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陈光中:公正与真相:现代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观
中文关键字】刑事诉讼;核心价值观 【全文】       编者按 公正和真相是我国司法特别是刑事司法领域重大的实践问题。第14期“中国法学创新讲坛”以“公正与真相:现代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由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主讲,四川大学教授龙宗智等协同主讲。本期学术沙龙摘发其中发言,以飨读者。         根据哲学上价值的主客观关系的定义,以及司法为民的指导思想,刑事诉讼核心价值大体上是指
Time:2017-12-28

王敏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疑难问题之研究
在此所要讨论的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疑难问题,主要包括: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含义与意义、完善该项制度设置的诸多底线、应当遵循的原则等问题。 一、 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含义与意义 刑事诉讼过程中认罪认罚从宽的诸多内容,现实已经存在。然而,完善这项制度是否仅仅意味着在刑事诉讼法的框架内整合已有的简易程序、速裁程序以及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程序,是个疑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原本
Time:2017-12-28

谢鹏程、彭玉:检察理论:紧贴改革实践 把握时代机遇
2017年,在司法责任制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叠加的新形势下,检察机关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检察理论研究聚焦检察职能新调整、检察工作机制再创新以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检察官法的修改等主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2017年度,检察理论研究呈现出直面检察改革挑战,实践研究加重,制度反思加强的特点,围绕检察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争议全面展开。   检察改革
Time:2018-01-22

卞建林、谢澍:刑事程序法治的理论发展与制度创新
本文原载于《检察日报》2018年1月3日,第3版。   当前正值举国上下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认真回顾过去一年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展望今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既有意义也很必要。   刑事程序法治基础理论研究   刑事程序是评价国家法治程度的标杆之一,通过程序的监督与约束,能有效保障司法的公正和高效,避免法外因素对司法活动的干扰,防止公权力的滥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
Time:2018-01-22

李本森:刑事速裁程序试点研究报告
【作者简介】李本森,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 【期刊名称】《法学家》【期刊年份】 2018年 【期号】 1   【中文关键词】 刑事速裁;程序调查;问卷实证分析 【摘要】 2014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8个试点城市进行刑事速裁程序试点。刑事速裁程序试点对建立多元化的刑事诉讼程序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速裁试点
Time:2018-02-25

陈学权:美国刑事审判中陪审团适用法律权述评
【摘要】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美国刑事审判陪审团均享有一定的适用法律权。在当代美国刑事审判中,陪审团适用法律的权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法官指示下享有有限的定罪权,二是死刑判处权,三是宣告法律无效权。因此,认为陪审团只负责认定事实、没有适用法律权,显然是对美国刑事审判陪审团制度的误解。美国刑事陪审团享有的法律适用权对于当前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美国刑事审判;陪审团
Time:2018-03-13

熊秋红:“两种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有效辩护
【作者简介】熊秋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18年第3期。 【摘要】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广泛适用,使得刑事案件明显区分为两类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案件和不认罪认罚案件,有效辩护的理念在这两类案件中均应得到贯彻。在不认罪认罚案件中,更为强调被告方辩护权的充分保障和充分行使,即辩护的“充分性”;律师的辩护应当以定罪量刑问题为主线展开,同时
Time:2018-04-05

何勤华、王 涛:论刑事辩护制度的起源
文章来源:《现代法学》2015年第4期 【内容提要】近现代刑事辩护制度产生于英国,其过程艰难而曲折。在英国早期的刑事审判中,被告人面对控方的指控必须亲自回应,不可委托律师辩护。17世纪末,律师始被允许进入法庭为被告人作有限辩护,进而开始了衡平被告人弱势诉讼地位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辩护律师的权能从询问、交叉询问证人、评论法律问题发展到可以为被告人就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全面的辩护。在与控方的诉讼
Time:2015-12-04

卞建林、谢 澍: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疑难问题贡献智识资源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6年1月3日第3版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与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之间并不矛盾,可以从坚守法律正当程序、树立人权司法保障的刑事诉讼目的观和新型的诉讼法律关系等方面深入理解。       ◇证据理论和证据运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证据裁判规则既是使司法获得权威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预防刑事错案发生的重要路径,司法
Time:2016-01-11

熊秋红: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程序检视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15年第7期 【内容提要】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与人身权和财产权保护密不可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涉案财物处置的规定显得较为分散、笼统和模糊,制度定位存在偏差,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亟待进行系统的考量和完善。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程序正当性问题的检视应当围绕谦抑原则、平衡原则、法定原则、比例原则而展开。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的体系化、规范化
Time:2016-01-11

龙宗智: “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及其限度
    文章来源:《中外法学》2015年第4期 【内容提要】“以审判为中心”要求侦查、起诉活动面向审判、服从审判,同时发挥审判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的决定性作用。此项要求体现司法规律,有利于克服固有弊端,实现司法公正,但其受到三机关配合、制约原则、检察监督制度,以及政治性领导、监督和协调制度约束,从而被形塑为“技术型审判中心论”。可操作的改革包括控诉、审判和诉讼程序“三个面向”,即控方证明责任
Time:2016-01-11

卞建林、谢 澍: “以审判为中心”视野下的诉讼关系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内容提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需要首先厘清诉审、诉侦、诉辩的相互关系。新型诉审关系,应当以控审分离为前提,以不告不理为原则,从而推动庭审实质化;新型诉侦关系,应当将侦查阶段视为公诉职能延伸与拓展的主要方向,探索检察介入侦查、公诉指导侦查制度,明确检察机关在审前程序中的主导地位,强化侦查监督与动态制约机制;新型诉辩关系,应当在
Time:2016-02-27

谢澍:准确把握证明模式促进形成理性认知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6年6月13日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健全司法权运行机制、完善诉讼程序而作出的重要部署,刑事诉讼是否以审判为中心、庭审活动是否实质化,关键在于司法证明模式之运作样态。 对此,域外存有两种模式假说,即“原子主义”与“整体主义”:基于原子主义观点,事实认定的智力过程可以分解为相互独立的各个部分,裁判活动中控、辩、审三方对证据的筛选和评价
Time:2016-06-27

龙宗智:由理念更新到制度转型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6年6月16日 对于陈光中先生论述的“现代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话题,我有以下感受: 第一,将真相与公正并列,作为刑事诉讼的核心观念和价值予以强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理由源于:其一,追寻和发现真相,是刑事诉讼的重点和难点。刑事诉讼既要打击犯罪,也要保障人权,其目的是实现司法公正。而达到司法公正的基础和前提,是发现事实真相。但何谓真相,却可能有不同解读
Time:2016-06-27

王贞会: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理论基础
        文章来源:《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年第6期 【内容提要】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彰显了我国对未成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关照,是我国人权保障事业进步的重要标志。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是《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契合国际上惯行的儿童福利理念的意旨,要求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和最大利益;体现国家亲权理论的精神,强调国家和社会作为未成年人保护的最终责任主体应负的监护义务
Time:2015-04-13

共有 5,18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6 页   当前第 10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