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蔡巍:附条件不起诉对精神病人实施轻罪案件的程序分流 |
| 文章来源:《政法论坛》2011年第3期 【摘要】针对大量存在的限制行为能力精神病人实施轻罪的案件,利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程序分流既减轻了法院的审判压力,节约了司法资源,同时也以不起诉附加的义务形式,要求精神病人接受精神治疗,以消除其社会危害性,实现特殊预防目的。我国在构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时,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明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可以适用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实施轻罪 |
| Time:2011-11-23 |
| |
| 甄贞:英国附条件警告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
| 文章来源:《法学家》2011年第4期 【摘要】附条件警告是英国2002年司法改革后针对特定案件创设的恢复性司法制度。该制度具有替代庭审、矫正违法者与修复犯罪等多重价值,以矫正条件、修复条件、惩罚条件与限制条件的执行来保障多元价值目标的实现,并根据所附条件的遵守与违背界分颇具差异性的法律后果。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附条件不起诉也具有某种类似的功能,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附条件警告 |
| Time:2011-11-23 |
| |
| 黄维智:贿赂犯罪中的作证问题研究 |
| 摘 要:贿赂犯罪由于没有直接的被害者,很难从当事者那里获得有关犯罪的证言和其它证据。对此,美国等一些国家司法机关在对贿赂犯罪追究刑事责任时频繁地使用强制作证与刑事免责制度。而我国目前主要是通过不起诉、自首、立功等一系列制度,来解决对受贿犯罪进行成功指控中的证据问题。但由于获取证据的手段不够有力,使证据的真实性和稳定性难以保证,因此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一些相关制度。 关键词:贿赂犯罪;强制 |
| Time:2010-02-19 |
| |
| 易延友:除罪化、程序法治与法的可预期性——以黄碟案为中心的法理透视 |
| 【摘要】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对隐私权的保护是相当明确和清晰的。同时,虽然法律对于制作、复制、销售、传播淫秽制品等行为明文禁止,但是对于在家中观看淫秽录像、电影等行为却并未评价。因此,在正式的法律体系中,应当认为观看淫秽制品的行为是合法的;但在非正式的法律中,却受到禁止。这实际上是观看淫秽制品的行为在非正式法律体系中尚未完成除罪化过程的结果。这一制度体系上的混乱为法律官员的选择性执法奠定了基础 |
| Time:2010-03-26 |
| |
| 万毅:论检察监督模式之转型 |
| 作者:万毅 文章来源:《法学论坛》2010年第1期 【内容提要】宪法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之所以难于落到实处,其根本原因在于《刑事诉讼法》违背检察权配置的规律和原理,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模式定位为一种以“消极中立”为理论支撑的“外在式”监督。这种监督模式直接导致实践中侦查监督难、审判监督难、执行监督难等困境。为确保检察监督的实效性,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借鉴大陆法系国家 |
| Time:2010-04-25 |
| |
| 论建立统一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 |
| (一)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的性质与定位 从语义上,救济就是指济困扶危,带有扶助的性质。救济的必要性与实效性使我们要建立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与境外的国家补偿制度以及我国的民政救济制度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国家补偿与司法救济虽然都是以国家对刑事被害人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为前提,补偿可以实现救济的目的,救济也以一定的补偿为前提,但补偿强调的是国家对被害人进行补偿,意味着国家对被害人没有尽到保护其不受 |
| Time:2010-04-27 |
| |
| 郭小亮:论我国非犯罪化的司法路径 |
| 【摘要】当前,我国犯罪一直呈上升态势,导致刑事司法工作压力巨大,研究非犯罪化的实现路径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广义上理解,非犯罪化包括立法上的非犯罪化和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刑法立法模式决定了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是我国当前非犯罪化的主要路径。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它包括侦查阶段的非犯罪化、起诉阶段的非犯罪化和审判阶段的非犯罪化,每个阶段的非犯罪化其具体 |
| Time:2010-05-10 |
| |
| 陈苏豪:侦查初期律师帮助权的欧洲标准及其启示——以欧洲人权法院萨多斯诉土耳其案为中心的分析 |
| 摘要: 关于侦查初期律师帮助权,欧洲人权法院萨多斯案的革命性意义在于摒弃了整体平衡原则,尝试建立明确的规则。经过之后的判例和欧盟立法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律师帮助权的告知、放弃、范围以及相关保障机制的规则体系。法国、荷兰等具有较强职权主义传统的国家,均不同程度地根据这一规则修改了国内立法,逐渐允许犯罪嫌疑人在讯问前咨询律师并要求律师在场。为了杜绝非法审讯,我国应当参照欧洲经验,加强侦查阶段的律师 |
| Time:2020-12-17 |
| |
| 龙宗智: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相关问题研究 |
| 建立“司法责任制”,是深化司法改革的关键性任务,也是新形势下推进检察改革的核心。如何理解和建立“检察官责任制”,并由此调整和改善检察权运行机制,可以说是当前检察改革所面临的最为突出,也最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涉及检察权配置与运行的基本框架和机制,而实务界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迄今研究不足,以致部分认识较为模糊,而且导致改革试点中某些举措失当,如将检察官责任制,简单地理解为“主任检察官 |
| Time:2021-01-14 |
| |
| 吴建雄:司法人员职务犯罪双重管辖制度的多维思考 |
|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列举了14个可以由检察院立案侦查的具体罪名。通过与监察机关罪名管辖的对比发现,尚存在亟需厘清和解决的问题。一是罪名和对象上存在交叉重叠;二是检察机关对司法人员管辖存在不确定性;三是案件线索的移送和受理呈现操作上的困境等。这些职能管辖中客观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在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查处的问题上,呈现出监察管辖基本缺失 |
| Time:2021-01-30 |
| |
| 谢小剑:刑事职能管辖错位的程序规制 |
| 我国刑事诉讼法将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之间的刑事案件管辖分工,称之为立案管辖或者职能管辖。在实务中常常出现越界管辖的现象,对于该类职能管辖错位问题,立法上并未形成系统的程序规则。之前,由于不同的国家专门机关都依据刑事诉讼法展开侦查,即使出现职能管辖错位,也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然而监察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将监察委员会查办职务犯罪称为“调查”,将侦查机关依据刑事诉讼法查办其他犯罪称为“侦查”,两种不同 |
| Time:2021-03-20 |
| |
| 陈瑞华: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研究 |
| 一、引 言 近期,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司法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达成的一项共识,也成为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法律政策。与此同时,为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发挥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作用,我国司法改革决策部门对检察制度做出了一些重大改革,检察机关也开始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探索。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检察机关开始尝试在审查起诉程序中引入企业合规机制,推行了一种颇具特色的“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 |
| Time:2021-03-30 |
| |
| 李勇:企业附条件不起诉的立法建议 |
| 一、立法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治理和预防企业犯罪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合规计划被认为是企业经营的最佳方式,也是预防和治理企业犯罪的有效方式,已成世界性趋势。企业犯罪直接影响营商环境、就业、经济增长,其对一国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自然人犯罪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近年来,一方面,我国企业犯罪形势严峻,合规意识匮乏;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形势及贸易环境恶化,一些跨国企业 |
| Time:2021-05-10 |
| |
| 田圣斌:互联网刑事案件管辖制度研究 |
| 【作者】田圣斌(法学博士,江汉大学教授) 【来源】《政法论坛》2021年第3期“论文”栏目。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其他产业深入融合,很多新兴事物、新营销方式不断出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然而也产生了负面效应,衍生出如网络毒品犯罪、色情犯罪、电信诈骗、洗钱等犯罪行为。这些犯罪行为因互联网传播范围广、证据收集难、受害者众多等因素,对传 |
| Time:2021-05-27 |
| |
| 杨宇冠:《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文作准本问题研究 |
| 【作者】杨宇冠(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政法论坛》2021年第3期“论文”栏目。 摘要:《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是联合国制定的最重要的人权公约。它不是规定国际法主体之间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是规定了个人的各种重要权利和该公约成员国共同承担保障个人 |
| Time:2021-05-27 |
| |
|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13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