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陈卫东: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
| 作者:陈卫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内容摘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但对于什么是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向何对象配套、配套什么、怎么配套尚缺乏深入的研究论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必须从广义上理解,改革所针对的对象既包括四项基础性改革,也包括其他体制性问题的改革,并不局限于四项基础性改革,更不局限于司法责任制改革 |
| Time:2020-10-20 |
| |
| 陈卫东:涉案财产处置程序的完善——以审前程序为视角的分析 |
| 【作者】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法学杂志》2020年第3期“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专题” 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国司法同时步入扫黑除恶和企业产权保护的元年,针对审前程序中涉案财物处置乱象问题,有必要厘清与规范涉案财物处置相关的制度与程序,强化民营企业产权司法保护。应当正确界定涉案财产的概念与范围,合理把握涉案财物的处置方式和处置标准,在区分程序性处置和实体性处置的基础上 |
| Time:2020-10-20 |
| |
| 孙谦: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几个问题 |
|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16年第12期 讲到中国特色,实际上,在国家机构和国家司法制度层面,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宪法定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当下各国大多都有检察制度和检察机关,但把检察机关定位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置“一府两院”体制,这是极少的,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本文就法学界和社会上比较关注的中国检察制度的几个问题谈一谈看法 |
| Time:2017-02-16 |
| |
| 陈卫东:“以审判为中心”与审前程序改革 |
| 【作者简介】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文章来源】《法学》2016年第12期。 【摘要】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突出庭审实质化目标,必然涉及审前程序的改革与优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前提和基础应当是侦查程序和审查起诉程序。审前程序改革涉及重塑侦、检关系和协调侦、检与审判关系两个维度。在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的基袖上,侦查程序改革突出“由供到证”模式,建立取证指引制度以实现侦查行为规范 |
| Time:2017-12-07 |
| |
| 魏晓娜:审判中心视角下的有效辩护问题 |
|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期刊名称】《当代法学》【期刊年份】 2017年 【期号】 3 【中文关键词】 审判中心;有效辩护;对质权;调查取证权 【摘要】 以审判为中心的精神内涵在于形成判决基础的信息应当有机会得到反驳性检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必然以有效辩护为最终落脚点。有效辩护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广义上的有效辩护对狭义上的有效辩护具有基础性意义,目前应当 |
| Time:2017-12-07 |
| |
| 闵春雷: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有效辩护 |
| 【作者简介】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期刊名称】《当代法学》【期刊年份】 2017年 【期号】 4 【中文关键词】 认罪认罚;有效辩护;值班律师;阅卷权;量刑协商;无效辩护 【摘要】 律师的有效辩护是保障认罪认罚案件程序公正的理论前提,唯有有效辩护才能保障被告人认罪的自愿性、程序选择的自主性及量刑建议的公正性。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应强化值班律师制度的落实与完善,明确其 |
| Time:2017-12-07 |
| |
| 熊秋红:监察体制改革中职务犯罪侦查权比较研究 |
| 【摘要】 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监察委员会是否拥有职务犯罪侦查权存在着争议,监察委员会应当享有哪些职权也尚待明确。由于各国司法体制不尽相同,因此刑事案件管辖权的分工和职务犯罪侦查权的配置存在差异,主要有由警察行使侦查权、检察官直接行使侦查权和设专门机构行使侦查权之别。不同的模式选择往往由法律文化传统、诉讼模式、职务犯罪的特点、腐败的严重程度、侦查能力、公众的信任程度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监察委员 |
| Time:2017-12-28 |
| |
| 刘静坤:刑事案件法庭调查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设计 |
| 【摘要】 法庭调查是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的关键环节。健全完善法庭调查规程,要坚持证据裁判、程序公正、集中审理、诉权保障等基本原则。在现有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庭前会议与庭审的衔接机制,规范开庭讯问、发问程序,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制度,完善物证、书证等证据的举证、质证程序,优化证据认证规则,努力实现司法证明实质化、控辩对抗实质化、依法裁判实质化等改革 |
| Time:2018-04-05 |
| |
| 万 毅:论证据分类审查的逻辑顺位 |
| 文章来源:《证据科学》2015年第4期 【内容提要】司法实务中实行的“由供到证”的证据审查顺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证印供”式证明思路,是“口供中心主义”的体现,容易导致承办人“先入为主”,形成有罪预断,进而导致错案。因而,证据审查、判断应当遵循先审查客观证据,再审查主观证据,最后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顺序。对于同一类型的证据,则应当按照证据生成的时间先后为顺序进行审查 |
| Time:2016-01-11 |
| |
| 顾永忠:国家追偿制度的理性思考 |
| 文章来源:《当代法学》2015年第5期 【内容提要】刑事冤案向被害人进行国家赔偿后,对冤案责任者是否以及如何追究责任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其中之一就是向冤案责任者进行追偿的问题。但是,我国目前的追偿制度,一方面人们对它的功能、作用的认识还有一定问题,另一方面追偿制度在立法和执行上也有一定问题。应当理性认识国家追偿制度的功能与作用;应当完善立法,从实体和程序上细化国家追偿制度;还应 |
| Time:2016-01-11 |
| |
| 张建伟:以审判为中心的认识误区与实践难点 |
|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内容提要】以审判为中心的作用和意义具有明确性,但其内涵有一定的模糊空间。通过对这一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误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审判为中心”的概念具有相当的伸缩性和纵深度,因此存在进一步拓展的可能。在审理案件时实现庭审实质化不难,但要将以审判为中心制度化、固置化则有很大难度。以审判为中心的落脚点是防范冤假错案,当前推进这一改革还需要着手实施 |
| Time:2016-02-27 |
| |
| 陈卫东: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推进刑案庭审实质化 |
| 文章来源:《人民司法》2016年第5期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其重点应当放在如何实现审理的实质化,即整个刑事诉讼活动都应当围绕着庭审,包括事实的查明、证据的判断和法律的适用都应当围绕着庭审活动展开。在庭审中,审判人员认为可能存在非法取证或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且提供了相关线索或材料的,法院应当予以查明并作出决定。一般而言,法庭在对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审查后 |
| Time:2016-04-27 |
| |
| 陈光中:公正与真相:现代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观 |
|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6年6月16日第3版 编者按 公正和真相是我国司法特别是刑事司法领域重大的实践问题。第14期“中国法学创新讲坛”以“公正与真相:现代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由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主讲,四川大学教授龙宗智等协同主讲。本期学术沙龙摘发其中发言,以飨读者。 根据哲学上价值的主客观关系的定义,以及司法为民的指导思想,刑事诉讼核心价值大体上是指刑事诉讼对人民最基本 |
| Time:2016-06-27 |
| |
| 孙谦、卞建林、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典翻译:放眼世界、走向大国 |
|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6年6月20日 编者按 此文系作者为即将出版的《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法》撰写的序言,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自清末沈家本引法修律以降,百余年间,前贤先辈仆继不绝,为推动中华刑事诉讼法治的进步、使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比肩世界前沿,不辞译事劳苦,笔耕不辍,玉石相攻,完成了一大批极具文献价值与学术含量的国外法典与经典译著,对中国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 |
| Time:2016-06-27 |
| |
| 姚显森:刑事和解适用中的异化现象及防控对策 |
| 文章来源:《法学论坛》2014年第5期 【内容提要】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在适用中存在性质异化、功能异化及程序异化等问题。为此,应准确理解刑事和解的刑事属性,全面认识刑事和解的制度功能与过程功能,在刑事实体法中将当事人达成和解规定为酌定或法定量刑情节,在刑事程序法中明确规定刑事和解协议的一般效力与扩张效力,增加刑事和解适用措施,设置协议赔偿比例限额,细化刑事和解适用条件。还应优化刑事和解办案机制 |
| Time:2015-03-03 |
| |
|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14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