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刘根菊 封利强:论刑事第二审程序的审判范围——以程序功能为视角On the Trial Scope of Secon... |
| 【摘要】 刑事二审程序应当具有权利救济功能和裁判过滤功能。我国现行的全面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刑事二审程序功能的发挥,有必要加以改造。我国刑事二审审判范围的确定应当采取复审与复查并行的双轨制,实行有限审理与全面审查相结合,以保障刑事二审程序功能的实现。【关键词】刑事诉讼;二审程序;审判范围;审理;审查 刑事第二审程序的审判范围问题是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究竟我国应当实行全面审理 |
| Time:2009-01-16 |
| |
| 顾永忠:关于兼职律师制度存废之我见 |
| 据了解,我国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律师法》的修改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对于是否继续保留兼职律师制度出现了存废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兼职律师制度不仅是以往我国律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今后我国律师制度的发展及在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继续保留并加以完善而不是废除了之。 一、我国兼职律师制度的由来与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司法实践中,就有大学法学教师被指定担任辩护人 |
| Time:2009-01-23 |
| |
| 顾永忠: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的客观义务 |
| 自从公诉制度产生以来,在刑事诉讼中,主要由国家专门机关取代私人以国家的名义或人民的名义行使追诉犯罪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由控诉、辩护、审判三项诉讼职能构成的现代刑事诉讼结构。其中控诉职能具体由检察官代表检察机关予以承担并行使。在这种诉讼格局下,不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不少人都把检察官看作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天然的对立者,并且在工作中本能地抵触、排斥听取、接受、采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
| Time:2009-01-25 |
| |
| 顾永忠:论律师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社会责任 |
|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修订。与现行律师法相比,修订后的《律师法》首当其冲的修改是在第2条明确提出“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这一修改在此前的修订草案上公布后,立即在律师界乃至社会上产生了不同反响。有人认为,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司法人员的责任,将其赋予律师是戴高帽子 |
| Time:2009-01-27 |
| |
| 顾永忠:二审出庭检察人员诉讼职能定位——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 |
| 随着二审死刑案件的全面开庭审理,以往检察人员出席二审法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加显现,其中二审出庭检察人员诉讼职能之定位尤为突出。本文就此进行探讨,求教于理论界同仁。 一、具代表性的三种观点 理论界关于二审出庭检察人员诉讼职能之定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其一,认为出席二审法庭的检察人员是法律监督机关的代表,其出席法庭不再是以“公诉人”的身份履行控诉职能,而是跳出一审公诉立场,针对 |
| Time:2009-01-29 |
| |
| 白泉民 尚爱国:监所检察权新论 |
| 作者:白泉民(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厅厅长) 尚爱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厅助理检察员)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5期法学专论 关键词 监所检察 刑事执行 劳动教养 行政执法监督 摘要 监所检察权实质上是刑事执行劳教监督权。刑事执行劳教监督权主要是行政执法监督权, 而不是诉讼活动监督权。建议立法机关在修改法律时适当扩大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范围, 将重要的限制或者剥夺 |
| Time:2008-06-27 |
| |
| 戴玉忠:检察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与前瞻 |
| 作者:戴玉忠(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大检察官; 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5期检察学研究专题 检察学是研究检察制度和检察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检察制度的概念、类型、起源、本质、作用和前途, 探索检察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检察活动的规律性是检察学研究的主要任务。随着 |
| Time:2008-06-28 |
| |
| 邵俊武:论刑事侦查行为的可诉性 |
| 作者:邵俊武(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河北法学2007年10月第25卷第10期 摘要 如何对刑事侦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至今仍是困扰我国司法工作的一项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这个问题虽然通过刑事诉讼表现和反映出来,但却不仅仅是刑事诉讼范畴内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通过刑事诉讼程序就可以完全克服的。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在完善刑事诉讼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赋予当事人及利害关系 |
| Time:2008-07-03 |
| |
| 冀祥德:再论刑事辩护准入制度的建立 |
| 摘要: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当务之急。建立刑事辩护准入制度,是提高我国刑事辩护质量的另一条现实路径。需要从分析该项制度在中国的供需状况入手,在现实国情允许的情况下,从死刑案件开始,分步骤、分阶段地设立刑事辩护的准入门槛,同时设置相应的监督、惩戒以及退出机制,为刑事辩护准入制度的实施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刑事辩护;现实省思;制度构建;准入制度 从比较法考察的视角 |
| Time:2008-11-26 |
| |
| 孙长永:检察官客观义务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
|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处于持续性的变革过程之中。其中既有立法上的改革和发展,也有司法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变革的总体趋势已经显现,那就是传统的“超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逐渐向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不可避免地会对检察机关的诉讼地位和职责带来相应的变化,并且引发一些新的、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刑事诉讼模式的转型过程中,如何协调检察机关诉讼地位的“当事人化”趋势 |
| Time:2008-12-18 |
| |
| 高一飞: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探讨 |
| 内容摘要:民众参与检察体现了权利对权力的制约,同时体现了司法民主性。目前有三种典型的民众参与检察的模式,美国通过大陪审团体现民众参与检察,日本检察审查会制度也是一种典型模式,我国推出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另一种典型模式。本文从合法性、代表性、实效性三个角度对我国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进行了评论。 关键字:民众参与检察 人民监督员 正当性 检察工作是司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承载着公诉权并贯穿整个 |
| Time:2008-12-21 |
| |
| 周长军:论取供模式的转向 |
| 关键词: 取供模式/刑讯/协商/转向 内容提要: 刑讯逼供是当下中国刑事司法实践的痼疾,学者们对此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虽初见成效,但要达到根治目的,尚须艰苦的努力。本文认为,要彻底遏制刑讯行为,必须使取供模式从刑讯转向协商。与此同时,还应完善侦讯和羁押的程序规定,以构建堵疏并举的反刑讯体制。 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司法人员应当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但在绝大多数案件的侦查中 |
| Time:2008-12-24 |
| |
| 冀祥德:证据开示?沉默权?辩诉交易关系论?——兼评中国司法改革若干问题 |
| 关键词: 证据开示/沉默权/辩诉交易/共生关系 内容提要: 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构建,不仅要考虑该制度与现行法律制度的配套与衔接,而且还要研究与该制度相关的共生制度的设计与协调。“辩诉交易”、“证据开示”和“沉默权”是刑事诉讼程序构建的三个孪生兄弟,中国控辩协商制度的构建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证据开示制度和明示的沉默权制度,否则,辩诉交易的引进与移植,就如同澳大利亚的牧场主开始从南美洲只引进了“仙人掌 |
| Time:2008-12-28 |
| |
| 史立梅:刑事和解:刑事纠纷解决的“第三领域” |
| 关键词:刑事和解/第三领域/权力配置内容提要:刑事和解是处于刑事纠纷解决的民间领域与国家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其作用的发挥既依赖于刑事案件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作,也依赖于国家与当事人之间的合作。作为刑事纠纷解决的“第三领域”,刑事和解充分体现了公力与私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弥补民间私了案件与国家垄断司法二者之不足。只有合理配置刑事和解中的各种权力,才能做到既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自愿选择,减少公安 |
| Time:2008-12-29 |
| |
| 宋志军:刑事证据法中的人道伦理 |
| 作者:宋志军(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政法论坛2008年1月第26卷第1期 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现代法律的发展趋势,法律与道德互动为法治奠定了深厚的伦理基础。法治不仅是“法”之治,更是“善法”之治,体现人道精神是“善法”的核心价值之一。刑事证据法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所面临的多重价值冲突,成为立法和理论研究的难题。刑事证据法应体现哪些价值? 在各种价值 |
| Time:2008-05-27 |
| |
|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2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