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王伟:论社会信用法的立法模式选择
十二届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均将社会信用法列入三类立法规划,属于立法条件尚不完全具备,需要继续研究论证的立法。与当前轰轰烈烈的社会信用实践相比,与社会各界对信用立法的热切期待相比,这部立法的进程显得比较缓慢。同时,社会各方对于制定一部什么样的社会信用法仍然未能达成一致共识,对于立法方案还有较多争议,私权利主体和公权力主体的信用问题如何在立法中摆布,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信用和中国本土所创新的公共信用之间关系
Time:2021-03-30

朱芒:作为行政处罚一般种类的“通报批评”
一、“通报批评”的出现及其属性的不确定性 2021年1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已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与现行的《行政处罚法》内容相比较,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为“新法”)在行政处罚种类方面,第9条第1项设立的类型中,除了现行法第8条规定了的“警告”之外,还并列地新增了“通报批评”。 “通报批评
Time:2021-04-30

林华:通过依法执政实现依法行政的制度逻辑
【作者】林华(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教授) 【来源】《政法论坛》2020年第6期“论文”栏目。 摘要: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是中国行政法学需要回应的基础命题。在党的十八大之前,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践行的是行政系统自我领导、自我驱动、自我建设的内驱型法治政府建设模式,党的十八大之后,开始转向党领导法治政府建设模式。党领导法治政府建设模式揭示了内驱型法治政府建设模式的不足与局限,解释
Time:2021-05-27

宋智敏:论行政拒绝履行行为的司法审查——以42份行政拒绝履行案件判决书为分析样本
【摘要】行政拒绝履行行为具有程序上“为”而实质结果上“不为”的特征。该行为究竟应定性为行政作为而是行政不作为,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司法界则大都定性为行政不作为。而且,司法界在司法审查中大体遵从“原告请求权是否成立→行政主体是否应履行义务→行政主体是否已经履行义务”的三重判断基准,在裁判方式上形成了“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履行法定职责判决、撤销判决”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实,行政拒绝履行行为司法
Time:2017-12-07

闫尔宝:当事人诉讼活用论在日本的展开
【摘要】行政诉讼类型法定化后,日本长期奉行抗告诉讼中心主义,当事人诉讼地位不彰。随着现代行政争议类型的多样化,以灵活解释“处分性”、扩张抗告诉讼对象范围救济国民权利的“处分性扩大论”牺牲了学理的自洽,造成了理论与制度实践之间关系的紧张。“当事人诉讼活用论”主张纯化行政处分概念,通过重新划定抗告诉讼与当事人诉讼的适用范围应对现代行政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并倡导在日本恢复实体公法观念。该理论既实现
Time:2017-12-07

梁君瑜:行政诉权本质之辨:学术史梳理、观念重构与逻辑证成
【摘要】作为行政诉权论的重要一环,行政诉权之本质既与诉讼目的息息相关,又对诉权内容及诉权要件产生直接影响。学理上,行政诉权之本质未能形成共识。各学说因诉讼目的论基础或研究视阀上的差异,仍缺乏统一评判标准。以法院的审查方式作为统一评判标准,可起到为各学说搭建共同对话平台的效果。根据法院在判断行政诉权要件时需以何种审查方式完成为准,可将各诉权学说分别归入实质条件诉权说与形式条件诉权说两大阵营。因实质
Time:2017-12-07

刘磊:美国非立法性规则之公众参与及其借镜
【中文关键词】 非立法性规则,公众参与,规范性文件,公告和评论,类型化 【摘要】 我国规范性文件公众参与的程序要求有趋向于规章的趋势,过度的程序要求是当前提高公众参与有效性主要倚重的路径。公众参与简单“抄袭”、“照搬”规章制定程序的现象,不仅不利于行政民主性的提高,反而进一步加剧公众参与的“形式主义”,导致公众参与缺乏有效性。美国法上非立法性规则的程序规制,从第一阶段对公众参与的盲目追求,到
Time:2017-12-28

王贵松:论行政诉讼的权利保护必要性
法谚说,“有权利必有救济”。姑且不论“权利”的界定,说有权利必有司法救济制度,这在一般意义上是妥当的,但针对具体的权利侵害,是否必然启动司法救济制度,则不无疑问。即便有原告资格,还要取决于有无权利救济或权利保护的必要性。在施行立案登记制后,我国行政诉讼案件受理量猛增,自2016年开始法院也在增多运用权利保护必要性驳回不值得保护的诉讼请求。但这关乎诉权与实体法权利的实现,不容轻视。本文将主要围绕
Time:2018-03-13

刘 艺:构建行政公益诉讼的客观诉讼机制
【摘要】 我国行政诉讼鲜明的主观诉讼特征,致使行政公益诉讼很难自然生长出来。2017年行政诉讼法修正,正式确立了由检察机关提起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和发展具有客观诉讼特征的行政公益诉讼机制势在必行。2015年7月起开展的两年行政公益诉讼试点实践,已经呈现出诸多客观诉讼的特征:以违法造成实际损害为起诉条件并以实质合法性为审查标准,诉讼前置程序发挥督促执法功效,受案范围从行政行为扩展到行政活动
Time:2019-04-27

王振宇:可诉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
在行政诉讼的诸多门槛当中,受案范围是疑难问题最为集中的一道,其主要原因在于判断标准难以掌握。1989年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基准是“具体行政行为”,199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1990解释)借鉴大陆法系行政法理论,对“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定义,其含义与德国的“行政行为”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行政处分”基本相当。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行政活动
Time:2019-12-10

王万华:完善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制度的几点立法建议
【摘要】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建议树立尊重动物生命的理念,引导人们自觉不食用野生动物。完善具体制度方面,建议以“禁止食用原则加可食用清单机制”的方式明确禁食范围,增强可操作性;契合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向,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以提升执法效能;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机制;不再以涉案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为基础设置处罚幅度,建构严格的法律责任机制
Time:2020-10-20

王清军: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行政不作为的审查基准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行政诉讼司法实务对行政机关行政不作为的审查经验非常丰富,主要聚焦于是否存在作为义务、作为义务是否存在履行可能以及是否全面履行作为义务等三要素进行审查判断(以下简称“三要素说”)。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行政不作为的司法审查不能简单“移植”“三要素说”,也应与其它行政公益诉讼有所区隔,主要理由在于:①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与普通行政诉讼的法律属性不同。前者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本质上
Time:2020-12-11

侯丹华: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有关问题研究
作者:侯丹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4期   摘要:正确适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法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对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种新类型案件,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在司法实践中争议颇多,而政府信息的界定、政府信息公开例外情形的把握、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裁判方式和诉权滥用的防范应对等问题尤为值得关注,司法审查层面须有
Time:2011-02-20

韩春晖:《美国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及其适用》
作者:  韩春晖(中国政法大学) 来源:《法商研究》2011年第4期 摘要:美国行政诉讼中有三个证明标准:实质证据标准,专断、反复无常标准和重新审理标准,其选择适用遵循一种“二分法”的司法逻辑。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遭遇到混合问题和事实问题的多样性等难题之后,美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出现了汇合的发展趋势。美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在于:有助于为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构建提供制度框架,并划定法官自由心证
Time:2011-11-10

章志远:《论变革观在《行政诉讼法》修改中的运用》
文章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5年第1期 【摘 要】从我国行政诉讼制度诞生、嬗变的历史进程和当下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上看,需要在《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中明确贯彻变革观。就内容而言,新《行政诉讼法》在行政诉讼争议解决功能的修复、行政审判权运作空间的拓展及运作环境的优化上已经初现了变革观的内在要求。为了使新《行政诉讼法》的实施能够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人民法院还应充分利用修法所预留的空间,在行
Time:2015-03-07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6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