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顾永忠:律师“会见难”、“阅卷难”基本解决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2年3月26日 1996年刑事诉讼法将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从过去审判阶段一下提前至“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但对于律师与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仍设限重重:第一,“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批准。”这就将部分案件实质上排除到律师会见的范围之外了,并且该规定往往被扩大适用甚至滥用。第二,由于涉及对案件是否
Time:2012-04-01

陈光中、刘林呐: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仅仅是一项基本原则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2年3月19日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于2004年载入宪法,成为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本质要求。《牛津法律大辞典》对人权的定义为:“人权,就是人要求维护或者有时要求阐明的那些应在法律上受到承认和保护的权利,以使每一个人在个性、精神、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独立获得最充分与最自由的发展。”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首次阐明了人类
Time:2012-04-01

左卫民:进步抑或倒退: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述评
文章来源:《清华法学》2012年第1期 【摘要】2011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内容以有利于控制犯罪抑或有利于人权保障为标准,可大致分为两类。通过对修正案内容尤其是若干重要变化进行重点阐释与剖析,可以发现此次修改既非进步,也非倒退,而是介于左右之间、中间略显保守为特征的改革。刑事诉讼法未来的修改应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渐进主义的路径,体现可操作性,兼顾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以现实问题为导向
Time:2012-04-06

甄 贞:英国附条件警告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法学家》2011年第4期 【摘要】附条件警告是英国2002年司法改革后针对特定案件创设的恢复性司法制度。该制度具有替代庭审、矫正违法者与修复犯罪等多重价值,以矫正条件、修复条件、惩罚条件与限制条件的执行来保障多元价值目标的实现,并根据所附条件的遵守与违背界分颇具差异性的法律后果。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附条件不起诉也具有某种类似的功能,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附条件警告制度
Time:2011-12-27

卞建林:刑诉法学如何回应法治时代新需求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1年12月29日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成为2011年刑诉法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来自理论和实务部门的各方论者在《草案》公布前后通过修法展望、草案披露、要点解读、立法反思的渐进方式对正在修改的刑诉法进行了全面诠释,以期为最终立法文本的确定提供理论支持。     2011年,是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走向纵深并且成果显著的一年,司法改革的既定任务和目标
Time:2012-02-17

李国明 、晏向华: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法理和现实基础
文章来源:《当代法学》2011年第6期   【摘要】在法理上,检察机关是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统一适用法律。从历史看,检察机关一直充当法律守护者的角色。从现实看,检察机关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权不会使司法权威受到影响。因而,我国检察机关赋有法律监督权具有法理基础和现实必要性。   【关键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检察权;司法权     一、检察权是行政权还是司法权?    (一)我国检察权是司法权
Time:2012-02-17

卞建林: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功能回归与制度完善
文章来源:《中国法学》2011年第6期   【摘要】诉讼保障和人权保障是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双重功能,惩罚教育、刑罚预支、证据发现以及犯罪预防等强制措施功能异化或者泛化的现象应当予以规范。未来我国强制措施的制度完善,应当以实现诉讼保障和人权保障功能回归为主线,秉持宪政视野、实践视野和国际视野,从整体上将强制措施区分为羁押措施和非羁押措施,实现逮捕与羁押相分离,设置独立的羁押程序,强化羁押的审查
Time:2012-02-17

陈学权:侦查期间合理限制律师会见权研究
文章来源:《现代法学》2011年第5期   【摘要】平衡侦查权与会见权的冲突、生命权与自由权优先于会见权、会见的秘密性与谈话内容的难以证明性是侦查期间合理限制律师会见权的理论根据。侦查期间合理限制律师会见权的界限是:只有在会见可能妨碍侦查机关收集证据或者可能给他人生命与自由带来紧急危险时,才能适当推迟律师与犯罪嫌疑人的会见。以合理限制为标准,我国新《律师法》不受限制的会见权之规定和《刑事诉讼法
Time:2012-02-17

陈光中 :我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若干问题之探讨——以《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视角
文章来源:《法学杂志》2011年第9期 【摘要】审判制度在刑事诉讼中处于中心地位。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审判程序的规定存在缺陷,亟待通过修法加以解决。应当扩大第一审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设置新型简易程序;改革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提高证人出庭率;规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切实解决律师辩护“三难”问题,扩大法律援助适用范围,且修改《刑事诉讼法》第38条;切实解决二审开庭
Time:2012-02-17

陈光中、郑 曦: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原则——兼谈《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若干问题
文章来源:《法学》2011年第9期   【摘要】证据裁判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诉讼中认定犯罪事实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诉讼证明方式的演进历史,不应以欧洲大陆为中心,而应扩展至世界范围,将其分为神明裁判、口供裁判和证据裁判三个阶段。证据裁判原则要求以口供以外的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根据。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可采性。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主体为法院和检察机关,侦查机关不宜作为排除主体。定罪
Time:2012-02-17

罗海敏:刑事诉讼羁押理由之探讨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2012年1月18日    在限制羁押适用的整个体系中,羁押条件、羁押理由和羁押必要性共同构成了一道完整的防线,三者中的任何一个缺乏或者设置不合理,都有可能导致滥用羁押侵犯人权的后果 刑事诉讼中的羁押,又称未决羁押,是指在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之前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一项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羁押是对个人基本权利影响最严重、深远的一种措施。正因此,严格规制
Time:2012-02-17

张智辉:检委会正确决策的程序保障
文章来源:《法学》2011年第10期   【摘要】检委会的决策对于人民检察院的整个工作具有重大影响。保障检委会决策的正确性,离不开科学的程序设计。检委会决策的程序包括前置程序、汇报程序和讨论决定程序。为了检委会的顺利召开,应设置三方面的前置程序。各级人民检察院都应当设立专门的检委会办事机构,由检委会办事机构指定专人对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的每一个案件进行阅卷。在决定程序中,应当就每一项议题的内容进行
Time:2012-02-17

王永杰:论刑事诉讼的证人范围:以《刑法》第306条为例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摘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立法实践上来看,单位均不具备证人资格。然而,同案被告人、生理及精神上有缺陷和年幼的人、警察、鉴定人以及见证人,由于其具有同证人作证相同的本质特征,如果将其排除在律师伪证罪的对象范围之外,显然与刑法平等性的实质内涵相违背。因此,律师通过威胁、引诱等手段获得违背事实的证言,在符合律师伪证罪其他构成要件的前提下,应当受到刑事
Time:2012-02-17

刘彦辉:论非法证据调查程序在我国的立法确立
    文章来源:《中国法学》2011年第4期      【摘要】《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最富有特色的地方,是用具有技术操作性的条款,设计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审前供证合法性的庭审前置调查程序,它具有书面诉答、裁量启动、独立调查、辩方提出、控方证明、庭审为主、庭外补充、二审监督等八个方面内容,具有重大法治进步意义。《规定》在操作性上存在不足,一些条款规定过于原则化,容易形成相应
Time:2011-11-23

孙谦、童建明: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几个问题的思考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1年11月1日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初次审议,已于2011年8月30日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这标志着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已经有了实质性推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有利于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方向、更符合司法规律、更好地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出发,就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相关问题,谈一下我们的几点
Time:2011-11-28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13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