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赵泽君:民事裁判遗漏的补充判决制度--兼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79条第12项之规定 |
| 作者:赵泽君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文章来源:《政法论坛》 2008年第5期 【摘要】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对裁判遗漏的通行救济制度是补充判决,对此,我国民事诉讼法未规定通过补充判决加以救济,而司法解释虽规定对裁判遗漏可适用上诉,而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虽增加当事人对裁判遗漏可申请再审,但这些规定不仅违反诉讼效率,而且有损司法公正,同时也与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制度相悖。司法实务界对此问题的处理比较混乱 |
| Time:2009-03-24 |
| |
| 赵钢:法院调解结案率须当慎定 |
| 作者:赵钢 武汉大学法学院 文章来源:《现代法学》2008年第3期 【摘要】法院调解制度乃系建立在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及通过合意解决纠纷的基础之上,契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理念。不少地方的法院并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司法解释与司法文件的精神实质,故而显有失当地把诉讼调解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将其确定为各级法院办理民事案件的主要方式。在审判工作中人为地事先确定调解结案率的做法 |
| Time:2009-03-26 |
| |
| 吴献雅:《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修改之影响 |
| 作者:吴献雅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08年第5期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备受关注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此次修改的19个条款中,关于再审程序改革的共7条,涉及到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管辖法院、法院再审审查程序、再审事由等各个方面,采用了一些新的司法理念和立法技术,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具体制度上都将带来很大的变革。本文从司法理念、审判机制和 |
| Time:2009-03-27 |
| |
| 张大海:诉讼调解既判力论 |
| 作者:张大海 复旦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文章来源:《政法论坛》2008年第5期 【摘要】有关诉讼调解既判力问题,国外已有多年论争并形成了多种学说。就国内而言,尚未对此问题展开议论。国外对诉讼调解既判力的判断多以诉讼调解的性质为基础,诉讼调解既判力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对调解的一次性解决纠纷之目的与调解过程之合意保障的政策性考量。依照我国立法和司法的实际及未来的发展态势,肯定诉讼调解之既判力并对调解瑕疵通过 |
| Time:2009-03-30 |
| |
| 方金刚:创新调解机制的比较与选择 |
| 作者: 方金刚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 文章来源:人民法院报 基于司法应当更加贴近和便利民众的理念,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都先后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诉讼外矛盾和纠纷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的种类繁多,个别国家正式承认的方法就有10多种。但比较而言,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还是调解和仲裁。尤其是调解似乎越来越受欢迎,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倡导解决纠纷的一项公共政策 |
| Time:2009-02-18 |
| |
| 汪星辉: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
| 作者:汪星辉,安徽省郎溪县人民检察院。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摘要】民事公益诉讼作为我国今年来司法界出现的新生事物,被学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着,但民事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的出现同时也遭遇到了不同的挑战和发展过程中的阻碍,这些阻碍有来自理论支撑方面也有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缺乏,更有立法上的空白。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阐述了在我国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迫切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以原告范围的拓展为核心对我国 |
| Time:2009-02-20 |
| |
| 曾友祥 黄娟:民事诉讼目的的相关问题研究 |
| 作者:曾友祥 黄娟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讲师 文章来源:《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总第137期 关键词: 民事诉讼目的/国家意志/司法权/诉讼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内容提要: 民事诉讼目的是人们对民事诉讼制度为何而设立这样一个深层次问题作出思考之后形成的理论问题。民事诉讼目的是国家意志的反映,而这种国家意志的形成与国家对司法权的功能定位、诉讼文化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
| Time:2009-02-22 |
| |
| 吴丹红:民事诉讼中的测谎--基于证据法角度的分析 |
| 作者:吴丹红 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专职研究人员,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证据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本文的研究受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培育资金资助。作者感谢陈瑞华教授、傅郁林教授以及匿名评审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当然,文责由作者承担。 文章来源:《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 引言 2007年夏,笔者与同事在武汉某法院调研期间,一位法官主动 |
| Time:2009-02-24 |
| |
| 丁永信:谈民事案件中调解得以广泛适用的现实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
| 作者:丁永信 北安市人民法院 文章来源:中国法律信息网 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时主持的调解叫诉讼中的调解,也叫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审判制度 一、民事调解得以广泛适用的现实原因 诉讼调解包括法院和当事人双方两个主体,缺少任何一方主体的行为都不能称之为诉讼调解。诉讼调解有利于及时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避免矛盾激化;有利于及时、彻底的解决民事纠纷 |
| Time:2009-02-27 |
| |
| 冯万超: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财产保全措施应释明保全期限 |
| 作者:冯万超 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人民法院 文章来源:中国法律信息网 一、什么是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对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或者在必要时由法院裁定对当事人一方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的司法行为;或者是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根据利害关系人在起诉前的申请 |
| Time:2009-03-02 |
| |
| 祝文锋 王志坚:浅议聋哑人民事诉讼权利的实现方式 |
| 作者: 祝文锋 王志坚 江西省德兴市人民法院 文章来源: 中国法院网 发布时间: 2009-03-02 14:31:17 [内容摘要]聋哑人作为民事主体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必然会与其他民事主体发生民事纠纷,当聋哑人作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而起诉或应诉时,在现行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他的民事诉讼权利是否能够象普通当事人一样得到完全有效的实现呢?现行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诉讼代理制度能否能够独当此重任 |
| Time:2009-03-04 |
| |
| 胡恋梅:民事推定与证明责任之关系研究 |
| 作者:胡恋梅 湘潭大学法学院 文章来源:《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关键词: 法律推定/事实推定/证明责任 内容提要: 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关系因推定种类的不同而需辩证分析。不可反驳的法律推定是直接导致实体法律后果的规范;法律推定实际上就是证明责任规则,它直接将证明推定事实不存在的责任分配给受推定不利的一方当事人,而并非免除主张推定事实一方的证明责任;事实推定仅转移提供证据的责任而不会 |
| Time:2009-03-06 |
| |
| 徐子良:法院查证权的重新审视和定位 |
| 作者:徐子良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文章来源:《法学》(沪)2008年3期 关键词: 证据规则/依职权调查/社会诚信/当事人真实义务 内容提要: 法院查证权被严格限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当事人在诉讼中说谎几乎无成本;对事实认定不服成为当事人不服裁判的主要原因;对查证权的限制在实践中走形。西方民事诉讼理念从未放弃对事实真相的关注;而我国法院在查证领域曾经被要求“限权”,近两年却又 |
| Time:2009-03-08 |
| |
| 史栋梁:论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 |
| 作者:史栋梁 西南大学法学院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内容提要: 随着民事纠纷规模的扩大,案件复杂性的增加,作为审判程序重要组成部分的审前准备程序,也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对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构建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建议,以期促进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功能得到实现,能对我国审判方式改革有所裨益,对民事诉讼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
| Time:2009-01-27 |
| |
| 李丽娟:请求权与诉权关系研究 |
| 作者:李丽娟 郑州大学法学院 出处:《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关键词: 请求权/诉权/民事权利/原权利/救济权 内容提要: 请求权自产生起便与诉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请求权经历了与诉权一体、与诉权相对分离到与诉权彻底决裂的阶段。尽管学界目前基本形成了二者分别是实体法制度和程序法制度这一观点, 但由于对二者本质和内涵及各自与民事权利关系认识的不同 |
| Time:2009-01-30 |
| |
|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5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