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汤维建: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过去与现在
一、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演化轨迹及特征刻画   (一)、试行法中的证据制度   我国1982年试行《民事诉讼法》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较大,在证据制度上确立了超职权主义的模式。法院包揽诉讼中的证据,当事人无真正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当事人陈述成为诉讼资料的来源之一,当事人的辩论对法院无拘束力,其处分权也受到极大的限制。比如,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第55条第2款规定:“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
Time:2009-01-30

何家弘:用品格证明人身危险性的探索
法学不仅限于研究法律现象,也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不同社会学科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也是在不断地竞争,哪门学科对于该问题的解释力比较大,它的思想就越拥有话语权。研究人的行为特点,预测人的行为规律,最好的切入是品格。《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着重研究品格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即根据以往的行为来概括其品格,根据品格来判断其人身危险性的大小,为科学地进行犯罪预防、定罪、量刑和行刑提供依据。品格
Time:2009-04-17

汤维建:论民事证据契约(下)
论民事证据契约(下)汤维建 【摘要】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契约是诉讼契约的一种,是当事人双方在证据采纳和采信方面达成的约束法官心证或者与法律规定不一致的合意。证据契约的种类较多,大致分举证责任分配方面的契约、证据能力方面的契约和证据证明力方面的契约。学界基于自由心证主义对证据契约的效力多持严格限制态度。证据契约不仅有辩论主义和处分权方面的正当性,还有其他有利于当事人的价值利益。决定证据契约的效力
Time:2008-12-15

潘剑锋:论证明的相对性
潘剑锋:论证明的相对性 【摘要】 在中国的立法和司法中,普遍认为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审判的结果应当是追求客观真实:法院所查明的案件事实应当与案件发生的客观情形相同。本文认为这一认识值得考虑,因为在司法实践中,因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证明的结果符合客观实践只有相对的意义。证明的相对性原理,对设立民事审判制度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正确的认识了证明的相对性,才有可能建立一套科学的民事审判制度。 【关键词】 证明
Time:2008-12-15

熊秋红:我国司法鉴定体制之重构
我国司法鉴定体制之重构熊秋红 【摘要】 随着司法证明方式的变化,鉴定结论在诉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现行司法鉴定体制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重构我国司法鉴定体制,应当围绕鉴定权的归属与控制问题,重点从弱化鉴定机构的官方色彩、加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质控制、赋予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人的权利、充分发挥鉴定人协会的行业管理职能、健全司法鉴定违法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司法鉴定
Time:2008-12-15

谢佑平: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缺失与构建
亲属拒证权[1]作为拒证权制度的一种,在两大法系的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它是亲属关系证据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基本秩序、体现法律的人性化,从而实现国家法律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立法和实践中强调国家利益的无限至上和公民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导致该项制度在我国的长期缺失。所以,审视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缺失的现状及其弊端,进而补正我国的亲属拒证
Time:2009-01-15

何谦 吴如巧: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重构
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率低作为我国民事诉讼实践的一大顽疾近年来广受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关注,他们也就此问题作了有益的摸索和大胆的研究,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仍然陷于一盘散沙的局面,已有的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论整合。笔者力图对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作一系统和较全面的论证和考察,以期对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有所裨益。 一 、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现状分析 (一) 立法现状 从立法上看
Time:2009-01-15

胡建淼、杜仪方:依职权行政不作为赔偿的违法判断标准
作者:胡建淼(浙江大学法学院)、杜仪方(浙江工商大学) 来源:《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摘要】:现行法律虽未明文规定,但是通过一定的法律解释方法,可以将行政不作为纳入我国现有的国家赔偿范围。但如何判定依职权行政不作为的违法则成了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日本判例为分析对象,并结合相应的日本学者理论,通过区分食品药品公害监管不作为类型与一般行政不作为类型,提出了判断依职权行政不作为
Time:2010-06-02

王铁玲 陆而启:证据能力:民事证据规则建构的理论支点
证据规则是在诉讼证明过程中关于证据资料可以作为诉讼证据以证明案件事实并加以提出、收集和运用的原则和规范。证据规则的存在及其内容受诉讼结构的制约,由于诉讼证明过程中存在利益价值的冲突及证据和事实认定上的矛盾等原因,如果不确立为某一诉讼结构所需要的一定的证据规则,将难以保证诉讼的效率和对案件事实的正确认定。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诉讼模式差异导致其在自由证明与法定证明的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的建制上利弊互见
Time:2009-01-20

滕远利:论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和实务问题。在理论上,我国过去对这一问题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在证明标准这一问题上,没有进行修改。因为理论上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了实务中的不恰当操作。本论文通过对证明要求和证明标准二概念的辨析,指出证明标准与证明要求是不同的概念,并得出结论:证明要求与证明标准之间就证明而言,是本质与外在的关系。通过对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和客观真实的证明要求的辨析
Time:2009-01-20

王学棉:论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关系
一 引言 尽管推定在法律中不仅常见而且重要,但学术著作或司法判决却并未对推定的含义形成一致意见,而是各自从不同意义上使用推定一词。如法律上之推定、事实上之推定、决定性之推动、冲突之推定、强固之推定、薄弱之推动、推定证据等等。各种不同含义推定的滥用,“极易使一般人对于究竟何为推定之观念,混淆杂乱,如入五里雾中,莫之所从。有人甚至出以风趣之嘲讽,谓推定在法律术语之家族中,为最难捉摸之分
Time:2009-01-20

章礼明:传唤证人责任的分配机制研究
   在刑事诉讼中, 证人出庭作证对庭审实现实体真实和程序正当均具有重要作用, 而能否保障证人到庭作证与传唤证人责任的分配机制相关。1996 年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庭审诉讼结构中引入了“抗辩制”因素, 但并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传唤证人责任的分配机制设计, 以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不少难以协调的问题。从当前来看, 问题突出反映在检察院和法院因传唤证人责任归属的认识不同而导致的相互冲突之中。[1]无疑
Time:2009-01-20

宋志军:刑事证据法中的人道伦理
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现代法律的发展趋势,法律与道德互动为法治奠定了深厚的伦理基础。法治不仅是“法”之治,更是“善法”之治,体现人道精神是“善法”的核心价值之一。刑事证据法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所面临的多重价值冲突,成为立法和理论研究的难题。刑事证据法应体现哪些价值? 在各种价值冲突中如何进行平衡与选择? 刑事证据法的“善”又如何体现? 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离不开刑事证据法伦理
Time:2009-01-20

Trial Technique and Evidence, Second Edition 2002
AUTHOR:Michael R. Fontham, Professor of Law, Tulane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Price: $54.00 Publisher: Matthew Bender Description This book fills a gap in the literature for training lawyers
Time:2007-08-03

Criminal Evidentiary Foundations
AUTHOR:Edward J. Imwinkelried, Daniel D. Blinka Price: $100.00 Publisher: Michie Format: 562 pages, hardbound, with current supplement Description Criminal Evidentiary Foundations describes in detail
Time:2007-08-03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6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