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王敏远:中国刑事羁押的司法控制
  刑事羁押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所采取的强制措施,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根据法定的实体条件和程序要求,由负责刑事侦查的机关采取的暂时剥夺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一种手段。我国的刑事羁押包括刑事拘留和逮捕这两种措施,是刑事诉讼中的五种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的手段。由于刑事羁押所具有的剥夺人身自由之严厉性,因此,其不得滥用问题备受强调人权保护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及联合国人权事务
Time:2009-07-17

柏利民: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别诉讼程序研究
 摘 要: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未成年罪犯实行特殊保护和司法救济也是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本文通过对设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别诉讼程序的可行性分析,进而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适用的一系列特别诉讼程序展开研究,以期对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立法,充分保护未成年人,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促进社会和谐有所 裨益。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特别诉讼程序
Time:2009-07-23

刘继国: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合理配置
  摘要:检察机关的不同内设机构分别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是基于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性质,是强化法律监督和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专业化以及减少办案成本、提高办案效率的客观需要。合理配置职务犯罪侦查权,主要是强化省级检察院的职务犯罪侦查权,加强和改进市级以上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和在基层检察院内部成立职务犯罪侦查局。     从检察机关恢复重建近30 年内设机构行使职务犯罪侦查
Time:2009-07-28

陈京春:论我国死刑案件的刑事和解----以中关死刑比较为视角
【摘要】美国死刑案件刑事和解的诸多成功实践可资借鉴。在我国,刑事和解可以成为裁量死刑和死刑缓期执行的重要参考因素。应当适当延长死刑案件的诉讼期间,以利于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和解。应当允许死缓执行过程中的刑事和解。 【关键词】死刑;死刑缓期执行;刑事和解;恢复性正义 On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of Onr Country’S Capital Penalty case
Time:2009-05-20

奚玮、杨锦炎:刑事诉讼中私人不法取得证据之证据能力研究
【摘要】私人不法取证是私人以非法侵犯被取证人合法权利的方式取得证据的行为。私人不法取证本质上是一种侵权行为,但与公权机关非法取证存在诸多不同。关于私人不法取得的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不应排除说、法秩序一元说、权衡理论等诸家学说中,权衡理论更具有合理性。针对我国当前立法对私人不法取证问题规定的空白,应根据权衡理论对私人不法取证进行分类排除。 【关键词】私人不法取证;证据能力;权衡理论;分类排除
Time:2009-05-23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课题组:我国疑罪案件处理原则的确立
摘要:我国没有疑罪案件处理原则的立法。司法实践中,办案人员不是将疑罪案件与疑难案件相混淆,就是在部分疑罪案件的处理上,难以适应兼顾惩罚犯罪、实现刑罚正义的要求。构建我国疑罪处理案件原则时,应当以人权保障为主、适当兼顾惩罚犯罪为指导思想,即对疑罪案件,应当适用疑罪唯轻原则,但对部分疑罪案件,可以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择一认定等规则进行处理。  关键词:罪疑唯轻原则 举证责任倒置 择一认定     疑罪
Time:2009-05-28

后藤昭 著、肖萍 译:辩护人委托权与自己决定
作者:【日】后藤昭著(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法学研究科教授) 肖萍译(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院讲师) 序言 在此论述的是辩护方针应该由谁决定的问题。我曾就此问题进行过多次的论述。其中论述了辩护方针基本上应该由委托人自己(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的宗旨。这里,在论述以上要点的基础上,以由委托人决定的观点而可能产生的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 一、谁决定辩护方针 (一)关于在刑事辩护中的委托人和律师之间
Time:2009-05-30

吕巧玲:附带民事诉讼赔偿与刑罚的关系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一项在一次程序中同时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体现了对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保护,即通过刑事附带民事判决,对被告人定罪量刑和赔偿物质损失。但这两种责任承担方式有无内在联系,能否形成必然的对应关系,在实践中呈现的状况以及其背后体现的利益关系是什么,值得认真研究。 刑事判决部分即刑罚的执行,通过刑罚执行机关的强制劳动改造即可完成,但是,民事判决部分即赔偿的执行情况
Time:2009-06-02

李哲:刑事既判力相关范畴之比较
【作者简介】,李哲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研究人员,法学博士。 从比较法的角度看,关于刑事裁判终局效力的若干范畴,如一事不再理(ne bis in idem)、禁止双重危险(against double jeopardy)、前经开释(autrefois acquit)或前经定罪(autrefois convict)规则、禁止程序滥用(abuse of process)、附随的禁反言
Time:2009-06-06

吴建雄:检察权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检察权运行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我国司法职能是否和谐。改革和完善检察权运行机制应该以和谐理念为指导,以和谐状态为目标,以司法规律的内在要求为路径,构建检察长、检察委员会、部门负责人、办案检察官分权制衡,侦查、公诉、诉讼监督三项基本职权配合制约,检务督察与人民监督员制度内外结合的权力结构模式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检察权运行机制;改革与完善 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依法
Time:2009-06-10

黄兆鸣、罗俏兰、许惠玲:刑事和解的适用成效、困境及出路
【摘要】刑事和解作为一种刑事案件的解决方式,为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它具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高诉讼效率和节省司法资源的功能。由于各种原因,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尚不能充分实现其承载的应有功能。基于对适用刑事和解处理刑事案件的实证研究,我国应当尽快完善刑事和解的立法规定,建立刑事和解适用所需的配套制度,以使其体现自身的合理价值。 【关键词】刑事和解;实践效果;制约因素:实证
Time:2009-06-16

胡云腾:构建我国量刑程序的几个争议问题
 要确保司法过程及其结果的正当性,必须用一定的程序保障各类诉讼主体的有效参与,从而共同致力于司法公正的实现。正因为如此,程序性是司法活动公认的特点之一。量刑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活动,追求量刑公正是其根本目标,为此而构建相应的量刑程序,便成为量刑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就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活动而言,重定罪轻量刑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但如果追问一下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便会发现在我国诉讼程序的设计
Time:2009-06-18

卞建林: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背景和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工作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作为国家重要的基本法律之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世人所关注。近日,围绕刑事诉讼法修改预期达到的目标和面临的热点难点等相关问题,记者对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卞建林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卞教授您好。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在1996年进行了重大修改之后,现在对它的再修改又提上了立法议程。请问
Time:2009-04-21

吴宏耀: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原则的引入与制度构建
【摘要】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制度,应当特别注意两点:第一,对于可能因为其证言而自陷有罪的证人,应当有权主张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而无论其是否是本案的刑事被告,也无论其是否处于刑事程序之中。第二,为了能够在特定情形下同时兼顾证言利益与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证人豁免制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折衷制度。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贯彻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辩护人制度的辅助与发展。 【关键词】强迫  自证其罪  特权
Time:2009-04-26

王敏远: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及《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摘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死刑案件的质量,使死刑裁判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证明要求,死刑案件不仅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更要经得起现实检验。一方面,在死刑案件程序中应当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另一方面,应完善法庭质证规则。在死刑案件的合议中,必需建立与其他刑事案件“多数决定”不同的规则,就事实和证据问题采用“一致同意”的特别规则。 【关键词】死刑复核权  最高人民法院  证据  规则 Standard
Time:2009-04-28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