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元轶:证据制度循环演进视角下大数据证据的程序规制——以神示证据为切入
一、大数据证据的局限性与神示证据的程序价值 所谓大数据,简要概括就是“体量超过了典型数据库软件工具捕获、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能力的数据集”。这一概念较为直观的描述了大数据信息容量极大的本质特点。而突显大数据算法特质的概念,则由国际数据中心(IDC)提出,它们认为,大数据就是“旨在通过实现高速捕获、收集、分析,以经济地从多样的极大量数据中挖掘价值”。这一定义将大数据集与大数据算法结合阐释,认为大数
Time:2021-05-27

牟军:刑事卷证与技术审判
文章来源:《北方法学》2016年第4期 【摘要】 从证据手段在审判中的运用来看,以卷证为基础的欧陆主要法治国家的刑事审判可以界定为一种技术审判,而英美以口证为主要手段的刑事审判大致属于一种经验审判。我国普遍运用卷证的刑事审判也可归为一种技术审判方式,但由于对卷证的过度依赖、司法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和刑事卷证运用的程序性制约机制的欠缺,导致我国技术审判的异化。当下推行的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
Time:2016-12-08

林喜芬:近年来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评析 ——从“两个证据规定”到“刑诉法修正案”
【摘要】 在复杂而多元的中国法律体系中,2010年“两个证据规定”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及时出台,不仅引入了证据裁判、程序法定等一系列现代证据法原则,而且确立了质证审查规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刑事证据法的人权保障水平和科学性。当然,当前刑事证据法规范也存在规则冲突和细致性不足等缺陷。成效与局限并存与“试错逻辑”和“博弈逻辑”并存有较大的关系,试错逻辑使得一部分改革举措
Time:2017-12-07

龙宗智:刑事印证证明新探
【摘要】 刑事印证证明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利用不同证据内含信息的同一性来证明待证事实,这里的同一性包括信息内容的同一与指向的同一。印证证明既适用于个别证据的判断,也适用于证据的综合判断,还适用于对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和相关性的判断;其作用机理一是真理(真实)融贯论,二是真理(真实)符合论,三是归纳逻辑与溯因推理;其考量因素包括参与印证的证据的品质、数量、清晰度,是否存在客观性证据尤其是隐蔽性证据,是否
Time:2017-12-07

袁志:控辩庭前证据开示的基本逻辑
【中文摘要】在以“审判为中心”诉讼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应当充分发挥证据开示制度在确立诉讼争点、得到与案件有关且为诉讼准备所必要的证据信息、获取正式审判中难以获取相关信息方面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提升诉讼公平和效率。但现行证据开示制度存在如何理解本案案卷材料、案卷材料等同于诉讼卷、律师不能复制、查阅、摘抄检察内卷、律师不愿过早暴露己方证据的问题,应当强化律师调查取证权利、重新制定诉讼卷与侦查工作
Time:2017-12-28

向 燕:“印证”证明与事实认定——以印证规则与程序机制的互动结构为视角
摘要】 印证证明的理论自从其被提出以来就饱受学术界争议,近年来更被指无力防范错案的发生。比较中西方印证证明的司法实践,可发现作为认知规律的印证模式具有合理性与普适性,而作为法律规范的印证规则,因其内容与本国程序机制的匹配程度不同而存在优劣之分。印证规则与程序机制存在相互限制、相互作用的能动关系。为防范事实认定错误的风险,程序规则的不足推动了诉讼终端的印证规则的产生;程序机制决定了印证规则的基本
Time:2018-02-25

戴长林: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新发展及重点问题研究
【摘要】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与发展,对切实防范冤假错案,完善刑事证据制度,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司法实践中非法证据申请难、证明难、认定难、排除难等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审判阶段非法证据排除活动的规则和程序,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规范指引,是对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新发展。 【关键词】 非法证据排除; 实体规则; 程序规则 推进以审判
Time:2018-04-05

于同志:论聂树斌案再审证据裁判的“八个方面”
【摘要】 证据裁判的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证据审查运用涉及到的举证质证、证据能力、证明力、证明标准等多个方面,它是实现庭审实质化、确保案件质量的关键,也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分析研究以证据审查运用为主要内容的聂树斌案再审判决,对完善我国刑事证据裁判相关制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聂树斌案;证据裁判;规则;司法公正 聂树斌案再审判决书共计1.4万余字,其中1.2万字
Time:2018-07-05

龙宗智:刑民交叉案件中的事实认定与证据使用
刑民交叉案件中的事实认定与证据使用 龙宗智 【摘要】 生效裁判事实认定的预决性证明效力,与既判力、争点效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刑民交叉案件中,预决效力及证据使用制度的设置,应考虑司法的统一性与诉讼的独立性、效率与公正、刑事优先与民事诉讼自身规律等因素,同时注意我国司法制度与诉讼机制的特殊性。应确认刑事生效裁判事实认定的特别效力,但要受制于“必要事实原则”与“确定事实原则”。民事生效裁判可作
Time:2019-02-25

汪海燕:印证:经验法则、证据规则与证明模式
印证:经验法则、证据规则与证明模式 汪海燕 【摘要】 刑事诉讼中的印证可以作三个层次解读:一是作为经验法则层面的印证方法;二是作为立法层面的印证规则;三是作为证明模式层面的印证模式。作为经验法则的印证是保障证据证明力的有效手段,与冤错案件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法律层面的印证规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经验的总结、提炼,发挥了证据指引、限制司法权滥用的作用,但是其将审前证据与庭审证据等而视之,烙上了“阶段
Time:2019-06-23

卢乐云:审查判断运用证据的新内涵及其落实——基于公诉执法视角解读两个《规定》
作者:卢乐云(湖南省人民检察院) 来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11期   摘 要 以检察机关公诉执法为视角进行解读,两个《规定》对于审查判断运用证据在公诉职责、证明标准、证据规则、庭审程序、新型证据、特殊手段所获证据的证据能力、酌定量刑情节等方面赋予了新的内涵,要落实这些新内涵需要树立新理念,确立新思维,建立新机制。 关键词 公诉 证据 证据规则 两个《规定》 审查、判断、运用证据是公诉
Time:2011-02-20

毕玉谦:《“一强多元”模式下的证明责任学说——以克服“规范说”局限性为重心》
作者:毕玉谦(国家法官学院) 来源:《政法论坛》2011年第2期    摘 要:自近代以来,罗森贝克规范说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以某种表现形式长期居于支配 地位。但是,自从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形态所致,使得规范说缺陷显得愈加明显。与此同时,学术界对该学说的质疑和抨击不绝于耳,加之一些新兴学说的勃兴,给传统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分配学说体系造成重大冲击。在理
Time:2011-05-09

郭为禄、冯望:论政府职能特变对大学自治的回应
作者:郭为禄、冯望(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 【摘要】自治不仅仅是大学的一种权利,更是大学的责任担当。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劳下,将对大学自治诉求的回应上升到制度环境供给的层面,需要通过对管理与自治间衡平机制的探索,从理念、职能和法律上的衡平以及大学内部的衡平,将有限的“大学发展资源”得以公平、有效地配置,从而真正回应大学在新时期渴望新发展的自治诉求。 【关键词】自治
Time:2010-09-30

房保国:《论证据法的人权保障基础》
作者:房保国(中国政法大学) 来源:《甘肃政法学报》2011年第4期 摘 要:证据法既具有准确事实认定的功能,也具有保障人权的价值,应当重视证据法的人文关怀。我们应当确立和贯彻无罪推定原则和证据裁判原则,确立证人作证特权制度,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确立和有效实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不能用以证明过错或责任的证据排除规则,严格刑事案件特别是死刑案件的定案标准,在这六个
Time:2011-09-06

陈瑞华:《证据的概念与法定种类》
Time:2012-03-19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4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