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学人
张卫平

 

   

张卫平,男,又名章程,1954年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中国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带教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学院客聘教授,重庆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著有《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司法改革:分析与展开》等数十部,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170余篇。

重要科研奖项及学术兼职:

主要承担项目:清华大学985基础项目。项目总经费150万。项目负责人。《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子项目15个。本人承担的子项目:《司法公正与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司法公正与民事再节制度》。任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学术观点:

职权主义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法院(法官)在民事诉讼程序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具体地体现为法院所裁判的诉讼资料不受当事人双方主张的限制。因此,当事人在诉讼程序就处于被动和相对消极的地位。这种基本结构的缺陷最明显的是直接使作为民事诉讼程序核心的辩论程序空洞化,并最终导致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的空洞化。根据笔者的考察和分析,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讼基本模式仍属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我国传统民事诉讼体制以其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为基本特征,因此,亦具有职权主义模式结构所内含的构性缺陷。这些结构缺陷是相对特定的制度环境、认识背景而言的。在某种体制下,这种模式结构也许并不是一种缺陷,反而与这种体制具有天然的亲和性。职权主义诉论模式与计划经济体制和特定的政治体制相互之间并不排斥。但在体制变革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时,传统的诉论结构缺陷就凸现出来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在经济交往中所具有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也将在民事纠纷解决领域里要求得到同样的反映。这样原有的传统诉讼体制的职权主义结构的当事人主体客体化机制必然遏制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形成纠纷解决领域内的主体客体化与纠纷领域外经济主体的主体角色相冲突和紧张。在民事诉讼领域里直接表一为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限制和当事人地位的弱化。另一方面由于法院在民事诉讼中过分的职梳干预,使法院地位行政化。法院本应具有的中立裁判地位被行政机关具有行政管理地位所取代。在我国,法院更象是一个对民事纠纷的解决进行管理、并对当事人行使权力的行政机关。应当承认传统民事诉讼体制的职权主义结构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民事诉讼的浅目的(只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的目的中隐含的目的)是一致诉,即民事诉讼除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以外,还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因为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国家利益与当事人个体益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在新经济体制下,商品生产者不再是国家的行政附庸,其经济交往中的利益不再与国家利益简单挂合,商品和平者权利了实际还原为“私权”。
  实现我国民事诉讼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行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转换。即从现存的职权主义民事诉讼基本模式向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从而以这一基本模式为基本建构一个以当事人为主导的民事诉论体制。只有以当事人为主导的诉讼体制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整合,与民事诉讼的特性相一致。使我国的民事诉讼体制成为具先必须建立起体现当事人主导理念,并规制整个诉讼结构的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具有约束性的辩讼原则和体现当事人权利处分自由的处分原则。取消过去实际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国家干预原则,把国家干预尽可能地限制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在约束性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真的当事人举证(证明)责任制度。并依此为切口全国调整整个证据制度。以当事人主义为指导,全面地对诉论管辖制度、当事人制度、审级制度、庭审制度、再审制度等等具体诉论制度进行调整。使各个具体的诉论制度与民事诉论基本模式协同,各个具体诉论制度相互之间整合。

主要学术成果:

著作:

1、《破产程序导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年6月  
2、《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 张卫平 陈刚  
3、《民事诉讼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 1998年
4、《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年
5、《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
6、《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张卫平

论文:
1、《关于破产制度中的几个问题》 《宁夏社会科学》 1986年2期
2、《民事诉讼法学的新课题(上)》 《中国法学》 1987年5期 常怡、张卫平、郭明忠
3、《民事诉讼法学的新课题(下)》 《中国法学》 1987年6期 常怡、张卫平、郭明忠
4、《论督促程序》 《中国法学》 1991年5期
5、《论缺席判决制度》 《法学研究参考》(四川) 1992年2期
6、《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与英美法系民事诉讼》  《法学评论》 1996年9期
7、《法国民事诉讼中的诉权制度及其理论》 法学评论》 1997年4期
8、《论诉讼标的及识别标准》  《法学研究》 1997年7期
9、《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法学研究》 1999年6期
10、《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 《法学研究》 1999年6期
11、《论民事再审事由审查程序的法定化》 《法学》 2000年2期
12、《民事诉讼模式的历史分析——以外国民事诉讼模式为素材》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4期
13、《民事再审事由研究》 《法学研究》 2000年5期12、《法庭调查与辩论:分与合之探究》 《法学》 2001年4期
14、《民事再审事由研究》 《法学研究》 2000年5期
15、《论民事再审事由审查程序的法定化》 《法学》 2000年2期
16、《民事诉讼处分原则重述》 《现代法学》 2001年6期
17、《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与体制性制约的分析》 《法律科学》 2001年5期
18、《证明责任导致辨析》 《人民司法》 2001年8期
19、《法庭调查与辩论:分与合之探究》 《法学》 2001年4期  
20、《事实探知:绝对化倾向及其消解》《法学研究》2001第4期(14000)
21、《处分原则重述》《现代法学》2001第5期(14000)
22、《体制转型与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的发展》《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
23、《中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框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2年版
24、《关于“路案”的分析》《人民司法》2002年第5期(6000)
25、《证明标准建构的乌托邦》《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12000)
26、《再审制度:基础置换与重建》《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15000)
27、《既判力的客观范围》《诉讼法研究》2003年总第5卷
28、《举证时限若干问题探讨》《人民司法》2003年第9期
29、《第三人类型及展开》《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一辑  2004年5月
30、《论诉讼契约化——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作业》《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31、《民事诉讼中法院的基本职权》,《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05年1期转载)
32、《体制转型: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基本作业》《法学家》2004年第5期
33、《起诉条件与实体判决要件》《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34、《五位一体教学法》《教育研究》(清华大学主办)2004年地4期
35、《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的构想》《法律适用》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05年3期转载)
36、《民事诉讼中的矛盾群及解》《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7、《民事诉讼体制转型中的〈民事证据规定〉》《中国司法》2005年第4期
38、《民事诉讼法律审事由研究》《诉讼理论与实践》收录,法律出版社2005年出版
39、《民事诉讼法律审的功能与构造》《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40、《法律审研究》(《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二辑)2006年 厦门大学出版社
41、《民事诉讼法的修正与程序正义的提升(上)》(《中国司法》2006年第1期)
42、《民事诉讼法的修正与程序正义的提升(下)》(《中国司法》2006年第2期)
43、《民事诉讼“释明”概念的展开》  《中外法学》(核心)2006年第2期
44、《民事诉讼法任务的构成与修正》  《法学》(核心)2006年第5期
45、《再审价值:有限纠错》  《法律适用》(核心)2006年第7期
46、《管辖权异议:回归原点与制度修正》 《法学研究》(核心)2006年第4期
47、《民事诉讼法修改之我见》 《法商研究》(核心)2006第5期
48、《关于民事执行中的举证责任》 《执行工作指导》(中国审判指导丛书)(最高法院执行工作室编)2006年第1期
49、《Reform of lawsuit system and revision of filing conditions》(起诉条件与诉讼要件)《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50、《诉讼调解:时下态势的分析与思考》 《法学》(核心)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第9期全文转载
51、《民事诉讼中的异议制度研究》 《清华法学》2007年第1期
52、《大陸地區民事訴訟的沿革、改革與民事訴訟法的修正》  台湾中央研究院 2007年
53、《判决执行力主体范围的扩张————以实体权利转让与执行权利的获得为中心》  《现代法学》(核心),2007年第5期
54、《再审事由构成再探讨》  《法学家》(核心)2007年第6期
55、《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若干问题》  《中国法律》2007年第4期
56、《司法公正的法律技术与政策》  〈法学〉(核心20)08年第8期
57、《认识经验法则》 《清华法学》  2008年第6期
58、《无本之木——民事诉讼法学贫困化的思考(一)》  《司法》2008年
59、《案外人异议之诉》 《法学研究》 2009年第1期
60、《回归马锡五的思考》 《现代法学》 2009年第5期
61、《起诉难:一个中国问题的思索》  《法学研究》 2009年第6期

最后一次更新时间:
10/21/2020 - 15:52
数据条目编辑管理员:
admin

 

上一条:何家弘 下一条:张建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