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董嗥 贺晓翊:指导性案例在统一法律适用中的技术探讨
作者:董嗥 贺晓翊  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 文章来源:《法学》2008年第11期 【摘要】指导性案例的适用原理和机制有助于法律的统一适用,法律的统一适用需求呼唤着指导性案例制度,我国的指导性案例制度已经从应然走向实然。我国的指导性案例制度应当定位为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有拘束力的判例形式行使司法解释权,以实现法律的统一适用。在借鉴两大法系的判例适用技术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的判例解释制度的具体适用技术
Time:2009-05-18

胡震远:我国准必要共同诉讼制度的建构
作者:胡震远  复旦大学 文章来源:《法学》2009年第1期 【摘要】诉讼标的牵连型诉讼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诉讼形式,这类诉讼往往因分离诉讼而不能实现共同诉讼促进诉讼经济和裁判统一的功能。本文主张建构准必要共同诉讼制度予以应对,并使准必要共同诉讼和争点效、参加效制度相协调。 【关键词】诉讼标的牵连  准必要共同诉讼  争点效  参加效 准必要共同诉讼是指数人就诉讼标的不必一同起诉或一同应诉,但若
Time:2009-05-19

马占军:我国仲裁庭组成方式的修改与完善
作者:马占军 南方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法学系 文章来源:《法学》2009年第1期 【摘要】仲裁庭的组成方式主要有独任仲裁庭与合议仲裁庭。相较而言,独任仲裁庭有利于仲裁效率的提高而合议仲裁庭则更有助于仲裁公平的实现。但从国际商事仲裁通行作法以及仲裁的起源和性质的角度看,作为仲裁庭组成方式之一的独任仲裁庭方式更为可取。我国《仲裁法》应按照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遵循国际通行的作法,对我国仲裁庭组成
Time:2009-05-20

胡忠惠:证明责任分配契约探讨
作者:胡忠惠  山东工商学院法学院 文章来源:《法学论坛》2008年第1期 【摘要】我国现行法对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定了三项标准,未明文允许当事人可订立证明责任分配契约。承认证明责任分配契约的合法性,反映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融合,凸显了当事人在举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处分主义在证明活动上的体现。在我国允许当事人订立证明责任.分配契约,可弥补证明责任分配标准的不足,并且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契约订立后
Time:2009-05-23

宋明:人民调解的现代定位: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第三领域”
作者:宋明  深圳大学法学院 文章来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 【摘要】人民调解是国家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纠纷解决机制。相对于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来说,人民调解是国家正式权力与民间非正式权力之间的中间地带,反映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交汇与互动,是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第三领域。纵观人民调解的历史变迁,从政治功能逐渐向社会功能转变是其发展的主要特征。人民调解的未来定位应该是纠纷解决机制第三领域
Time:2009-05-24

张慧清:谈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改革
作者:张慧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政法学院 文章来源:《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期 【摘要】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具有口头化、平民化、简易化、非专业化,对抗色彩相对较弱,职权主义介入较多,以调解为主的特色,从而减少了进入审判程序的案件,真正达到了“精审判”的目的,应为我国审判方式改革所借鉴。 【关键词】判决释理;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 我国自1993年的司法改革以来,人民法院的审判改革取得了很大
Time:2009-05-25

王学成 张和林: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实践探索与制度构建--基于广东检察办案实践的实证分析
作者:王学成  张和林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 文章来源:《河北法学》2008年第11期 【摘要】实践证明,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对于实现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内容、救济当事人权利、维护司法公正与执行公正意义重大。然而,由于立法缺陷、理论分歧、实务冲突等因素的制约.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仍然面临极大的困境。在中国,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具有宪政依据、政策依据、法律依据及现实依据。在民事诉讼法再次修订时.应当明确规定
Time:2009-05-26

赵春兰 揭明:我国民事速裁程序适用过程须明确的几个问题
作者:赵春兰  揭明 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 文章来源:《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期 【摘要】尽管速裁程序本身也是简易程序的一种,但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并没有对速裁程序的明文规定,有关速裁程序的规范化运作等一系列问题还处于司法实践的探索之中,各地法院的做法亦各有不同。人民法院推行速裁程序顺应了公民平等接近司法权利的要求,是实现司法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路径,是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相互协调的体现。规范我国
Time:2009-05-29

唐伟源 谢志强:民事检察制度比较研究
作者:唐伟源 谢志强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检察院 文章来源:《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 【摘要】检察官参与民事诉讼是各国检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因法律、制度的不同各具特点,但皆具有公益性、监督性、广泛性等相同共性。我国在修订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应扩大民事检察职权。 【关键词】民事检察;公益;法律监督;比较研究 【英文摘要】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ime:2009-05-30

王帅:民事案件审理中情与法冲突的利益衡量
作者:王帅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文章来源:《法学论坛》2008年第6期 【摘要】情与法冲突案件具有普遍性,由于司法方法的缺失,审理此类案件存在较大困难。利益衡量是解决民事案件中情法冲突最为重要且有效的司法方法。在民事案件审理中,利益衡量的操作规则为实质判断加法律依据。实质判断的抽象标准是情理,现实标准则是利益的位阶;寻找法律依据的路径是法条的灵活适用、法律的解释、法律原则的运用等。 【关键词
Time:2009-05-30

杨严炎:论我国群体诉讼制度改革的方向
作者:杨严炎  复旦大学 文章来源:《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期 【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学界对代表人诉讼的分类存在不科学性,并在理论与实践上造成了一系列混乱。改革的方向应以诉讼是否可分为标准划分为必要的代表人诉讼和普通的代表人诉讼。在普通的代表人诉讼中,为了使当事人能够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行使选择权,应区别情况,分别适用加入制或退出制。除代表人诉讼外,许多国家还存在一些其他具有解决群体
Time:2009-05-31

王福华:民事案件管理制度评析
作者:王福华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法学论坛》2008年第2期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始,以根治诉讼拖延和诉讼耗费为目标的案件管理成为各国民事司法改革中的重点。经过三十多年试验,案件管理逐渐定型为英美的“管理型司法”和大陆法系“集中化审理”两种模式。对民事审判进行程序机能上的调整,以案件管理替代审限控制应是我国民事审判提效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诉讼效率;案件管理
Time:2009-06-01

刘加良:论仲裁保全程序中的诉讼谦抑
作者:刘加良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期 【摘要】研讨民事诉讼程序的多样化应以外部的眼光和系统的视野关注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中的民事诉讼程序问题。仲裁保全程序中的权力配置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事保全程序的体系合理性与功能实效性。从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处理、促进仲裁发展以及确保完成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的主要任务与增进民事诉讼正当品质的角度看
Time:2009-06-02

李科:论执行和解协议之执行力
作者:李科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讲师 文章来源:《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1期 【摘要】执行和解协议是在执行程序中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变更原执行依据内容的协议,充分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人民法院应当审查执行和解协议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可执行性,并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因此,执行和解具有诉讼行为的性质,赋予和解协议以执行力既是维护诚信、和谐的法制社会的需要,又能够节约司法资源,提高执行
Time:2009-06-03

柯阳友: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典总则构造之完善
作者:柯阳友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诉讼法学硕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河北法学》2008年第8期 【摘要】在“总则一分则”的法典结构方式下,总则在法典的体系化、彰显法典的精神和缩减法典篇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总则所具有的功能和优点是通过总则本身的构造来实现的,总则的构造是在法典化过程中立法者首先遇到的问题,只有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的总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法典的完善。比较和借鉴德国、法国、日本
Time:2009-06-04

共有 5,18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6 页   当前第 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