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刘思阳:论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程序性再审事由的修订 |
| 作者:刘思阳 河北大学2005级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河北法学》2008年第6期 【摘要】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案对民事再审事由作出了重大的修改和完善。其中对程序性再审事由的规定体现了我国立法机关奉行程序公正的立法理念,向构建再审之诉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目的是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有效地解决当事人反映突出 |
| Time:2009-06-05 |
| |
| 葛文:民事再审事由的发现与确认 |
| 作者:葛文 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08年第1期 一、再审事由的属性及其认定标准 (一)再审事由法律性质的界定 在实务上,一般认为申请再审权是一种请求法院确认生效裁判存在侵害当事人合法权利的情形,要求法院给予其权利保护及救济,是一种形成权。再审理由为“诉权”,是衡量是否具备申请再审权资格及地位的标准,其产生的诉讼为形成之诉,而非请求给付或确认之诉。是为了在实现再审 |
| Time:2009-04-22 |
| |
| 段厚省:论证明对象对法官证明评价的影响 |
| 作者:段厚省 复旦大学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08年第1期 民事证明制度由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和证明评价等若干制度构成,其核心是证明评价制度。在实务中,法官的证明评价活动受到证明对象、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影响和制约。理清这些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对于法官正确展开证明评价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决定证明对象的范围,其本身既是一种证明评价活动,也影响到法官此后进一步展开的证明 |
| Time:2009-04-23 |
| |
| 赖紫宁:两岸民事平行诉讼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探析 |
| 作者:赖紫宁 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08年第3期 随着两岸民商事交往的频繁与发展,与两岸人员往来、经贸投资密切相关的民商事纠纷大量发生。由于此类争议涉及两岸不同的地区,可能出现就同一争议两岸法院均可主张管辖的局面,由此形成两岸民事平行诉讼(Parallel Litigation in Civil Proceedings)。平行诉讼的发生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空间 |
| Time:2009-04-27 |
| |
| 郭玉军 胡秀娟:美国有关仲裁员“明显不公”判定规则的新发展 |
| 作者:郭玉军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胡秀娟 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师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08年第6期 【摘要】美国联邦仲裁法规定仲裁裁决可因仲裁员“明显不公”而被撤销,但并未明确“明显不公”的判定规则。而联邦最高法院在Commonwealth Coatings案中提出的判定规则又受到较多的质疑。目前美国联邦巡回法院在判定仲裁员“明显不公”时 |
| Time:2009-04-28 |
| |
| 程春华 洪秀娟: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转移的正当性及其制度构建 |
| 作者:程春华 广东省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 洪秀娟 厦门大学法学院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08年第1期 对于举证责任的转换或转移问题,理论界的观点可谓是泾渭分明,举证责任的可转移理论和不可转移理论各持一词,互不相让。为了司法实务的顺利进行,我们有必要厘清举证责任转换可否的理论并据此进行相应的制度构建。 民事诉讼制度在辩论主义的前提下,法规范之构成要件事实以及证据资料因有待于当事人提出 |
| Time:2009-05-01 |
| |
| 罗水平 熊洋:关于涉外民事诉讼期间的几个问题 |
| 作者:罗水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第一庭庭长 熊洋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 【摘要】迄今为止,对于涉外民事诉讼期间,学界少有论及。本文就审限豁免、审限之规制模式及上诉期间、答辩期间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涉外民事诉讼的审限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且“阶段控制式规制模式”优于“整体控制式规制模式”;同时,我国现行立法对涉外民事诉讼上诉期间、答辩期间的特别规定纯属多余 |
| Time:2009-05-06 |
| |
| 杨秀清:论司法过程的权利生成功能--以民事权利救济为视角的分析 |
| 作者:杨秀清 中国政法大学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07年第11期 在现代法治社会,随着民商事争议以及民事利益的复杂化,人们对争议解决方式的需求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与此相适应,法治较为发达国家均建立了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毋庸置疑,尽管保护民商事利益的方式是多元的,但民事诉讼无疑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 20世纪以后,民事纠纷和民事诉讼领域发生了众多变化,涌现出大量的现代型纷争和诉讼 |
| Time:2009-05-08 |
| |
|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 中山大学法学院:民俗习惯在我国审判中运用的调查报告 |
| 作者: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 中山大学法学院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08年第5期 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经验表明,具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现实需要的社会调控机制,应该是以法制为核心,以民俗、习惯、道德及其他社会自治规范为补充的综合性机制。其中,民俗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当中自发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公认性和自我约束力的社会规则。在构建和谐社会、依法治国以及强调司法为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审判中 |
| Time:2009-05-08 |
| |
| 陈刚:我国民事上诉法院审级职能再认识 |
| 作者:陈刚 华东政法大学 文章来源:《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摘要】我国民事上诉审是参照苏联审判监督理论建立的,上诉法院的审级职能本应是上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一审判决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进行审查,并据此定位上下级人民法院的审级关系。但因受诸般历史事情影响.我国民事上诉法院的此种职能至今未得到有效发挥,上级人民法院重复一审法院判案方式审理上诉案件的现象也因此未得到有效克服。藉助原始文献,重述我国 |
| Time:2009-05-12 |
| |
| 徐子良:法院查证权的重新审视和定位 |
| 作者:徐子良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文章来源:《法学》2008年第3期 【摘要】法院查证权被严格限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当事人在诉讼中说谎几乎无成本;对事实认定不服成为当事人不服裁判的主要原因;对查证权的限制在实践中走形。西方民事诉讼理念从未放弃对事实真相的关注;而我国法院在查证领域曾经被要求“限权”,近两年却又被指责“卸责”。法院查证权的进退是社会转型期司家公权力进退在诉讼领域 |
| Time:2009-05-13 |
| |
| 孙祥壮: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修改与配套司法解释的任务 |
| 作者:孙祥壮 最高人民法院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 【摘要】2008年4月1日,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本次修正案主要针对再审和执行有新的突破,这两个方面也是我国法院适用新修订的法律可能会遇到问题的地方。本刊为此约请最高法院有关法官和民事诉讼法专家,针对这两个领域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释、梳理。本刊今后还将密切关注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实施情况,请广大法官踊跃来稿 |
| Time:2009-03-30 |
| |
| 肖建国:现代型民事诉讼的结构和功能 |
| 作者:肖建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政法论坛》2008年第1期 【摘要】现代型民事诉讼是建立在自由主义民事诉讼法典基础之上、用于解释和解决现代型纠纷的一种崭新的民事诉讼理念和相关的诉讼程序制度安排,具有区别于传统型民事诉讼的诉讼构造及其独特的法律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中国现代型纠纷的解决必须克服制度供给不足和司法政策瓶颈等多重障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推行司法能动主义 |
| Time:2009-04-01 |
| |
| 邵明:民事争讼程序基本原理论 |
| 作者:邵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法学家》2008年第2期 【摘要】在民事争讼程序中,解决民事私益案件和民事公益案件的程序原理或主义既有共同的,比如对审主义、当事人进行主义与职权进行主义、集中审理主义、直接言词审判主义和公开审判主义等;又有相异的,比如解决民事私益案件的适用处分主义和辩论主义,而解决民事公益案件的则采用职权干预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这些 |
| Time:2009-04-03 |
| |
| 汤维建: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现代视角及其关注重—以2007年的研究为基准的介绍 |
| 作者:汤维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文章来源:《法学家》2008年第1期 引言: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盛况空前 学术会议无异于各种学术思想的展览会,各种对将来有影响的学术思想往往首先萌发于此。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在今年分道扬镳,这无疑是民事诉讼法学界的一件盛事,意味着民事诉讼法学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康庄大道。2007年4月 |
| Time:2009-04-08 |
| |
| 共有 5,18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6 页 当前第 3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