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杨俊 陈峰: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从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视角观之 |
| 【摘要】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法的一个核心内容。一方面,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为了便于行政主体提高行政效率、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而设定的权限,因而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如果行政自由裁量权在运行过程中因缺乏合理控制而导致滥用,势必会造成侵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不利后果,并对行政法治构成严重威胁,进而会影响公平正义的实现。因此,加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以防止其滥用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表明,通过司法 |
| Time:2009-09-20 |
| |
| 约翰 卡普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限度(上) |
| 赫伯特·帕克将现代刑事司法体制概括为极为清晰的两分模式,这种类型化的处理方式让我们受益匪浅。首先,正是他最为明确地将存在于我们对抗制司法中最大的张力概括为观察刑事诉讼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犯罪控制和正当程序。① 前者关注法律制度在抑制犯罪方面的作用。不论是逮捕和对罪犯的惩罚,还是在尽可能早的诉讼阶段释放无辜者,该模式都将效率奉为主要价值。它以边际效益的术语研究诉讼过程。而后者则较为复杂。除了 |
| Time:2009-09-20 |
| |
| 沈健、韩波: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 |
| 国务院于2002年4月4日公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简称《条例》)构建起了一套全新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简称《通知》)第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事故司法鉴定的,交由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这意味着医疗事故司法鉴定“一元化”体制的诞生。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与医疗事故 |
| Time:2009-09-20 |
| |
| 陈学权:证据法学理论基础论纲 |
| 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证据制度,发展和繁荣我国的证据法学,都离不开对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当前对我国证据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存在诸多分歧的情况下,深入研究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无疑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本文试图在对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含义和特征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理论界关于证据法学理论基础诸家学说之优点,对我国证据法学理论基础之建构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一、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含义 |
| Time:2009-05-21 |
| |
| 万毅 林喜芬 何永军: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线索的分析 |
| 一、问题的导出:威格莫尔与豪尔之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指具有侦查权的执法主体因收集证据的手段或执法方式违反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侵犯到公民宪法权利或法定权利,从而导致所获取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不能被法院所采纳的证据规则。由于它涉及“事实维度的实体真实”与“价值维度的程序正义”之权衡,因而自其在美国发端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争论和对它的驳难,如美国知名刑事诉讼法学家唐纳德.吉普斯教授所言,“在美国 |
| Time:2009-05-31 |
| |
| 齐吉敏:非法证据独立排除程序研究 |
| 非法证据独立排除程序的基本内涵是:非法证据应该通过独立于正式审理程序的听证程序予以排除,目的在于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的同时,还要从实际效果上真正防止非法证据对实体裁判者发生任何影响。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期望引起学界与实务界的高度重视,使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更加完善合理。 一、非法证据独立排除程序的提出 (一)非法证据同一排除程序 这里以江西省某市法院审理的吉某受贿案为例,分析确立非法证据 |
| Time:2009-05-31 |
| |
| 汪雄涛:证据定谳:明清诉讼的事实之维 |
| 诉讼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称谓,叫做“对簿公堂”。所谓“簿”者,证据也,其在诉讼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并且,像《疑狱集》、《折狱龟鉴》和《棠阴比事》这些早期的讼案汇编都是在表现案情的辨明和证据的运用,法律上的裁断反而是其次。可见,证据是中国古代诉讼的核心要素。遗憾的是,学界在探讨中国古代诉讼时,动辄冠以“调处”、“擅断”之名,或是用儒家伦理加以打发,完全忽略了证据事实对诉讼的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各类 |
| Time:2009-06-14 |
| |
| 马贵翔:刑事证据相关性规则探析 |
| 证据的相关性规则在英美证据规则体系中,特别是在刑事证据规则体系中体现得较为完整也较为突出,它以原则上排除不相关证据并辅之以众多例外为主要表现形式。恰当规定相关性规则并在实践中予以合理运用,有助于查明真相并提高诉讼效率,在刑事诉讼中还有助于对人权的保护。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相关性规则几乎未作规定,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这与我国刑事审判方式对抗式色彩日益增强的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本文拟以刑事证据 |
| Time:2009-06-14 |
| |
| 兰跃军:论言词证据之禁止 |
| 《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36条a规定:(一)对犯罪嫌疑人决定和确认自己意志的自由,不允许用虐待、疲劳战术、伤害身体、服用药物、折磨、欺骗或者催眠等方法予以侵犯。只允许在刑事诉讼法准许的范围内实施强制。禁止以刑事诉讼法不准许的措施相威胁,禁止以法律没有规定的利益相许诺。(二)有损犯罪嫌疑人记忆力、理解力的措施,禁止使用。(三)第(一)、(二)款的禁止性规定,无论犯罪嫌疑人是否同意,都必须适用。对违反 |
| Time:2009-06-14 |
| |
| 何家弘:论推定概念的界定标准 |
| 一、英文语境中的推定概念 作为一个法律术语,中文的“推定”概念是从西文引进的——主要是英文,因此这个概念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了翻译的痕迹。一方面,我们透过这个概念学习了英美法系国家证据法中关于推定的理论;另一方面,我们也附随这个概念引进了英美法系国家推定理论中的混乱。正所谓,学也西文,乱也西文。因此,我们要界定汉语中推定的概念,首先就要厘清英语中推定的概念。 在英语中,即使是在权威的专业文献 |
| Time:2009-07-02 |
| |
| 李浩:民事判决中的证据失权:案例与分析 |
| 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民事证据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颁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证据规定》)。《证据规定》为我国的民事证据制度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1]举证时限制度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新内容之一。为了保证当事人严格遵守举证时限,为了促使当事人在举证时限内向法院提交证据,《证据规定》对逾期举证采取了证据失权措施。证据失权被认为是举证时限的核心内容。“证据失权即逾期举证 |
| Time:2009-07-02 |
| |
| 王梦飞:阐明权制度新探 |
| 一、阐明权是部分权利与部分义务相结合的制度 阐明权制度作为一种法官与当事人之间交流沟通诉讼认识和信息的平台和工具,应体现诉讼主体之间在心理期待与行为方式上的交互性与对话性,为此笔者将其定义为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诉讼资料与法律观点于法官心证而言存有模糊、瑕疵或疏失之处,法官通过发问、告知、提醒等方式明示其可以澄清、补正或提出的制度。这里的诉讼资料包括当事人事实主张、陈述与证据资料。 关于阐明权 |
| Time:2009-07-02 |
| |
| 葛琳:证明如同讲故事? |
| 公诉证明是国家公诉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要求向审判机关提出主张,并运用证据阐明主张、论证理由、排除争议的诉讼行为。如果说公诉是检察业务的核心,那么公诉证明就是核心之中的核心。证明标准问题是长期困惑公诉证明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学界对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争论得不可开交之时,许多在一线从事公诉业务的基层检察官却在为如何具体进行有说服力的公诉证明而伤脑筋,因为无论是客观真实、法律真实,还是排除合理怀疑或者内心 |
| Time:2009-04-21 |
| |
| 姬亚平:论行政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关系之重构 |
| 一、依法行政与行政证据 政府能否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败的关键,为此国务院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于2004年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该纲要第一次以权威文件的方式阐释了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即: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而且,还对这六点要求作了具体的解释,如,合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合理 |
| Time:2009-04-21 |
| |
| 方乐:法官判决的知识基础 |
| 一、问题与立场 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在许多重要案件中(例如刘涌案、泸州二奶案以及本文所涉及的“彭宇案”),法律人常常会站在社会大众的对立面上,他们会与民众在一些基本问题的判断上产生根本性的分歧并且公开化。这样,一旦他们“站错了队”,他们受到的激烈指责又几乎是一致的:法律人不了解转型的中国社会,对社会大众基本的法律需求、基本的“是非判断”等这些常识性的问题 |
| Time:2009-04-28 |
| |
|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6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