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房保国:《论证据法的人权保障基础》
作者:房保国(中国政法大学) 来源:《甘肃政法学报》2011年第4期 摘 要:证据法既具有准确事实认定的功能,也具有保障人权的价值,应当重视证据法的人文关怀。我们应当确立和贯彻无罪推定原则和证据裁判原则,确立证人作证特权制度,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确立和有效实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不能用以证明过错或责任的证据排除规则,严格刑事案件特别是死刑案件的定案标准,在这六个
Time:2011-09-06

陈瑞华:《证据的概念与法定种类》
Time:2012-03-19

何家弘:《美国如何遏制刑讯逼供》
    来源:《中国法律评论》2014年02期     在人类社会的司法历史中, 刑讯逼供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到了现代文明社会, 刑讯逼供仍然屡见不鲜。近年来, 随着我国一批重大冤假错案的披露, 刑讯逼供问题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中国的《刑事诉讼法》早就明确规定“ 严禁刑讯逼供”,但是侦查人员为何会一次次步入刑讯逼供的误区? 刑讯逼供似乎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臭名昭著却屡禁不止, 声名狼藉却潜藏生机
Time:2015-03-08

樊崇义:刑事证据规则立法建议报告
文章来源:《中外法学》2016年第2期 【摘要】 证据规则是证据原则的下位概念,是证据原则的具体体现。无论是立法、司法的实践,还是诉讼理论的完善,都亟需对证据规则予以进一步研究。从规范层面来说,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证据规则体系,为研究和完善证据规则提供了法律范本。但是,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目前面临证据法典缺失、证据规则可操作性不强、精密化程度不高和证据规则的实施效果不佳等困境与问题。我国刑事证据规则
Time:2016-10-05

郑延谱、陈咏熙:填补权利保护的漏洞——法国行政诉讼临时处分制度的晚近发展
作者:郑延谱(北京师范大学)、陈咏熙(香港大学)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 【摘要】:法国立法和最高行政法院的判例展现了法国行政诉讼临时处分制度的沿革,法国行政诉讼临时处分程序有不同的种类。中止执行性临时处分和保护基本自由临时处分是使用频率最高、权利救济功能最强的两类临时处分。这两类处分具有独特的救济作用和适用范围,突破了“诉讼不停止执行行政决定”、“法官不得向行政机关下达强制令
Time:2010-01-05

孔令勇:供述自愿性审查判断模式实证研究
文章来源:《环球法律评论》2016年第1期 【摘要】 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非法供述排除规则后,我国的供述自愿性审查模式也呈现出类似其他国家的二元分化状态,包括主观判断模式与客观审查模式。通过对2013年至今作出的400份有关非法供述排除的裁判文书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主观判断模式与客观审查模式在适用供述类型、启动排除条件、证据采信、审查判断方式与结论等方面均有不同。但客观审查模式
Time:2016-10-31

韩旭:辩护律师核实证据问题研究
文章来源:《法学家》,2016年第2期 【摘要】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有关辩护律师核实证据的内容、范围和方式等均不明确,随着《刑法修正案(九)》的实施,律师核实证据还将面临“泄露案件信息”的执业风险。基于价值考量,核实证据内容应限定为客观上矛盾、主观上“存疑”的证据而非全案证据;核实范围上,在确认律师有权对言词证据进行核实的同时,应设置若干例外,并根据不同的诉讼阶段确定不同的核实范围
Time:2016-11-19

欧卫安:被害人陈述与证人证言区别论
【摘要】被害人陈述与证人证言都属于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也有着诸多的共同制度安排,也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差异。被害人具有当事人与实质证人的双重诉讼角色,虽然没有必须出庭的义务,但却有权全程参与刑事审判,而证人必须是当事人以外的人,在立法上被赋予应当出庭作证的义务,但无权全程参与刑事审判。在证明方向上,被害人陈述具有单向性、控诉性的特征,从而显著区别于证人证言。在主体适格性
Time:2009-09-20

陈文曲:当事人陈述证据价值之思考——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为视角
2001 年12 月6 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出台,在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证据制度的改革对我国民事诉讼的体制性调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宣示着我国民事诉讼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预示了当事人陈述之地位将发生相应的变革。笔者试图以新证据规则为视角,对当事人陈述的独立证据形式价值进行反思,企求把当事人陈述放在现代民事诉讼体制和整个民事证据制度下来探讨,而不是把它
Time:2009-09-20

杰弗里·吕贝尔斯:美国管制革新的方法
作者:杰弗里·吕贝尔斯(美利坚大学华盛顿法学院)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   美国《行政程序法》,总的来说是一件相当不错的法律,很好地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当然,我们也承认它存在一些缺陷,并需要更新,但是反对商业团体和他们在国会中的支持者们所提出的这样巨大的、有时甚至是激进的改变。[2]对于规则制定来说尤其如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任何改革。相反,我相信《行政程序法》创造
Time:2010-01-05

奚玮、杨锦炎:民事证明权的多维视角
民事证明权的多维视角 奚玮 杨锦炎 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 民事证明权作为当事人享有的一种权利,与主观证明责任是同一事物之两面。民事证明权是当事人证明自己所主张的案件事实的权利,是民事诉权的重要内容,具有宪法位阶。民事证明权在内容上包括事实主张权、证据收集权、证据提出权、质证权等实体方面的权利与证明平等参与权、心证公开请求权、证据判断理由说明请求权、证明时间保障权、证明成本节约权
Time:2010-03-10

许玉镇、林松:论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目标定位——以地方规范性文件的比较分析为视角
作者:许玉镇(吉林大学)、林松(吉林省政府法制办) 来源:《当代法学》2009年第5期 【摘要】: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正式确立了行政复议调解制度。行政复议调解制度应有六大目标选择:平等参与、意思自治、合意抉择、法律规范、提高效率、减缓冲突。根据湖北、天津等九地的实践调研情况,对其规范性文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横向对比,总结归纳出行政性功能类、价值性功能类和效率
Time:2010-02-22

高志宏:困境与根源: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实考察
作者:高志宏(南京大学法学院) 来源:《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0期 【摘要】:行政问责制在我国产生并日益成熟是对全球行政改革浪潮的回应,也是克服我国行政管理中责任追究制度弊病的需要,它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责任政府的建立进程。由于传统行政责任文化缺失、政治体制权责不清、法律制度创新乏力等原因,我国行政问责制在构建进程中存在泛滥化与简单化现象,还没有完成由“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过渡,且呈现出
Time:2010-03-31

张斌:论英美刑事证明标准的神学渊源及启示
【摘要】尽管“排除合理怀疑”规则在英美刑事法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但是这条规则本身却存在着学理上的“难于理解”和实务中的“难于把握”两个根本问题。对此英美学者有一种解释,认为英美实务对这条规则中的中心词“怀疑”( doubt)的语义理解存在方向性错误。历史上“怀疑”原初的裁判功能指向神学和道德,而非科学与理性。现代英美刑事审判为“怀疑”的语义安插了太多的事实发现功能,这是导致“两难”问题存在
Time:2010-06-03

陈瑞华:刑事司法改革的重大突破
文章来源:新华网2010年6月3日 编者按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要求各级政法机关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依法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确保办理的每一起案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本网受权播发了两个《规定》后
Time:2010-06-28

共有 5,194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4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