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学人
谢佑平

谢佑平,男,湖南宁乡人,1964年9月出生,法学博士,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在刑事诉讼法学和司法制度研究领域中,著述丰硕累计出版个人专著3部、合作专著8部,国家教委、司法部统编教材8本,自编教材6本,工具书2本,译著1本;在《中国法学》、《法学》、《法学评论》、《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政治与法律》等中文、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诉讼法学》、《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其科研成果累计达300多万字。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7项。因教学和研究成就获得多种奖励。1998年“刑事诉讼法学教材与教学方法改革”获得司法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刑事诉讼法学》(上、下)获司法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02年获上海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后备队;2008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等。

重要科研奖项及学术兼职:

主持课题:

1、《律师制度比较研究》,1998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

2、《刑事司法权力配置与运行研究》,200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3、《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研究》,1999年司法部科研项目;

4、《刑事诉讼中的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研究》,2003年司法部科研项目;

5、《刑事司法改革研究》,2003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6、《程序法定原则研究》,2005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重要奖励:

1、《刑事诉讼法教材与教学方法改革》  2000年获司法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刑事诉讼法(上、下)》   2002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审查》  2004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宪政与司法:刑事司法权力配置与运行》 200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谢佑平教授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科科研实力较强的中青年学者之一,在刑事诉讼法学和司法制度研究领域中,著述丰硕。撰写有《刑事诉讼模式与精神》(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社会秩序与律师职业》(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刑事诉讼法原则---程序正义的基石》(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刑事侦查原理论》(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专著;主编有《刑事诉讼法新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司法公正的建构》(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刑事司法权力的配置与运行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刑事接济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学术著作。此外,谢佑平教授还编有刑事诉讼法学以及律师学教材多本,其中,《刑事诉讼法学(上、下)》获司法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累计出版个人专著3部、合作专著8部,国家教委、司法部统编教材8本,自编教材6本,工具书2本,译著1本;在《中国法学》、《法学》、《法学评论》、《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政治与法律》等中文、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诉讼法学》、《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发表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学习与探索》等刊物上的关于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刑事诉讼的国际准则、刑事诉讼中的诉权、诉讼文化及其与诉讼模式的关系、刑事强制措施的性质、程序法定等论文,在诉讼法学界都属于开创性成果。其科研成果累计达300多万字。

主要学术观点:

谢佑平教授的学术兴趣广泛,其科研成果遍及形式诉讼法和司法制度的各个具体领域。特别是在刑事诉讼的国际准则、刑事诉讼中的诉权、诉讼文化及其与诉讼模式的关系、刑事强制措施的性质方面,其展开的学术研究所得在诉讼法学界都属于开创性成果。

在刑事诉讼原则和国际准则方面,谢佑平教授运用比较和实证方法,对刑事诉讼原则进行别具特色的分类论述,并深入分析了诉讼法原则的概念、体系、功能和发展趋势,揭示了刑事诉讼各具体原则的本质内容及其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完善中的要求。在论述刑事诉讼国际标准时,从刑事诉讼制度自身演绎进化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选择出发,兼顾法律制度和诉讼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从而为刑事诉讼国际标准框定了普适性价值和包容性价值;并强调刑事诉讼国家准则的底限控制意义,即它确立了现代刑事诉讼最基本、最优先的规则,为社会正义的实现提供了不可突破的底线标准。

谢佑平教授在刑事诉讼法研究中,提出了“诉讼活动与人类的竞技运动存在天然的联系”观点,尤其有新意和学术创见。在参与刑事诉讼程序运作的公、检、法三机关关系方面,他认为:配合制约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所特有的一项政策性原则,但它导致一系列现行制度无法克服的弊端,主张予以取消或重构。同时在借鉴国外法治先行国家的程序模式,提升法院地位,确立司法审查原则,由法院对侦查权运行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在著述中,他一以贯之的强调“诉讼及时”、“相应性”和“程序法定”等原则,这些论述受到诉讼法学界学者的普遍认同。

在刑事程序的具体运行方面,首次从侦查程序制度的各个角度出发,定位了侦查程序与起诉、审判程序的关系,揭示了侦查程序的特质和功能,界分了侦查权性质和侦查权配置的规律:在深入分析了侦查程序的构成要素和结构等静态样态的基础上,对侦查程序的主体与客体的动态运作给与充分的关注。其次,在公诉制度研究方面,他从维护人权、保障程序公正和诉讼经济的角度,提出“一事不再理”和“控审分离”。

在律师制度方面,谢佑平教授的研究成果卓著。他对律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意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独立性是律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律师兼具民主性、社会性和商业性;应结合中国的社会类型,推进中国律师制度建设,发挥律师在国家法律秩序的建构中具有协助社会主体正确认识自身的法律权利、依法行使自身法律权利以及自身法律权利遭受侵害时寻求正确的救治途径等功能。

谢佑平教授十分关注司法制度的发展,注重研究司法权运作和司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他对司法机关的程序法解释权率先提出质疑,深入分析司法权的运作规律,创造性认为,我国法律应确立“程序法定原则”,取消司法机关的程序法解释权,进而对整个刑事诉讼法解释体制进行重构。从法治的深刻蕴义出发,他指出:司法机关可以着手进行改革,但是司法改革的路径应当归限在合法性限度内,而不能搞任何突破法律的“制度创新”。我国司法改革迟迟难以取得进展的致命症结——法制的无权威性和非至上性,应立足于制度模式和诉讼精神的多重视角塑造司法的权威形象。

主要学术成果:

著作:

   1、《刑事诉讼模式与精神》,谢佑平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社会秩序与律师职业》,谢佑平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刑事司法程序的一般理论》,谢佑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研究》,谢佑平等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刑事诉讼法原则论》,谢佑平、万毅 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刑事侦查原理论》,谢佑平、万毅 著,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司法公正的建构》,谢佑平等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8、《程序法定原则研究》,谢佑平等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9、《刑事司法权力的配置与运行研究》,谢佑平等著,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刑事救济程序研究》,谢佑平等著,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教材:(主编与参编)

1、《公证与律师制度》,谢佑平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刑事诉讼法学》,谢佑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证据法学》,谢佑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证据法学》,谢佑平主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中

5、《刑事诉讼法学》,陈光中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刑事诉讼法学》,樊崇义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刑事诉讼法学》,卞建林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8、《刑事诉讼法学(上、下)》,徐静村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律师法学》,谭世贵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论文:

1、《世界刑事诉讼发展趋势与中国刑事诉讼的改革》 《中国法学》1996年第5期

2、《论司法公正》          《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

3、《宪政视野下的刑事司法权力分析》  《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4、《差异与成因:古代辩护士与现代律师》 《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2期

5、《法律权威与司法创新》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

6、《冤假错案的防止与程序法的健全》    《法学》2005年第5期

7、《论刑事诉讼中的依靠群众原则》     《法学》2005年第7期

8、《公诉权与法律监督》          《法学》2006年第9期

9、《“混合型”刑事诉讼模式评论》     《法学》1996年第5期

10、《刑事诉讼及时性原则研究》     《法律科学》2003年第2期

11、《辩护制度历史考察》        《法律科学》2001年第5期

12、《检察监督另论》         《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5期

13、《辩诉交易制度的宏观考察》    《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4期

14、《意大利刑事侦查改革的意义与启示》  《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4期

15、《论刑事审前程序的律师辩护》   《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16、《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    《政治与法律》1988年第3期

17、《检察法律监督的法理基础与未来发展》 《法学家》2006年第4期

18、《侦查职能论》           《法学论坛》2003年第2期

19、《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研究》      《法学论坛》2006年第2期

20、《公检法机关关系评论》       《法学论坛》2002年第4期

21、《论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方向》     《当代法学》2005年第4期

22、《提高检察人员素质管见》      《法学季刊》1987年第3期

23、《刑事诉讼中的诉权探讨》      《现代法学》1992年第1期

24、《廉政建设与检察监督》       《现代法学》1993年第6期

25、《背景与机理:律师制度宏观考察》 《现代法学》1995年第6期

26、《理想与现实:评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现代法学》1996年第2期

27、《论律师在法律秩序建构中的作用》 《现代法学》1998年第1期

28、《律师执业与社会条件关系论析》   《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

29、《无罪推定原则评论》        《法学评论》1993年第5期

30、《刑事诉讼程序的法理学分析》    《法学评论》1994年第5期

31、《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法院审判工作》 《法学评论》1996年第6期

32、《刑事审判模式探析》        《政法论坛》1994年第2期

33、《论合作制律师事务所》       《法制建设》1989年第1期

34、《论拒绝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6期

35、《一事不再理原则重述》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3期

36、《秘密侦查解读与诠释》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6期

37、《诉讼文化论》  《诉讼法学新探(陈光中教授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8、《文化语境中的刑事诉讼模式》    《复旦学报》2003年第4期

39、《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0、《关于刑讯逼供的理性思考》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1、《刑事诉讼诉审同一原则探讨》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42、《论人身自由的法律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43、《论取消司法机关的程序法解释权》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4、《侦查中的诚信与欺骗》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5、《刑事侦查关系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46、《预审法官制度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7、《中国封建社会的秘密侦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8、《监听的法学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49、《检察官与法官关系研究》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0、《论我国诉讼法制现代化》     《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1期

51、《司法独立与司法行政化》    《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52、《律师职业性质透视》      《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53、《论强制措施的完善》      《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54、《法外程序:中国司法改革的盲点与误区》 《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

55、《劳动教养性质的法律分析》   《犯罪与劳动改造研究》2003年第2期

56、《论侦查中的监听》         《犯罪研究》2003年第3期

57、《律师职业与法治辨析》      《中国律师》2003年第11期

58、《警.检.法:错位与缺位》     《中国律师》2002年第2期

59、《律师社会角色理论定位与实证分析》   《中国司法》2004年第10期

60、《反酷刑公约的一般原则》      《人民检察》2006年第18期

61、《模式与定位:法院变更罪名探析》 《人民检察》2001年第7期

62、《程序法定:中国刑事司法分析》   《东方法学》2006年创刊号

最后一次更新时间:
10/22/2020 - 11:08
数据条目编辑管理员:
admin

上一条:常怡 下一条:薛刚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