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姚显森:刑事和解适用中的异化现象及防控对策 |
文章来源:《法学论坛》2014年第5期 【内容提要】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在适用中存在性质异化、功能异化及程序异化等问题。为此,应准确理解刑事和解的刑事属性,全面认识刑事和解的制度功能与过程功能,在刑事实体法中将当事人达成和解规定为酌定或法定量刑情节,在刑事程序法中明确规定刑事和解协议的一般效力与扩张效力,增加刑事和解适用措施,设置协议赔偿比例限额,细化刑事和解适用条件。还应优化刑事和解办案机制 |
Time:2015-03-03 |
|
孙 谦:关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执行情况的若干思考 |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5年4月9日第3版 编者按 《人民检察》2015年第7期发表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同志《关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执行情况的若干思考》,现本报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我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3月作出第二次重大修改,这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成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对于更加有效地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维护 |
Time:2015-04-13 |
|
朱孝清:检察官负有客观义务的缘由 |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内容提要】检察官客观义务是世界不同法系国家和地区普遍接受、国际准则确认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也是检察官的重要行为准则。赋予检察官以客观义务是检察官作为法律守护人或法律监督者的双重要求,也是由设立检察官制度的目的所决定的。同时,检察官作为国家与公共利益代表的主体地位和准司法官或司法官的身份、诉讼中平衡控辩实力的需要、检察官享有起诉裁量权 |
Time:2015-07-06 |
|
陈卫东、杜 磊:检察官客观义务的立法评析 |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内容提要】我国法律上的检察官客观义务包括客观证据义务、逮捕审查责任、客观追诉责任、定罪救济责任、监督与法律救济责任、诉讼关照义务以及正当程序义务。总结来看,我国的检察官客观义务呈现出根源的复杂性、主体的机关性、律他性、客观真实性、法律公正性、司法性等特征。这种立法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弊端,需要在立法与实践中 |
Time:2015-07-06 |
|
龙宗智:检察官客观义务与司法伦理建设 |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内容提要】检察官客观义务是检察伦理的核心内容。实践中,检察伦理的缺失不仅会导致冤假错案和个案处理不公,而且会导致司法公信力的缺失,也无法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对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形成很大障碍。检察机关应当秉持客观义务,从客观义务伦理的内在要求和现实状况来建设检察机关伦理道德,并重点关注正义精神、公平意识、公益之心、法治信仰和 |
Time:2015-07-06 |
|
魏晓娜:从“被精神病”再现看我国非刑强制医疗制度之疏失 |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内容提要】我国目前形成了涉刑和非刑精神病强制医疗的双轨格局。这种双轨格局背后是两极化的程序待遇,即涉刑精神病强制医疗已经实现了司法化,而非刑强制医疗则从根本上排除了司法干预的可能。这种两极化的程序待遇并不存在站得住脚的理由。未来应参考国际标准改革我国非刑精神病强制医疗制度。 【关键词】强制医疗 强制入院 精神卫生法 人权路线 |
Time:2015-10-12 |
|
卞建林、郭志媛:健全统一规范公正的司法鉴定制度 |
文章来源:《中国司法鉴定》2015年第3期 【内容提要】深化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司法鉴定制度在管理方面,侦查机关内设鉴定机构的业务范围、审判机关的名册管理问题等依然制约着司法鉴定统一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在司法鉴定实施程序方面,有关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采用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鉴定人负责制等问题依然突出;在诉讼程序方面 |
Time:2015-10-12 |
|
陈光中:完善的辩护制度是国家民主法治发达的重要标志 |
文章来源:《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第2期 《刑事诉讼法》素有“小宪法”、“法治测震仪”之称,刑事司法制度是现代国家民主与法治的标杆性制度。而辩护制度又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标志性制度。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在其诉讼权利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直接涉及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的基本理念。惩罚犯罪固然是刑事诉讼的基本任务,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保障被追诉人的人权。在这 |
Time:2015-10-12 |
|
姚显森:论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的特殊救济 |
文章来源:《法商研究》2015年第4期 【内容提要】以事实基础和表现形式为标准,证据不足无罪判决可分为完全意义的、形式意义的和实质意义的三种类型。规范缺失是完全意义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特殊救济的首要障碍,应根据实体与程序相结合意义上的既判力理论,细化“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适用情形,完善程序规范。救济错位是形式意义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特殊救济的根本缺陷,应依据无害错误理论和恢复性司法原理,坚持有限救济 |
Time:2015-12-04 |
|
姚 莉、王 方:我国羁押替代性措施设计之革新 |
文章来源:《法商研究》2014年第2期 【内容提要】羁押替代性措施作为刑事强制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刑事诉讼中各种非羁押性方法的总称,其制度功能在于限制审前羁押的适用,从而达到人权保障的价值目标。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我国羁押替代性措施的设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适用的困境,对此,应当因应羁押替代性措施适用的国际趋势,从理念 |
Time:2014-09-11 |
|
叶 青:审查逮捕程序中律师介入权的保障 |
文章来源:《法学》2014年第2期 【内容提要】逮捕对于审前程序中的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权利的剥夺是最为彻底的,且持续的时间最长,使得审查逮捕程序中律师的介入成为必要。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虽为审查逮捕程序中律师的介入提供了法律基础,但仍存在操作性不强、权利救济不完善、检方应对程序不明确、律师介入后的实体权利未落实及法律援助范围有瑕疵等问题,很有必要构建听证式逮捕程序及相关配套制度 |
Time:2014-09-11 |
|
朱孝清: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
文章来源:《中国法学》2014年第3期 【内容提要】辩护律师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证据时,除了可以将有罪的实物证据告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外,其他的证据都不能告诉;“两个基本”应当坚持,但要防止误读和滥用;只有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肉体上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的程度与刑讯逼供相当,迫使其违背意愿供述时,获取的供述才应予以排除;在规定的办案场所以外讯问和未依法对讯问进行全程 |
Time:2014-10-08 |
|
顾永忠: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解析 |
消息来源:《法律适用》2014年第3期 【内容提要】行政违法行为与刑事犯罪行为在实体上存在内在联系,这决定了一些案件中的行政执法证据需要在刑事诉讼中使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规定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解决了此前实践中存在的证据转换难题。行政执法证据可以作为刑事诉讼证据的内存根据,主要是因为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收集、调取的部分证据,一旦在行政执法活动中被收集、调取,就不 |
Time:2014-10-08 |
|
张 栋:论死因裁判制度在我国的建构与前景 |
文章来源:《法律科学》2014年第4期 【内容提要】我国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鉴定意见部分作了较大改动,包括引入专家证人制度,加强鉴定人的出庭等等,这会对提高我国死因结论的质量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游济安”等案件暴露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警方得出了一个意外事件的结论,案件根本不会进入刑事诉讼程序,那么,我们在刑事诉讼法中为解决此类问题所作的一切设计和努力都将落空 |
Time:2014-12-02 |
|
樊崇义、王晓红、刘文化、赵培显:河北检察机关新刑诉法实施调研报告 |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内容提要】河北省检察机关在新刑诉法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保障制度;律师辩护的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准确把握逮捕条件变化,加强对社会危险性的审查;完善规范审查逮捕程序;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加强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完善规范全程录音录像移送和审查工作制度;庭前会议程序进一步细化;完善死刑 |
Time:2015-03-03 |
|
共有 5,194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6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