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程荣斌 陶杨: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的反思与前瞻
作者:程荣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陶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20期刑事诉讼法学年会专题 编者按 9 月21 日至23 日, 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首届年会在兰州召开, 与会代表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刑事诉讼法修改”主题, 就刑事诉讼法总论、刑事诉讼程序、刑事诉讼证据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有的年会论文观点新颖、见地颇深, 对刑事诉讼法
Time:2008-05-17

陈武:当前检察机关“三位一体”机制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作者:陈武(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文章来源:河北法学2008年2月第26卷第2期 摘要 当前检察机关“三位一体”机制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各地检察机关“三位一体”机制建设的总体发展还很不平衡,业务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建设三者的“有机契合”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部分干警运用“三位一体”机制开展检察工作的自觉性不够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探求业务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的“契合点
Time:2008-05-22

徐军:政治哲学观的转变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作者:徐军(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检察院)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7期观点撷要 一般来说, 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观基础上的, 是这种哲学观的具体外化。所谓政治哲学观, 即指有关政治及政治活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几十年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来看, 我国的政治哲学观有一个从最初的斗争哲学观向和谐哲学观逐渐转变的过程。刑事诉讼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作为一国人权保障
Time:2008-04-02

刘金林:权益保障: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之共同焦点——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07 年年会述要
作者:刘金林(人民检察记者)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20期刑事诉讼法学年会专题 9 月21 日至23 日, 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07 年年会在兰州举行。与会人员就刑事诉讼法总论、刑事诉讼法程序、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会议中一些专家学者发表的一些新观点令人关注。 权利与义务: 诉讼基本问题之着眼点在刑事诉讼法总论研究中, 一些学者从当事人的角度
Time:2008-04-08

章礼明 :传唤证人责任的分配机制研究
作者:章礼明(广东省湛江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广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9期立法建言 在刑事诉讼中, 证人出庭作证对庭审实现实体真实和程序正当均具有重要作用, 而能否保障证人到庭作证与传唤证人责任的分配机制相关。1996 年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庭审诉讼结构中引入了“抗辩制”因素, 但并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传唤证人责任的分配机制设计, 以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不少难以协调
Time:2008-04-11

苏艺:我国刑事简易程序改革应实现四大转型
作者:苏艺(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人民检察院)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07年第18期观点撷要 我国1996 年修订刑事诉讼法时确立了简易程序, 将简易程序作为消化积压案件, 减轻司法负担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从司法实践来看, 我国的简易程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方面因为未能遵循最低公正的标准而受人垢病; 另一方面由于在确立简易程序时理念上缺乏宏观的思考, 拘泥于审理程序的简化, 导致简易程序适用率不高
Time:2008-04-16

汤维建:类似必要共同诉讼适用机制研究
汤维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2条仅规定了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这两种共同诉讼,然而理论界立足于域外经验和司法实践,普遍主张将必要共同诉讼再次进行划分,以形成固有的必要共同诉讼和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这种双轨制模式。所谓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实际上是一种介于固有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之间的一种共同诉讼,其指的是当事人既可以分别诉讼,也可以
Time:2020-12-11

陈少青: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的解决路径——“法律效果论”之展开
内容提要: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是,刑民规范的适用是否相互影响以及在何种范围内相互影响。或者因为民事违法概念的体系定位与适用缺陷,或者因为会导致法秩序统一性原则的形骸化,处理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的“违法论”路径欠缺合理性。刑民交叉的连接点不是违法性,真正的连接点是法律效果;以评价对象为主线,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的解决路径应从“违法论”转向“法律效果论”。只有当刑法和民法评价的法律事实具有同一性时
Time:2020-12-17

冯晶:支持理论下民事诉讼当事人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
内容提要:传统研究重视“法的供给”视角,致力于创设“良法良制”。通过转向“对法的需求”视角,本研究基于支持理论和法律意识理论,访谈了142名四类常见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本研究发现,当事人对司法的信赖分为“特定支持”和“普遍支持”两个维度。负面的诉讼经历仅会降低当事人对主审法官(法院)的评价(特定支持),尚未削弱他们对法院系统及司法制度的评价(普遍支持)。此外,当事人可以被进一步分为“门外汉”和
Time:2020-12-17

巩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性质定位省思
内容提要:民事公益诉讼是为弥补行政执法在社会公益保障方面的不足而创制的一种特殊司法机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事诉讼,不能照搬传统民事诉讼规则。从国外一般经验来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严格依法实施、类型化发展、有限适用、行政分权担责、法院有限能动、普通公众参与等特性。在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被定位为侵权诉讼之一种,主要依据司法解释运行,具有法律依据不足、混同“代位执法”诉讼与损害填补诉讼、适用泛化
Time:2020-12-17

张华:司法更需要何种指导性案例——以指导案例60号为分析对象
摘要:由于明确了食品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判断方法,提供了明确的裁判指引,指导案例60号的被引频次大幅提升。与高被引频次并存的现象是指导案例的参照率畸低,实践效果并不显著。实证分析表明,参照指导案例60号须同时满足三项积极条件与两项消极条件,这些条件存在着判断标准模糊、对原始表述删减过度、隐藏核心规则等问题,拉低了指导性案例的参照率,同时指导案例60号还存在着裁判规则适用范围过窄等问题,对参照
Time:2020-12-17

陈金钊:民法典意义的法理诠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应新时代而生的民法典,既是对当代中国改革成果的法律确认,也是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
Time:2021-01-30

万 方:个人信息处理中的“同意”与“同意撤回”
告知同意原则,是个人信息处理中的黄金原则。同意与同意的撤回共同勾勒出个人信息主体在数据处理活动中的能动性边界。学界对告知同意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但目前对于“同意”的性质及效力依然存在争议,对同意撤回亦没有全面深入研讨。同意撤回能补益“告知同意”固有的缺陷,为个人信息主体提供有效救济。为明确同意撤回的效力,首先应当对个人信息处理中的“同意”的法律性质进行界定。 一、个人信息处理中的“同意
Time:2021-03-30

任重:论我国民事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的关系
引 言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和理论体系中,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枢纽概念:其一方面可以被视为推进我国民事诉讼体系化与科学化的有力抓手,另一方面能与民法有机衔接。不仅如此,这一枢纽概念还能呼应和充实法的一般理论,进而实现法理学与部门法、实体法与诉讼法的整合。以上述标准为条件进行筛选,诉讼请求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诉讼请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中的高频词。以此为主线,逻辑一贯
Time:2021-05-10

任重:民事纠纷一次性解决的限度
【作者】任重(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政法论坛》2021年第3期“评论”栏目。 摘要:民事纠纷一次性解决回应了“诉讼爆炸”且“案多人少”的社会现实,因此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积极响应。遗憾的是,其限度并不明晰,相关司法实践出现任意适用倾向,并可能在结果上变动甚至架空《民法典》中的实体法律规范。纠纷一次性解决最先在新旧诉讼标的论争中被提出,随后
Time:2021-05-27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2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