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姚莉:死刑案件量刑阶段的轻刑推定原则
一、无罪推定原则缺位下的独立量刑程序 近年来,为了控制法官对量刑裁量权的滥用,最高人民法院开始制定统一的量刑指南,并试图建立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2009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颁布了《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和《人民法院量刑程序指导意见(试行)》,并在全国120多家法院展开了全方位的试点工作,一场以量刑控制为目的的司法改革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中国传统的定罪与量刑程序合而为一的审判
Time:2021-05-10

刘静坤:如何防止无辜者被强迫认罪——兼论不被强迫认罪权的程序要素
【作者】刘静坤(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教授) 【来源】《政法论坛》2021年第3期“论文”栏目。 摘要:防止无辜者被强迫认罪,是健全错案防范机制、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不容回避的问题。基于错案的“冰山一角”观,无辜者被强迫认罪问题存在较大黑数。受有罪推定观念影响,侦查讯问方法存在内在的心理强制,犯罪嫌疑人认罪后容易固化有罪认定的程序偏见,潜在重刑威胁可能扭曲认罪自愿性,这些都是
Time:2021-05-27

肖沛权:认罪认罚案件上诉问题探讨
【作者】肖沛权(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 【来源】《政法论坛》2021年第2期“评论”栏目。 摘要:认罪认罚案件上诉权的设置存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情形,基于公正价值与效率价值的平衡需要,应当明确赋予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上诉权。在上诉权的设置上,应当对适用速裁程序审理的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的上诉权进行限制,要求速裁案件被告人上诉必须有正当理由,而认罪认罚案件适用其他程序审理的则无需附加
Time:2021-05-27

郭华:我国疑罪从无的理论省察及规则重述
【作者】郭华(法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政法论坛》2021年第1期“全面依法治国”专栏。 摘要:疑罪是刑事诉讼在司法实践中必然遭遇且无法绕开的实然性难题。刑事诉讼立法抑或刑事司法或显或隐地借助于从无来摆脱其困境。疑罪从无作为一项诉讼原则被我国理论所倚重,理论上不仅将其视为国外司法活动的惯常做法,在叙事上也将其与证据不足相等同,甚至还将其功能扩展到作为根治冤假错案的惟一
Time:2021-05-27

汪海燕: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撤回
内容提要:认罪认罚从宽具结内含协商与合意的因素,但其权利品性不应被忽视。允许被追诉人撤回认罪认罚是保障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内在要求,符合无罪推定之精神,契合诉讼运行规律,也是有效防范相关制度风险的需要。撤回认罪认罚的对象,可以分为撤回认事、认罪、认罪名和认罚等不同层次;撤回理由包括有因撤回和无因撤回。被追诉人行使认罪认罚撤回权之后,具结书的认罪内容不应再作为被追诉人有罪供述的证据使用,也不能因撤回
Time:2020-12-11

马长山:司法人工智能的重塑效应及其限度
内容提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司法应用,开启了从“接近正义”迈向“可视正义”的历史进程,引发了司法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通过司法过程场景化、司法规则代码化、司法决策建模化、司法服务管理智慧化重塑着司法过程,大大提升了智慧司法的社会效能。但司法人工智能亦有其内在限度。算法决策要达到绝对的客观和精准并非易事,面对复杂疑难案件,其能够促进形式正义,却很难实现实质正义。发挥人工智能对司法的优化重塑效应,应与
Time:2020-12-11

聂友伦:刑事诉讼法时间效力规则研究
内容提要: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及相关规范未对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问题予以明确,使得法秩序变迁下刑事程序的新旧流转出现了规范适用疑难。对此,学界通常认为应当适用程序从新原则,但相关理解与界说存在问题。在规范论上,基于法律即行适用与法不溯及既往,可以推导出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适用行为时法原则。对于尚未终结的诉讼,因新程序与旧事实可能无法相容,适用行为时法难免对旧事实造成影响,但这只是不真正溯及,不违反
Time:2020-12-11

陈如超:专家参与刑事司法的多元功能及其体系化
内容提要:从1979年刑事诉讼法颁布至今,专家参与我国刑事司法的制度功能变得开放而多元。专家制度功能的多元化,根源于刑事司法的三重逻辑:弥合法律人与专家之间知识鸿沟的“认知逻辑”;落实公检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权力逻辑”;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与实现控辩平等的“权利逻辑”。从结构主义与整体主义的视角看,当前,刑事专家制度存在明显的体系化缺陷,主要表现为专家制度过度权力化、专家
Time:2020-12-11

王新清:合意式刑事诉讼论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相继确立刑事和解程序、速裁程序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种新的刑事诉讼形式——合意式刑事诉讼,成为一种显性存在。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理论概括,给予了不同的命名。与“合作式刑事诉讼”“协商性刑事诉讼”等名称相比,“合意式刑事诉讼”的名称更为贴切。合意式刑事诉讼的内容包括合意式刑事诉讼行为和合意式刑事诉讼程序。2018年刑事诉讼法搭建了合意式刑事诉讼的基本框架,但仍需对合意式
Time:2020-12-17

张传玺:秦及汉初逃亡犯罪的刑罚适用和处理程序
内容提要:秦及汉初律令对逃亡犯罪的规定繁复而成体系。逃亡大体可分为一般逃亡和犯罪后逃亡二类。在刑罚适用上,一般逃亡的刑罚因逃亡者身份不同而各异,犯罪逃亡的刑罚是以本罪刑罚为基础,叠加亡罪刑罚后加以确定。在处理程序上,吏、民的一般逃亡不导致审判和追缉程序,刑徒或特别身份人逃亡的,区分亡罪刑罚轻重,分别适用审判并通缉的“论,命之”程序和审判并命令其出现、领受刑罚的“论,令出、会之”程序。犯罪逃亡
Time:2020-12-17

江国华、张硕:监察过程中的公安协助配合机制
内容提要:基于监察法授权的不完整性与非对称性,监察机关必须借助公安机关等执法部门的协助配合,方能充分行使监察职能,履行监察职责。较诸其他执法机关,公安机关的协助配合对于监察职能的有效行使尤为重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警监协助机制,在监察法治体系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在规范意义上,构建警监协助机制应基于“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宪法原则,明确协助配合的事项范围,规范协助配合之申请、审批、执行等程序机制,厘定
Time:2020-12-17

顾培东:法官个体本位抑或法院整体本位——我国法院建构与运行的基本模式选择
内容提要:法官个体本位与法院整体本位是法院建构与运行的两种基本模式。我国法院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对法官个体本位模式的趋从,但宪法制度安排、法院在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司法的社会生态、对法官的激励与约束条件以及综合统筹运用审判资源的要求等,都决定了我国法院建构应当坚持法院整体本位。学术界从技术化层面论证的“法官独立”以及以此为核心的法官个体本位,都经不起实践逻辑的检验。法院改革的方向,不应是从法院
Time:2020-12-17

李崇涛: 论二审检察院能否新增抗诉请求及其合理控制
摘要: 关于二审检察机关能否新增原审检察院抗诉书中没有涉及的抗诉请求,《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也没有提出全面、明确的意见。实践中各地做法各异,研究领域对此探讨较少且说服力不强。允许二审检察院独立提出抗诉请求,在国内检察体制下具有许容性,是检察机关延伸并正确行使诉权的要求,同时也是发挥诉讼监督职权的应有之义。为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和“可获得二审救济”“上诉不加刑”有关权利
Time:2020-12-17

茆巍:论清代命案检验之终结及借鉴
摘要:在清代,凡检验必须取得当事人的输服甘结,对于检验有质疑的,可随时具控,必要时发动覆检。并且原验官员、仵作于覆检时一般需再度到场,新的检验结论也建立在其输服基础之上。一旦证实原验有误,原检验官员、仵作则会受到严厉处分。为了取得输服,清代检验中比较注重公开性和交涉,清代检验对输服的强调是有其深刻的文化与制度成因的,从总体上看,其积极意义是明显的。通过对清代的研究,对比今日我国鉴定制度中
Time:2020-12-17

汪海燕:​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程序问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就程序层面而言,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滥觞于刑事速裁程序改革试点。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的决定》(2014年6月),北京、天津、上海等18个试点地区开始对特定类型的轻罪案件适用速裁程序审理。在速裁程序的试点结束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
Time:2020-10-20

共有 5,194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6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