规定、纠纷是否具有可仲裁性、形成诉权是否符合仲裁程序的特点。形成诉权人为诉讼被告时,形成诉权
Time:2024-11-15

刘鹏飞: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出庭率、驱动模式与治理转向
刘鹏飞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本文系2019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数主体侵权纠纷的共同诉讼研究”(项目号 ZX201901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目  次 一、引言:证人出庭的新问题 二、调研数据和初步结论 三、证人出庭的多维解说 四、证人出庭的深层阐释 五、证人出庭治理重心的转向 六、结语 摘  要 证人出庭是发挥证言功能的关键环节。实证调研显示,对民事诉讼证人出庭率
Time:2024-11-15

陈晓彤:民事诉讼预决效力法律论与认识论的二元框架——新《证据规定》第10条的解释论
陈晓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目  次 一、问题的提出 二、预决效力规范的新进展 三、预决效力构成要件的理解:事实判断产生法律效果的途径 四、预决效力法律后果的阐明:认识论与法律论的“拉扯” 五、结语 摘  要 学理和实务上对于预决效力的性质、作用与范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2019年新《证据规定》第10条对预决效力规范进行了修订,为我国预决效力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发点
Time:2024-12-13

共有 5,18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6 页   当前第 34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