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卢超:从司法过程到组织激励:行政公益诉讼的中国试验 | 
| 文章来源: 《法商研究》2018年第5期 摘要: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经过两年的政策试点,已被正式吸纳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条文中,各地涌现出的创新政策、典型案例以及试点过程均值得总结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行政公益诉讼试点所采取的压力控制模式具有制度优势,但也带来一定的消极效应;检察建议作为诉前程序,在行政公益诉讼过程中起到了节约司法成本的过滤功效;从司法裁判的角度来看,针对“不履行 | 
| Time:2018-10-15 | 
|   |  
| 黄学贤:行政诉讼中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范围探讨 | 
| 文章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摘要: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范围,并没有作出十分清晰的规定,给理论与实践留下了较大的争论空间。基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的必要性,从现有文本规定出发,着眼于行政诉讼全面审查原则的彻底贯彻、行政诉讼效率的提高、行政效率的提高、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等多维视角的审视,确立行政诉讼中行政规范性文件 | 
| Time:2019-08-28 | 
|   |  
| 黄先雄:我国行政诉讼中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制度之构建 | 
| 摘要: 由于我国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没有区分必要参加与非必要参加,导致第三人“利害关系”标准的模糊性与“遗漏当事人”发回重审的必然性之间存在高度紧张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认定被遗漏的第三人时标准不一,甚至对同一情形下的第三人是否属于被遗漏的当事人作出相互矛盾的认定,而且存在过于宽泛地将第三人认定为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的问题,徒增司法资源和诉讼成本的消耗,造成程序空转。为此,我国有必要引入 | 
| Time:2020-01-02 | 
|   |  
| 张红:行政罚款设定方式研究 | 
| 张 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行政罚款是财产罚的一种,要求违法者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但不影响其人身自由和从事其他活动的权利。实践中,针对特定的行政违法行为,应当如何设定行政罚款,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各级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本文主要以现行有效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为分析样本,试图管窥行政罚款设定方式的概况。 一、行政罚款的设定方式 以罚款数值是否需要计算为标准,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罚款的设定方式可区分 | 
| Time:2020-12-11 | 
|   |  
| 马怀德:国家赔偿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 | 
| 作者: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 来源:《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国家赔偿制度是任何一个民主法治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1954年《宪法》就规定了国家赔偿制度的基本原则, 1982年《宪法》进一步明确了该原则。虽然后来的《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都从不同的侧面规定了国家侵权责任,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制度保障而难以实施。1994年 | 
| Time:2010-09-30 | 
|   |  
| 王士如、郭倩:城市拆迁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功能与立法建议 | 
| 作者:王士如、郭倩(上海财经大学)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 【摘要】公共利益的界定和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城市房屋征收与拆迁立法的两大难题。公众参与具有约束公权力、保障私权利之功能,是合理界定公共利益、确定补偿标准的有效途径。因此,将公众参与中的听证和协商机制引入“新《条例》”,有助于走出城市房屋征收与拆迁的立法困境。 【关键词】公众参与 公共利益 补偿标准 频繁发生的“钉子户”与强拆 | 
| Time:2010-09-30 | 
|   |  
| 田勇军:《论我国行政诉讼中法定判决理由既判力——以撤销诉讼为视角》 | 
| 作者: 田勇军(武汉大学法学院) 来源:《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2期 摘要:行政诉讼不同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具有法定撤销之诉判决理由,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撤销诉讼之五种撤销理由对判决的效力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超越职权”理由的效力最强。法定判决理由具有类型法定、标准不一致性和影响判决效力的不均衡之特性;基于法定判决理由的特性应该赋予其与判决主文同样的既判力,并且在判决书 | 
| Time:2011-03-19 | 
|   |  
| 王万华:《行政复议程序反司法化定位的思考及其制度重构》 | 
| 作者: 王万华(中国政法大学) 来源:《法学论坛》2011年第4期 摘要:反司法化定位下的现行行政复议程序欠缺程序公正的基本制度要素,不利于公正解决行政争议。行政复议司法化的主张并非将司法程序全盘照搬至行政复议,实质在于将体现程序公正的基本要素引入行政复议中,在行政复议中确立公正程序的各项基本原则,切实保障申请人的各项程序权利,在此基础上完成正当行政复议程序制度重构,具体包括回避制度、复议 | 
| Time:2011-08-25 | 
|   |  
| 马怀德:《行政审判体制改革的目标:设立行政法院》 | 
| 作者: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 来源:《法律适用》2013年07期 摘要: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24年前建立起的行政诉讼制度,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亟待做出修改和完善。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必须抓住影响制约行政诉讼制度的关键问题。从行政诉讼实践来看,目前最亟待改革的事项是行政 | 
| Time:2013-11-16 | 
|   |  
| 马怀德:行政区划变更的法治问题 | 
| 文章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6年第1期 【摘要】 近年来,我国行政区划建置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日渐突出。行政区划建置突破了《宪法》规定,行政区划变更所依据的法律规范滞后、不健全,行政区划变更程序不完善,存在隔级决定、忽视地方权力机关的自主管理权等问题。完善行政区划变更制度,关键在于加快制定《行政区划法》,建立人大常委会参与和决定机制,建立公民参与、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等程序制度 | 
| Time:2016-09-21 | 
|   |  
| 王万华,宋烁:地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立法之规范分析——兼论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关系 | 
| 文章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6年第5期 【摘要】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立法采用了国务院指导性文件与地方立法先行先试相结合的推进方式。地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包括政府规章与行政规范性文件两种形式,广泛分布在除西藏外的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地方立法历经十余年探索,逐步完善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五项程序制度,为中央立法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立法经验。国务院现已启动 | 
| Time:2016-10-12 | 
|   |  
| 刘莘,陈悦:行政复议制度改革成效与进路分析 | 
| 文章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6年第5期 摘要:行政复议改革进行的八年间,各省市在地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复议委员会的建立、管辖权的集中与程序的创新上形成了不同内涵、各具特色的制度内容。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行政复议的组织、管辖、程序三个方面。据此,行政复议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应从重塑行政复议组织机构、集中复议管辖权、改革案件审理程序三个方面着力。 关键词:行政复议,改革,行政复议委员会,集中复议 | 
| Time:2016-10-31 | 
|   |  
| 张莉:行政通令诉讼制度研究——法国经验评析 | 
| 文章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6年第4期 【摘要】 行政法治原则要求加强对行政规范的司法审查。通令作为行政内部规范性措施,对公务员的实际影响力远超过法律、法规。在法国,通令曾经长期因为对上位规范作出解释、未增加新的法律规则而被排斥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法国最高行政法院于2002年改弦更张,提出凡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通令都可以直接成为行政诉讼的标的,而重复违法上位规范的通令会因此被撤销 | 
| Time:2016-11-19 | 
|   |  
| 梁君瑜:我国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实质意涵与应然面向 | 
| 文章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6年第6期 【摘要】 新《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了立案登记制。与域外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相比,我国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并不限于起诉状之形式审查,而是将本该后置的诉讼要件乃至本案要件植入起诉要件的审查之中,由此导致立案难度上浮与“立审分离”弱化。行政诉讼立案率在短期内的大幅上升,夹杂了部分法院对我国立案登记制之实质意涵的误读;待政策鼓呼退却后,“立案难”问题极可能重新 | 
| Time:2016-12-08 | 
|   |  
| 章剑生:论现代行政法之法源中的“行政惯例” | 
| 作者:章剑生(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来源:《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6期 【摘要】行政惯例作为现代行政法法源之一,存在于行政和司法实务之中。行政惯例源于行政机关在行政过程中的习惯性“做法”,它不同于民间惯例。行政惯例作用于成文法出现的漏洞之处,所以它是一种补充性法源。行政惯例的形成条件是成文法没有明确规定,且存在着一个持续相当时间的行政“做法”,并获得了一定范围内民众的普遍确信和为法院生效判决所 | 
| Time:2010-07-17 | 
|   |  
|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4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