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陈光中、唐露露: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之完善刍议 |
| 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中针对死刑 案件设置的特别审判程序,即最高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审查核准程序。它承 载着准确惩治死刑犯罪、坚持司法公正的重任, 是死刑案件纠偏防错的最后一环,具有鲜明的 中国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死刑复 核程序的改革几经跌宕,其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在个别冤假错案的阴影中受到质疑,如何在 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切实 发挥该程序的功能成为我国 |
| Time:2020-10-20 |
| |
| 卞建林、检察机关侦查权的部分保留及其规范运行 ——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与《刑事诉讼法》修改... |
| 摘 要: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得到宪法、法律层面的肯认之后,需要《刑事诉讼法》修改调整检察机关的侦查职权,进而解决监察制度与刑事诉讼制度的衔接问题。2018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保留的检察机关侦查权,其监督性得到显著强化,巩固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地位。当前需要从检察机关侦查权与监察机关调查权的协调、检察机关内部的分工与合作、检察机关侦查能力的培养与强化等方面着手,确保检察机关侦查权形成 |
| Time:2020-10-20 |
| |
| 王贞会:罪错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制度完善 |
| 摘要: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司法处遇涵盖于一系列制度设计中,包括轻微罪行的非犯罪化处理、非刑罚化和量刑从宽、扩大适用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犯罪记录封存和免除前科报告义务、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的刑罚替代等。由于相关立法规定概括、松散而缺乏完整性、体系性,实践中在具体制度运行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应当坚持儿童福利、国家亲权和恢复性司法理念;明确基于情节的罪错行为评价标准,完善未成年人轻微罪行的非犯罪化转 |
| Time:2020-10-20 |
| |
| 梁根林: 罪刑法定原则:挑战、重申与重述————刑事影响力案件引发的思考与检讨 |
| 一、引言 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3日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政治纲领与执政方略的形式,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全面规划,确立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决定》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求 |
| Time:2020-12-11 |
| |
| 杜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中的职权性逻辑和协商性逻辑 |
| 杜 磊: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尽管可以把我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界定为刑事合意制度,但该制度在适用中呈现出两种逻辑的割裂,即职权性逻辑和协商性逻辑的割裂。其中,职权性逻辑把认罪认罚从宽作为检察机关主导的职权性诉讼活动看待,而协商性逻辑则是把认罪认罚从宽作为平等主体间协商解决纠纷的刑事合意活动或刑事协商活动看待。 职权性逻辑主要应用于审前阶段控辩双方合意的过程和合 |
| Time:2020-12-11 |
| |
| 周新:审查逮捕听证程序研究 |
| 与西方国家逮捕与羁押相分离的制度不同,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逮捕包含针对被追诉人的强制到案和长期自由剥夺,此二者皆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干预。[1]正是基于逮捕这种“基本权利之侵犯”[2]的制度性质,其实施属于重大的国家行为,不能简单地由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单方面决定,而必须经司法官员批准。对“审前羁押”进行司法审查,既是人权保障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我国立法亦循此路径。[3]我国宪法载有明文 |
| Time:2020-12-11 |
| |
| 卞建林、谢 澍:认罪认罚从宽与台湾地区刑事协商之比较研究 |
| 【作者简介】卞建林,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谢澍,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法学杂志》,2018年第5期。 【内容提要】我国台湾地区在接受“改良式当事人进行主义”后,又于2004 年4月引进了刑事协商程序。大陆地区当前试点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我国台湾地区刑事协商程序在适用范围、当事人权利保障及具体程序运作等方面存在 |
| Time:2018-06-04 |
| |
| 陈光中:古代疑罪处理原则异同反映立法宗旨变迁 |
| 【作者简介】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终身教授,“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8-6-5。 疑难案件的出现在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司法活动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就刑事案件而言,疑难案件就是定罪有一定根据、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疑罪包括认定事实存疑和适用法律存疑两种情况,但更多的疑难案件是在事实认定方面存在疑问。对于疑罪,不同 |
| Time:2018-07-05 |
| |
| 李本森:刑事速裁程序试点研究报告——基于18个试点城市的调查问卷分析 |
| 【摘要】 2014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8个试点城市进行刑事速裁程序试点。刑事速裁程序试点对建立多元化的刑事诉讼程序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速裁试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刑事速裁程序试点在保障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提高了诉讼效率,得到参与试点的诉讼参与人的广泛认可。同时,问卷调查也显示刑事速裁程序的试点在案件适用范围、认罪程序、律师辩护 |
| Time:2018-09-06 |
| |
| 陈国庆: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刑事检察工作的新发展 |
| 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刑事检察工作的新发展 陈国庆 【摘要】 2018年10月26日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是对中国特色刑事诉讼制度的一次重大完善。本次修改主要涉及的调整人民检察院侦查职权、完善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等内容,均与检察机关刑事检察工作密切相关。检察机关应当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项制度在刑事检察工作 |
| Time:2019-02-25 |
| |
| 顾永忠:公职人员职务犯罪追诉程序的重大变革、创新与完善 |
|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追诉程序的重大变革、创新与完善 ——以《监察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为背景 顾永忠 【摘要】 随着《监察法》的通过和《刑事诉讼法》第三次修改的完成,我国法律上关于公职人员职务犯罪追诉程序发生了重大变革,正式确立了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立案管辖以监察机关为主,以检察机关为辅的格局,一方面体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发挥了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优势并在 |
| Time:2019-06-23 |
| |
| 程雷:刑事诉讼法与监察法的衔接难题与破解之道 |
| 程雷,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本文转载自《中国法学》2019年02期。因篇幅所限,注释省略。 一、 问题的提出 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作为“中国特色监察体制的体制创制”,从立法体例到立法内容都具有诸多创新之举。其中伴随着职务犯罪侦查权更名为职务犯罪调查权并统一由 |
| Time:2019-08-28 |
| |
| 黄风:刑事缺席审判与特别没收程序关系辨析 |
| 【作者简介】黄风,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18年第23期。 摘要:刑事缺席审判和特别没收程序在某些情况下是难以兼容的,需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境外的状态尚未确定,外逃人员处于或可能进入引渡或遣返审查程序,向境外被告人送达诉讼文书或与之联系遇到障碍,涉案财产已被转移到境外并且需要借助国际合作加以追缴,或者缺席审判进程可能 |
| Time:2019-12-10 |
| |
| 汪海燕:中国刑事审判制度发展七十年 |
| 【摘要】刑事审判制度是衡量刑事法治文明的内核性要素。新中国成立后,审判制度经历了初创与挫折阶段(1949年—1978年)。1979年刑事诉讼法是新中国审判制度法制化的开端,同时也奠定了强职权主义审判模式的基调;此后,以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为标志,审判制度改革吸纳了对抗式因素和人权保障的内容,审判理念趋向法治化和文明化,审判程序进一步科学化和精细化。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以审判为中心”成为审判制度 |
| Time:2020-01-02 |
| |
| 卞建林、谢澍:新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诞生和发展——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刑事诉... |
|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刑事诉讼制度走过了雏形设计、初步实践、广泛探索和深化改革四个重要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程序法治取得非凡成就。《刑事诉讼法》在1979年颁布后,经历了1996年、2012年、2018年三次修改,以刑事诉讼目的、刑事诉讼价值、刑事诉讼构造以及刑事诉讼文化等理论为基础,逐步强调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重。未来应当进一步繁荣刑事诉讼法 |
| Time:2020-01-02 |
| |
|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14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