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证据立法的基本框架
《中国证据立法的基本框架》一文系作者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证据立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论证》一书有关内容的进一步概括提炼。将于近日出版的《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论证》一书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有关证据法典的起草与论证的立法专著,全书约八十万字。其中,《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涉及七章十九节的二百三十六条,是从一个全新的视野对现行有关法律以及有关民事诉讼证据、行政诉讼证据
Time:2003-10-03

诉讼中证据收集调查问题探析
作者:常 怡 唐 力 诉讼中证据收集调查问题探析 本文发表于《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1年民事、行政卷) 问题的提出 诉讼过程就是对“案件事实”进行证明的过程。在这一证明过程中,证据的收集、提供尤其显得重要。 在现代诉讼中,无论是法官的作用,还是当事人及代理律师的作用,都是诉讼机制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共同确保诉讼公正的实现,缺少或弱化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诉讼制度的不建全。近几年来,随着司法改革
Time:2003-10-03

论证人的适格性和强制作证义务(上)
一、对证人的认识 (一) 对证人在概念上的认识 由于历史传统、法律习惯的发展演变,使两大法系对证人的认识在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英美法国家,证人被作为广义上的理解,证人通常是指经过宣誓之后在庭审或者其他诉讼过程中对案件有关事实作证的人。因此,英美法国家的证人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既包括当事人,也包括鉴定人,甚至还包括精神病患者和儿童等等。例如,美国,对证人的分类是按是否具有专门知识对案
Time:2003-10-03

程序模式与证据制度的关系论纲(上)
一、导言 广义言之,民事诉讼法是由程序法和证据法相组合而成的,证据法与程序法又是互渗互透、交织在一起的。离开证据法的程序法,与离开程序法的证据法,对解决民事纠纷的法律规范而言,都是难以设想的。现代民事诉讼法实行证据裁判主义,同时又以司法逻辑三段论为行使司法权的基本模型,这就使得证据问题、法律问题与程序问题如水乳般交融于一体,难舍难分。诉讼法实际上就是以这三条线索以及它们的发展逻辑而建构的。就证据
Time:2003-10-03

论证人的适格性和强制作证义务(下)
四、关于证人作证的义务与责任 (一)及时出庭作证 证人出庭作证是由立法上所规定的证人适格性所决定的。大凡各国法律都毫无例外地规定,证人的适格性与强迫证人出庭作证是相辅相成的。同时,证人出庭作证是与诉讼法上的直接、言词原则相适应的,倘若证人不出庭作证而仅以提交书面证言来履行作证义务,那么在大陆法中实行的接受法官询问以及在英美法中接受双方当事人的交叉询问的审理方式就无法正常开展,这样,证人的证言
Time:2003-10-03

何家弘 姚永吉: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
何家弘 姚永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编者提按:在近几年的司法改革进程中,证据制度的探讨与改革是颇受关注、探讨较多、进展较快的一个领域。和现今诸多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一样,证据制度的改革也差不多完全是在借鉴西方证据制度的客观情境下进行。作者站在两大法系的宏观视角,对证据制度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微观考察。在对各种类型的证据予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大法系证据采信制度规则的异同
Time:2003-10-23

陈海萍:论对行政相对人合法预期利益损害的救济
作者:陈海萍(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来源:《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6期 【摘要】:在行政法上,公民因对行政行为的信任而产生的合法预期有别于信赖利益,同样须受司法保护。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案例为探讨上述两种利益的差异,提供了辨别的参照功能。但基于目前成文法上保护规范的缺漏,与司法实践中具体审查标准的僵化状态,有必要重新构建司法制约行政权以保护合法预期的制度,与此同时需借鉴西方经验对合法预期司法保护
Time:2009-09-26

王红建:行政事实行为概念考
作者:王红建(郑州大学法学院) 来源:《河北法学》2009年第7期 【摘要】:行政事实行为是与行政法律行为相对而言的一类行政行为,对外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可能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和义务造成实际的影响。从外延来看,包括行政机关的日常建设和维持行为、执行性行为、咨询和通告行为、非正 式行政行为和违法的暴力侵权行为。 【关键词】:行政事实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  民事事实行为  法律效力   随着国家向
Time:2009-10-06

孙秀君:行政法发展的理论反思
作者:孙秀君(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 来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3期 【摘要】:行政法是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法律。中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受着宗教、道德、理论与意识形态的综合影响。由于在效率观上存在的误区,当代中国的行政法制发展受到阻滞。由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行政法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行政法制建设的病灶所在,反思制度设计的弊端与法律实践的问题,重塑法制系统的研究范式,更新效率观,并最终以此推动
Time:2009-10-06

胡峻:行政立法后评估与行政立法责任的归结
作者:胡峻(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来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摘要】:行政立法责任在我国法律责任体系中是一块“灰色地带”,因而在责任的归结上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甚至出现许多行政立法的不作为、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而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行政立法后评估与行政立法责任之间有着彼此互动的关系,行政立法后评估结论会直接影响与制约行政立法责任的认定,同时行政立法责任的归结也会影响行政
Time:2009-10-08

陈云生:中国行政司法监督的困局与出路
作者:陈云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来源:《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第3期 【摘要】:对国家行政权的行使实行全方面的密切监督,这既是传统法学的要义之一,又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法治成果之一,就是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并相应地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但中国目前的行政诉讼以及通过司法审查实现的行政司法监督,由于观念的滞后和体制的欠缺正处于欲罢不忍、欲进不能的困局
Time:2009-10-15

杨俊、陈峰: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从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视角观之
作者:杨俊(苏州大学法学院)、陈峰(苏州大学法学院) 来源:《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第3期 【摘要】: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法的一个核心内容。一方面,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为了便于行政主体提高行政效率、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而设定的权限,因而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如果行政自由裁量权在运行过程中因缺乏合理控制而导致滥用,势必会造成侵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不利后果,并对行政法治构成严重威胁,进而会影响
Time:2009-10-19

徐昕:专家证据的扩张与限制
【摘要】 科技发展决定专家证据呈扩张趋势,但各国法律赋予法院对专家证据进行种种限制,审判权对专家证据的限制和管理占主导地位。本文主要以英国民事诉讼中的专家证据规则及判例作为考察模型,对专家证据制度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专家证据在职责、运用、效力、人数、费用、形式等诸多方面之限制,系统论述了专家证据的程序规则和基本特征,包括专家证人的独立性、公正性、适格性、有限性、统一性、合作性,以及专家证据
Time:2003-11-09

办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过程中 要求“本人”相应举证合法也合理
梁玉霞 郭雄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按照我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的规定,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出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经责令说明来源而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合法的行为。有人认为,我国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实行的是有罪推定和举证责任倒置。这种看法是片面和不合实际的。 不存在有罪推定 在法律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规定中,实际上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推论。正是这个推论,将举证从逻辑上连接了起来。这个
Time:2003-09-25

关联性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二
宋英辉 吴宏耀 证据规则渊源于英国普通法,十七、十八世纪后,以两种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其途径之一是,伴随着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英国开始在其殖民地强制推行包括证据法在内的英国法律制度,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继受普通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现在,在英美法系国家里,基本上沿袭了普通法上的证据规则,一些国家甚至根据本国的需要对证据规则进行较大的发展,如美国通过宪法判例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其二是,基于完善
Time:2003-09-25

共有 5,194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5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