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黄恒林:预防性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的证立及其制度展开 |
黄恒林 海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法制与社会发展》2024年第2期(第104-124页) 摘要:在现代风险社会,司法如何通过制度架构有效预防个人信息公共安全风险是一个重要的法治命题。通过预防性司法制度应对个人信息公共安全风险,既是履行个人信息国家保护义务的主动选择,也是因应个人信息社会公共利益风险治理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预防性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需要从现行保护模式入手,公共 |
Time:2024-03-26 |
|
刘金松:数字时代大数据辅助司法证明的构造及其风险防控 |
刘金松 男,云南大理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博士生 摘 要:“大数据辅助证明”有助于提升事实认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大数据辅助证明以整体主义为指引,在证据推理环节通过大数据技术高效组织数据,整合经验概括对个案中的推论命题和要件事实等的确定形成类型化指引;在证据评价环节可以辅助证据标准的数据化校验与证明力概率评价的科学化。如果对大数据智能产生非理性崇拜,那么其有可能异化为新 |
Time:2024-04-02 |
|
王刚:实体事实证明标准降低制度的建构与规制 |
作者:王刚(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法学博士;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员额法官) 出处:《比较法研究》2024年第2期 目次 一、证明标准降低的法律性质 二、证明标准降低的价值定位 三、我国证明标准降低的实践 四、我国证明标准降低制度的建构 五、我国证明标准降低制度的规制 六、结语 摘要:一般性诉讼证明标准的确立,有助于统一司法裁判尺度,提升法律的安定性与可预测性。但是,一般性诉讼 |
Time:2024-04-02 |
|
谢登科:规范电子数据侦查取证措施势在必行 |
作者简介: 谢登科,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已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第四次修改,也是数字经济和网络社会飞速发展背景下对《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改。在信息网络社会中,电子数据已经成为诉讼活动中的“证据之王”,因此,电子数据侦查取证措施的法治化、体系化,应当成为此次《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行规范性文件层级 |
Time:2024-04-03 |
|
李奋飞:刑诉法第四次修改如何回应企业合规改革 |
作者简介: 李奋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最高人民检察院企业合规检察研究基地主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从2020年3月始,备受社会关注的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至今已四年有余,在企业合规整改模式、企业合规监管等诸多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政治、法律、社会与经济效果。截至2023年12月,全国检察机关已累计办理企业合规案件9016件,基本涵盖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
Time:2024-04-09 |
|
王贵松:行政诉讼的诉审判一致性 |
王贵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文发表于《中国法学》2024年第2期。 内容提要 行政诉讼的诉讼请求与本案审理、司法判决之间的关系是行政诉讼法的重要基础问题,关乎整个行政诉讼的功能及其实现。2014年修改《行政诉讼法》突出强调了原告诉讼请求的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行政诉讼的基本构造。从功能角度而言,我国的行政诉讼主要属于主观诉讼,私人起诉的目的在于寻求自身合法权益的救济。法院在行 |
Time:2024-04-10 |
|
魏晓娜:为客观真实辩护 |
魏晓娜 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内容提要:客观真实是对新中国刑事证据制度本质特征的理论概括,其理论基础有两个: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二是保障无辜优于惩罚犯罪的价值论。近年来,客观真实论不断受到来自认识论和价值论两个方向上的批判。客观真实论本身并不完美,但迄今为止对客观真实论的批评大都没有切中要害,多种取代客观真实论的理论努力本身存在着更大的问题。将中国刑事证明标签化为 |
Time:2024-04-16 |
|
马怀德: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的制度创新——《行政复议法》修订解读 |
作者: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出处:《法学评论》2024年第2期 |目录 引 言 一、行政复议法修订的重要意义 二、行政复议功能定位的演进 三、行政复议高效为民的精神 四、行政复议管辖体制的优化完善 五、行政复议审理程序的制度创新 结语 |摘要 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行政复议法》的修订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一步,是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不断提高 |
Time:2024-04-22 |
|
王子晨:行政法上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化 |
王子晨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讲师 本文系《行政法上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化》一文的正文,注释从略,全文发表于《环球法律评论》2024年第2期。 内容提要:大陆法系国家、地区普遍接纳信赖保护原则,但在实现原则具体化的模式上存有差异。根据是否以行政程序法律规范为媒介建构信赖保护原则下辖的具体制度,可以划分出两种模式:法律原则模式与程序立法模式。程序立法模式又可细分为:差别保护立法模式与一体保护立法模式 |
Time:2024-04-22 |
|
蔡元培:论刑事诉讼中的程序特别与特别程序 |
蔡元培,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论刑事诉讼中的程序特别与特别程序》一文的正文,注释从略,全文发表于《环球法律评论》2024年第2期。 内容提要:刑事诉讼法除了规范一般主体和一般犯罪的追诉活动以外,还会就一些特定主体或特定犯罪的诉讼程序进行规定,这种适用于特定主体或特定犯罪的诉讼程序便是“程序特别”。程序特别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立法现象,创设程序特别很大程度 |
Time:2024-04-22 |
|
卞建林 肖峰:刑事诉讼中的审前程序分流 |
卞建林;肖峰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法学杂志》2024年第2期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题 ”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犯罪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轻罪成为犯罪治理的主要对象。遗憾的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未建立与轻罪治理相关的审前程序分流制度,实践中仍按照既往的重罪治理模式处理案件,引致诸多弊端。通过比较考察发现,审前程序分流 |
Time:2024-04-30 |
|
杨焘:非法实物证据排除的模式重构 |
杨焘 重庆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非法实物证据排除的模式重构》一文的正文,注释从略,全文发表于《环球法律评论》2024年第2期。 内容提要:我国通过立法三要件确立了非法实物证据有限排除模式,拓展了排除模式的传统理念和实践,独具中国特色。但有限排除模式基于实体真实主义而导致裁量因素设置异化,裁量空间被不当压缩,违背了非法实物证据排除的原理与规律,将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异化为一项证据真实性审查 |
Time:2024-05-07 |
|
孙锐:从“预设之辨”到“差异实现”:论定罪证明标准的认知过程 |
作者:孙 锐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张 栋 全文已略去注释,如需查看,请订阅《法学》 【内容摘要】 行政法上关于“瑕疵”的理解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能被补救的行政行为瑕疵,限于“行政上微小的缺点”,且仅限于行政行为在实施程序方面的瑕疵(即程序瑕疵),及在事实与证据方面、规范依据方面的瑕疵(属实体瑕疵)。面向程序瑕疵与实体瑕疵的补救机制,分别为补正制度与理由之替换,二者均产生治愈 |
Time:2024-05-14 |
|
卞建林 :论检察公益诉讼中的调查核实权 |
卞建林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摘要: 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治理秩序是人民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调查核实权是检察机关充分行使公益诉讼法律监督职能的必要手段,保障和服务公益诉讼的顺利开展。检察公益诉讼中的调查核实权作为一项基础权力,虽具有非强制性和有限性,但具有一定 |
Time:2024-05-14 |
|
吴佩乘:反垄断民事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解释论 |
吴佩乘 男,江苏无锡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研究员,法学博士 摘 要:2022年新修改的《反垄断法》首次引入民事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在《反垄断法》仅原则性规定该制度的情形下,民事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在反垄断领域的适用面临诸多问题,有必要对其制度功能及具体实施规则进行解释论展开,从而反哺反垄断民事检察公益诉讼司法实践。站在解释论的视角看,反垄断民事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既是为了解决垄断行为造成的公共利益 |
Time:2024-05-14 |
|
共有 5,18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6 页 当前第 33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