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冯卫国、张向东: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现状、困境与展望
    文章来源:《法律科学》2013年第4期      【内容提要】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是量刑程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试行效果看,这一制度设计在实践中遇到一些困境。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为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发表量刑意见预留了足够空间。未来应区分“被害人影响陈述”与被害人的量刑意见,处理好被害人的量刑意见与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的关系,进一步
Time:2013-11-08

樊崇义:实体真实的相对性——修改后刑诉法第五十三条证明标准的理解和适用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13年第4期      【内容提要】修改后刑诉法规定“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是对证明标准的规定,是逻辑和经验法则的立法运用。深刻理解和把握“排除合理怀疑”的最基本的问题是诉讼认识论问题,亦即诉讼认识决定着“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只能达到相对的实体真实,也叫“实体真实的相对性”。其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Time:2013-12-20

汪建成、胡星昊:论监视居住制度的司法完善
    文章来源:《中国刑事杂志》2013年第6期        【内容提要】在新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修改过程中,监视居住制度在许多方面都有了重大变革,但其规定仍有可进一步商榷、不清晰之处。应坚持司法完善,将不清晰的制度构建解释清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地点可以由司法行政部门建立集中的监视居住宾馆,监视居住再次向逮捕转化应按照不同情形、不同诉讼阶段采取不同的态度,而且在电子监控、侦查期间通信
Time:2013-12-20

陈学权:比较法视野下我国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之解释
文章来源:《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5期 【内容提要】我国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主体包括证人,但不宜包括单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可以解释为已经确立了沉默权,其与“应当如实回答”之矛盾可以通过合理的解释消解。不被强迫自证其罪适用于非刑事诉讼程序在西方国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在我国不太现实。 【关键词】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沉默权权利主体适用空间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如同
Time:2014-01-13

龙宗智:“内忧外患”中的审判公开——主要从刑事诉讼的视角分析
    文章来源:《当代法学》2013年第6期 【内容提要】近年来法院在司法改革中推动审判公开,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深层矛盾并未解决,在互联网和自媒体形成的信息化浪潮冲击以及法院公信力不足的情况下,法院对审判公开呈现出选择性倾向,审判信息的实质性公开不足。为此,应当认识审判公开是法院的法律义务而非特权,公信力的缺失不能归咎于媒体与社会,法院应当维护其司法理性。因此,要采取措施促使已有审判公开制度
Time:2014-02-12

罗海敏:预防性羁押的争议与适用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内容提要】预防性羁押一直备受理论争议,但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立法规定的方式明确确立了预防性羁押制度或者承认犯罪预防这一羁押理由,我国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也承认了以预防犯罪为目的的羁押理由。面对预防性羁押适用的现实需要,只有通过立法严格规定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使预防性羁押的潜在做法制度化、规范化,才更符合A权保障与权力规制
Time:2013-01-15

陈国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详细解读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2013年1月9日 此次刑诉法修改是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一次重大修改和完善,增加了一些新的制度,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辩护制度、逮捕制度、公诉制度等方面都作了改革和完善。另外,修改后刑诉法有一些概念、条文含义存在进一步作出解释的必要,如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等。这些规定如何落实,概念如何界定,直接关系到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关系到诉讼当事人
Time:2013-01-15

胡云腾: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2013年1月16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下称刑诉法解释),已经于2012年12月25日正式向社会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个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条文数量最多的司法解释,也是内容最为丰富、最为重要的司法解释之一,与此前的司法解释相比,确有很多亮点和特点。     刑诉法解释荟萃了全国法院的审判经验     刑诉法解释
Time:2013-02-28

孙茂利:《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深度解读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2013年3月20日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制度作了大范围的修改、完善,涉及到辩护、证据、侦查、强制措施、刑罚执行等各个环节,对侦查工作影响重大而深远。为保证公安机关正确贯彻执行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公安部对1998年发布的原程序规定进行了全面修订,及时发布了修订后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 此次修订《程序规定
Time:2013-02-28

李贵方:辩护视角下看新《刑事诉讼法》
    文章来源:《中国律师》2012年第8期     新《刑事诉讼法》已经完成立法程序,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与这部法律直接相关的各个部门都在认真学习、研读并起草制订实施细则。作为一名律师,尤其是从事刑事辩护的律师,对这部法律也充满期待并在努力地学习。下面是笔者从辩护视角对新《刑事诉讼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的解读,就教于大家。 一、规定了司法机关告知辩护权的义务 新《刑事诉讼法》在明确律师
Time:2013-02-28

谢佑平、陈盈盈:未成年人作证的若干问题研究
     文章来源:《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1期     【摘要】长期以来,未成年人的作证能力、方式以及作证程序等问题,在国内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确定未成年人证人资格的基础上,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合理界定未成年人的作证能力,科学设计未成年人作证的方式以及程序,不仅有利于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对未成年人诉讼程序的顺利推进大有裨益     【关键词】证人资格;作证能力;作证方式
Time:2013-03-14

樊崇义:从"排除合理怀疑"看实体真实相对性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3年5月3日,第3版     编者按 修改后刑诉法第53条对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作出规定,即“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其中,“排除合理怀疑”的规定引起了广泛争议。以下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排除合理怀疑”,供读者参考。 对于
Time:2013-05-30

向泽选:刑诉法修改与检察制度发展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13年第1期     【内容提要】法律的制定或者修改,能够推动社会制度的嬗变。刑诉法的修改在推动其他诉讼制度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带动检察制度的发展。我国刑诉法的每一次修改,都使我国既存的检察制度逐渐接近本源意义上的检察制度。2012年修改的刑诉法,带来了检察侦查制度、公诉制度、诉讼监督制度内涵的发展,也将推动检察机关内设机构量的发展。概括刑诉法修改带来的检察制度
Time:2013-06-24

马静华:供述自愿性的权力保障模式
    文章来源:《法学研究》2013年第3期       【内容提要】在我国,通过权利保障维护供述自愿性的理论构想并未透过现行刑事诉讼法全面体现。在供述自愿性的权利保障模式之外,还存在通过外部权力制衡审讯权力,从而间接维护供述自由的权力保障模式。以侦讯的“基本有效性”为外部限度,供述自愿性的权力保障模式应具备如下特征:审讯时间方面,审讯只能在白天进行,且不能持续太长时间,两次审讯之间应有保障
Time:2013-09-04

万毅:论“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的解释与适用——《刑事诉讼法》解释的策略与技术
    文章来源:《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内容提要】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但是,关于该条款究竟是否赋予了被追诉人沉默权,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由此导致“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运作前景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其立法效果有待观察。在司法实务中正确适用“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关键是坚持运用正确的法律解释方法
Time:2012-08-30

共有 5,194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7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