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汪海燕:轻罪治理体系中的四对范畴 |
汪海燕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 摘 要 轻罪治理是一项立体化的体系工程,需要从不同层面、多维度对其相关制度和规则进行构建与完善。在政策与法律层面,轻罪治理本质上归属于刑事政策,在指引司法权运行的同时具有抽象与不稳定等特质,需将之外化为法律,获得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支撑。在效率与效益层面,效率与效益是轻罪治理的双重价值目标,需通过优化办案程序、数字赋能治理以及完善配套措施来实现两者的平衡 |
Time:2024-05-28 |
|
郭烁:羁押人口率:落实少捕慎押的另一个面向 |
羁押人口率:落实少捕慎押的另一个面向 郭烁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 摘 要 中国未决羁押治理实践中长期存在一种可能的偏见,即认为未决羁押率是未决羁押治理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因此无论未决羁押率下降的原因为何,均被视为未决羁押治理的成绩。未决羁押治理水平的评价标准主要应当是羁押人数或羁押人口率,而非单纯的未决羁押率。以羁押人口率标准比较中外未决羁押治理水平会发现,中国未决羁押治理水平有 |
Time:2024-05-28 |
|
耿宝建: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理论与实践探索 |
耿宝建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 当前行政审判在实现《行政诉讼法》“解决行政争议”立法目的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判断行政争议是否实质化解,应当考察“原告合法权益是否获得实质救济”及“程序是否实质终结”,将纠纷“一次性”解决作为重要检验标准。行政审判应当坚持新时代能动履职理念,转变以案件数量为绩效考核目标的传统思路,着力解决“程序空转”“一人多案”“一事多案”等突出问题,更加注重行政争议实质化解 |
Time:2024-05-28 |
|
“审前羁押制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
3月31日,由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共同举办的“审前羁押制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学杂志》编辑部、宿迁市人民检察院、珠海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北京市盈科 |
Time:2024-04-07 |
|
《陈光中口述自传》《陈光中传》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
3月2日,由诉讼法学研究院主办的《陈光中口述自传》《陈光中传》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知名高校以及新闻出版行业的5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了发布会。 陈光中先生于1930年生,浙江永嘉人,我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其长期担任中国 |
Time:2024-03-07 |
|
第六届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学位论文报告会暨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
2024年6月2日,由陈光中诉讼法学奖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承办的第六届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学位论文报告会暨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木樨地校区隆重举行。会前,曾海燕书记会见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一行,热烈欢迎陈光中教授及与会学者、获奖者,表达了对陈光中教授重视人才培养的敬佩之情,并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两校渊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学科发展历程等进行了交流 |
Time:2024-06-07 |
|
胡铭:无罪辩护与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 |
作者简介: 胡铭,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主任。 辩护权保障的不断发展是我国民主法治程度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而无罪辩护是刑辩皇冠上的明珠。提高无罪辩护的有效性是有效辩护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试金石。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无罪辩护仍然困难重重,无罪辩护成功率极低。 根据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全国各级法院结案 |
Time:2024-06-16 |
|
谢登科:网络暴力犯罪自诉程序的立案证明标准反思 |
网络暴力犯罪自诉程序的立案证明标准反思 作者:谢登科,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教授,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吉林大学企业合规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网络暴力犯罪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暴力犯罪,而是侮辱、诽谤等攻击性言论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其本质上属于侮辱、诽谤等犯罪。在网络暴力犯罪治理中,自诉程序是处理网络侮辱诽谤案件的重要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将自诉案件开庭审理的证明标准设置为“有 |
Time:2024-06-17 |
|
裴炜:何以为“庭”?——刑事在线庭审制度的基本逻辑与建构路径 |
裴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要 刑事诉讼的数字化转型已经逐步拓展至审判阶段,传统以物理法庭空间为基础场域建构起的在线庭审程序在数字化的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法庭在既有刑事诉讼制度框架下所承载的在空间、时间、行为和权力四个维度的聚合功能均在逐步消解或异化,进而冲击与之相应建立的刑事诉讼规则。对此,有必要在剖析法庭得以服务于审判公正的参与性、信息交互及展示性这三项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搭建 |
Time:2024-06-17 |
|
严立:可得利益赔偿中的证明标准:从确定性规则回归优势证据规则 |
严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摘 要 在可得利益损害赔偿问题上,我国司法实践多采“确定性”标准,常以“可得利益不具有确定性”为由,否定原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换言之,可得利益损害应当被证明到具有相当的确定性,原告的请求才能得到支持。此种证据法、程序法上的要求,与实体法上的因果关系、可预见性规则等迥然有别。不过,确定性规则在我国欠缺实定法依据,应予放弃;应回归定有明文的优势证据规则,进而 |
Time:2024-06-17 |
|
王雪羽: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的制度创新与规则完善 |
作者:王雪羽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讲师 来源:《法律科学》2024年第3期 目次 引言 一、证券代表人诉讼的制度演进 二、特别代表人诉讼的制度创新 三、特别代表人诉讼的规则疏漏 四、特别代表人诉讼的规则完善 五、结语 摘 要:由于法律制度供给不足,证券代表人诉讼在我国长期处于沉寂状态。单独诉讼和共同诉讼阻碍了证券诉讼规模经济的实现,不利于投资者兴诉维权,因此需要构建更加低廉高效的群体诉讼机制 |
Time:2024-06-25 |
|
周翔:逮捕审查判断中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的量化评估 |
作者:周翔,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特聘研究员。 本文原载《法学研究》2024年第3期第191-208页。 内容提要:通过对2020年以来13万余份起诉书和不起诉书的机器学习,研究发现:我国司法人员在判断羁押必要性时,会评估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但相应评估侧重于罪行危险性因素,却忽略了人身危险性因素;引入量化评估方法,主要有利于改善仅依靠基本案情信息难以准确判断是否需要羁押的“复杂”案件的羁押必要性 |
Time:2024-06-25 |
|
陈如超:以鉴代侦: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的扩张趋势及其制度回应 |
作者:陈如超,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法学研究》2024年第3期第174-190页。 内容提要: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大致可分为“发现型鉴定”和“分析型鉴定”两种类型。基于与电子数据收集提取、检查的功能等同性,公安机关时常以发现型鉴定代替侦查人员取证。分析型鉴定是电子数据“收集提取—检查—司法鉴定”递进式取证结构的最后一环,但因鉴定人有时集电子数据收集提取、检查、鉴定等功能于一体,故 |
Time:2024-06-25 |
|
余凌云等:论行政检察监督与行政公益诉讼的关系 |
作者:余凌云,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琳,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及全文见《人民检察》2024年第3期) 目 次 一、两种监督方式在性质上同根同源 二、在功能上互为补充 三、共同适用原则 四、具体适用方式 摘 要 行政检察监督与行政公益诉讼存在交叉重合,如何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对于增强检察监督合力,促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行政检察监督和行政公益诉讼,在性质上是广义 |
Time:2024-06-25 |
|
石磊:中国民事诉讼率变迁的影响机制——对曲线理论的检验和修正 |
作者:石磊,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原载《法学研究》2024年第3期第130-155页。 内容提要:经典曲线理论认为民事诉讼率与经济发展具有倒U型曲线关系,但未指出曲线关系是否受其他因素影响,而既有的中国研究因缺乏大样本的地区数据,难以从正面展开对该理论的检验和修正。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民事诉讼率变迁具有“前降后升”的时序特征和“东西分异”的空间特征,它与经济发展 |
Time:2024-06-25 |
|
共有 5,18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6 页 当前第 34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