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冯俊伟:刑事证据分布理论及其运用
内容提要:刑事证据法的研究除了对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还应当回到证据问题的原点,即犯罪行为发生后的证据分布问题,这是证据收集、保管、移送、运用等问题的起点。刑事证据分布理论意在阐释不同罪名之下证据分布不一,同一罪名下证据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刑事证据分布受到法律规定、社会环境、技术发展等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应当调整内在和外在条件,改善案件中的证据分布状况,使更多的证据进入刑事诉讼,从而促进
Time:2020-12-17

梁坤:基于数据主权的国家刑事取证管辖模式
内容提要:关于电子数据的刑事取证管辖,在国家层面形成了数据存储地模式和数据控制者模式两大方案。传统的数据存储地模式以国家疆域为基础,因其适用困难、取证效率低下而已经有所松动。数据控制者模式则依托跨境云服务提供者,实现了对数据存储地模式的部分取代。刑事数据取证管辖模式的变革,从根本上讲,乃是各国立足于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而对数据资源实施掌控所致,而数据特例主义的提出也对适用于有形实物的传统管辖模式
Time:2020-12-17

熊晓彪:“发生优势”:一种新证明力观——狭义证明力的概率认知与评价进路
摘要: 将似然率和贝叶斯定理引入证明领域,能够得出狭义证明力的似然率评价进路,继而获得其全新定义:即一项具有辨识度的证据在诉讼双方当事人提出相互独立假设下的“发生优势”。新定义基于概率评价体系具象化了证明力的真实面孔,揭示了证明力的两个决定性因素,道出了证据的实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创设出一套具体评价狭义证明力的科学思维范式。数字化证明力的概率评价进路面临帕斯卡式概率体系的诸多潜在危险,培根式概率
Time:2020-12-17

林志毅:论我国非健全证人作证制度的转型
【作者】林志毅(法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来源】《政法论坛》2021年第1期“评论”栏目。 摘要:近些年,涉及儿童的犯罪案件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案件涉及到儿童等非健全证人作证问题。从实质上而言,非健全证人作证主要涉及事实问题而不是价值问题。我国现行非健全证人作证制度的证据能力模式误将事实问题纳入价值问题的处理机制,从而导致该制度在实践中不仅实施案件量很少,而且实施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Time:2021-05-27

张建伟:“质证”的误解误用及其本义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2年11月1日     如今,法学文章和司法实践中习见习闻的“质证”被误解和误用得有些面目模糊了,有必要仔细审视这一词语,了解其构成和确切含义,使汉语的使用体现相应的科学精神,对于法律术语的使用来说,更应当讲求严谨,不能不求甚解,随意解释和胡乱使用。 对“质证”一词误解误用的两个表现 “质证”一词,在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中应用较多,仔细推敲,这却是一个被广泛误解和误用
Time:2017-12-07

林喜芬:近年来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评析 ——从“两个证据规定”到“刑诉法修正案”
【摘要】 在复杂而多元的中国法律体系中,2010年“两个证据规定”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及时出台,不仅引入了证据裁判、程序法定等一系列现代证据法原则,而且确立了质证审查规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刑事证据法的人权保障水平和科学性。当然,当前刑事证据法规范也存在规则冲突和细致性不足等缺陷。成效与局限并存与“试错逻辑”和“博弈逻辑”并存有较大的关系,试错逻辑使得一部分改革举措
Time:2017-12-07

龙宗智:刑事印证证明新探
【摘要】 刑事印证证明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利用不同证据内含信息的同一性来证明待证事实,这里的同一性包括信息内容的同一与指向的同一。印证证明既适用于个别证据的判断,也适用于证据的综合判断,还适用于对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和相关性的判断;其作用机理一是真理(真实)融贯论,二是真理(真实)符合论,三是归纳逻辑与溯因推理;其考量因素包括参与印证的证据的品质、数量、清晰度,是否存在客观性证据尤其是隐蔽性证据,是否
Time:2017-12-07

王周户、李大勇:行政许可:技术支持与归责制度的创新
作者:王周户(西北政法大学)、李大勇(西北政法大学)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 【摘要】行政许可是一种涉及知识性、规范性、专业性、政策性的综合性行政活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在许可决定作出过程中已经开始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掌握技术规范、标准的专业技术组织而言,其与行政许可机关的关系,法律地位、法律责任的归属不仅会影响到行政许可本身的公平正当,而且会对正确认识市场、社会、政府之间的关系
Time:2010-09-18

魏晓娜:非法言词证据认定路径的完善
【作者简介】魏晓娜,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17年第18期。 【摘要】 英美国家以自白“自愿性”规则为核心,形成了“内省式”非法言词证据的认定路径。我国的非法言词证据认定路径以对非法取证行为的列举和规制为重点,形成所谓“外控式”非法言词证据的认定路径。这种路径的优点是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不足在于缺乏弹性,难以穷尽所有严重非法取证行为。未来我国应采取
Time:2018-03-13

刘品新:印证与概率:电子证据的客观化采信
【作者简介】 刘品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 《环球法律评论》2017年第4期。 【摘要】 大规模案例的统计分析表明,司法人员对电子证据的采信水平堪忧。这源于电子证据的专业性同自由心证原则之间的天然冲突。要破解该体制性障碍,应当构建客观化的采信机制。这一要求暗合我国强调印证证明模式的传统,但是必须着手理论再造,即通过创设关于电子证据的“孤证绝对否定”、“不同节点印证”、“属性痕迹
Time:2018-03-13

吴洪淇:刑事证据审查的基本制度结构
【摘要】 现代刑事证据审查体系是以“证据准入—证据评估相分离”为核心特征,由术语范畴、审查主体、审查标准与程序保障等多个维度构成的一个立体制度结构体系。多层次的立体制度结构体系有利于保障证据准入与证据评估的相对分离,从而确保刑事证据规则的有效实施。我国最新的刑事证据立法已经通过“材料—证据—定案根据”这三个基本范畴确立起证据准入的两道审查门槛。证据审查规范与相关审查范畴的对接彰显了在新形势下
Time:2018-09-06

林喜芬、董 坤: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运行状况的实证研究 ——以557份律师调查问卷为样本
【摘要】 以557份律师调查问卷为样本,本文展示了2010年《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状况。在律师视角下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对“刑讯逼供等方法”的界定较模糊,无论是暴力殴打型的肉刑,还是“冻、饿、晒、烤等”“疲劳审讯”“长时间保持某姿势等变相折磨”等变相刑讯,抑或“心理强制、引诱、欺骗”等方法获取的口供,适用非法证据排除
Time:2019-04-27

汪海燕:评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两个《规定》
作者:汪海燕(中国政法大学) 来源:《政法论坛》2011年第1期    摘要:相对于以前的法律和解释,《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和《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在非法证据排除方面有两大突破:第一,将排除非法证据的范围扩展到物证和书证;第二,比较详细地规定了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然而,这两个规定有其内在的缺陷。这不仅表现为两个规定缩小了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范围,而且其中的有些程序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这很有可能
Time:2011-03-19

叶自强:《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构成要素与适用》
作者:叶自强(中国社会科学院) 来源:《河北法学》2011年第5期  摘要:系统讨论构成举证责任倒置的构成要素、形成模式以及法律适用问题,认为构成举证责任倒置的基本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原告举证困难;二是社会反映十分强烈。举证责任倒置意在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兴废与社会因素的消长具有密切的联系。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发展,一般应当遵从由司法政策到司法解释和法律的秩序。而在适用和解
Time:2011-06-26

郭为禄、冯望:论政府职能特变对大学自治的回应
作者:郭为禄、冯望(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 【摘要】自治不仅仅是大学的一种权利,更是大学的责任担当。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劳下,将对大学自治诉求的回应上升到制度环境供给的层面,需要通过对管理与自治间衡平机制的探索,从理念、职能和法律上的衡平以及大学内部的衡平,将有限的“大学发展资源”得以公平、有效地配置,从而真正回应大学在新时期渴望新发展的自治诉求。 【关键词】自治
Time:2010-09-30

共有 5,194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4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