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概况
郭烁

undefined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教育背景:

中国政法大学学士、硕士、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工作经历。


工作经历: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法学编辑, 2008年—2013年;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讲师,2013年—2014年;副教授(破格),2014年—2018年;教授(破格),2018年—2021年9月;博士生导师, 2019年9年—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  诉讼法学研究院 教授 2021年9月—至今;博士生导师,2021年9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2015年9月—2020年7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2016年12月—2017年12月; 美国纽约大学研学,2019年3月—4月。


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监察法学、司法制度


教学成果:作为指导教师率领北京交通大学代表队获得“第十二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同时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


科研项目:

主持2020年度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治研究院“网络法治理论研究”项目:“大数据侦查的程序控制和证据适用问题研究”;

主持2020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侦查视野下的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研究”;

主持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侦查的程序控制与证据适用研究”;

主持2019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国际司法协助与合作中的“长臂管辖”问题研究”;

主持2018年度北京市社会建设决策咨询研究项目“首都社会治理创新与新型社会组织成长状况调研”;(已结)

主持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刑讯人员民事侵权责任问题研究”;

主持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基金委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及规章制定程序规定立法问题研究”; (已结)

主持2016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基于统计分析的死刑证据适用研究”; (已结)

主持2015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二等):“基于统计分析的死刑证据适用研究”; (已结)

主持2014年度国家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基于统计分析的死刑证据适用研究”; (已结)

主持2013年度中国法学会一般课题:“外国人在华犯罪研究”;(已结)

主持2013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与规制”;(已结)

主持2013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研究——侧重网络时代著作权的刑事法规制”;(已结)

主持2013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首都社区治理模式与社区矫正的交互发展研究”;(已结)


另有主持校内项目8项:

主持2020年度研究生教育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法学论文写作与资料检索”(已结)

主持202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大数据侦查的程序控制和证据适用问题研究”

主持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大数据侦查与人权保障研究”;(已结)

主持2014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死刑证据适用研究”;(已结)

主持2016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论作为超羁押手段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已结)

主持2016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参与刑讯人员民事侵权责任问题研究”;(已结)

主持2016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参与刑讯人员民事侵权责任问题研究”(升级项目);(已结)

主持2018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认罪认罚从宽背景下酌定不起诉制度”;(已结)


参与项目若干。


论文/期刊:

文:《在新时代彻底摆脱高羁押率之困境》,载《团结》2021年第3期;

论文:《新技术条件下证券犯罪证明难的若干问题》,载《人民检察》(首都版)2021年第4期;

论文:《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修正案模式检讨》,载《环球法律评论》2021年第1期;CSSCI

论文:在《认罪认罚背景下屈从型自愿的防范——以确立供述失权规则为例》,载《法商研究》2020年第6期;CSSCI

论文:《在自愿与真实之间:美国阿尔弗德答辩的启示》,载《当代法学》2020年第4期;CSSCI

论文:《二审上诉问题重述:以认罪认罚案件为例》,载《中国法学》2020年第3期;CSSCI

论文:《控辩主导下的“一般应当”:量刑建议的效力转型》,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CSSCI

论文:《对抗秘密取证:对质权属性及范围重述》,载《现代法学》2020年第1期;CSSCI

译文:《灾难性的辩诉交易制度》,Stephen J. Schulhofer著,郭烁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9年第6期;被《人大复印资料》2020年第5期转载;CSSCI

论文:《检警关系视野下的不起诉制度》,载《苏州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CSSCI

论文:《最后的持守:律师参与死刑复核再评价》,载《中州学刊》2019年第11期;CSSCI

论文:《法院信息化建设二十二年:实践、问题与展望》,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CSSCI

论文:《酌定不起诉制度的再考查》,载《中国法学》2018年第3期;CSSCI

论文:《捕诉调整:“世易时移”的检察机制再选择》,载《东方法学》2018年第4期;CSSCI

译文:《刑事调解:让被害人可见的工具,刑事司法公正的有机组成》,Vilar著,郭烁译,载《求是学刊》2018年第3期;CSSCI

论文:《层级性:认罪认罚制度的另一个侧面》,载《河南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8年第6期转载;CSSCI

论文: 《取保候审适用的影响性因素实证研究》,载《政法论坛》2017年第5期;CSSCI

论文:《司法过程的信息化应对——互联网时代法院建设的初步研究》,载《暨南学报2017年第10期;CSSCI

论文:《论取保候审“社会危险性”条件的司法认定》,载《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9期;CSSCI

论文:《应“首要威胁”的起点:网络犯罪管辖研究》,载《求是学刊》2017年第5期;CSSCI

论文:《死刑案件证据适用实证研究——以200件故意杀人罪判决为例》,载《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CSSCI

译文:《“认假罪”:那些事实无罪的有罪答辩人》,John Blume等著,郭烁等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7年第5期;被《新华文摘》2018年第1期全文转载;CSSCI

论文:《论作为“超羁押手段”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载《武汉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CSSCI

Article: Reorientation from Legislation to Practice: On the Reform of Residential Surveillance, a System Unique to China, China Legal Science, 2016.02.

论文:《源与流:中国现行强制措施体系的形成与反思》,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2期;CSSCI

论文:《论中国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的理想模式》,载《苏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CSSCI

论文:《新刑诉法背景下的强制措施体系》,载《政法论坛》2014年第3期;CSSCI

论文:《论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律师参与——以新<刑事诉讼法>第240条第1款为中心》,载《法学杂志》2014年第6期;CSSCI

论文:《徘徊中前行:新刑诉法背景下高羁押率分析》,载《法学家》2014年第4期;被《人大复印资料》2014年第11期转载;CSSCI

论文:《大国新问题:在华外国非法移民的司法对策研究》,载《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12期全文转载;CSSCI

独译论文:《反对贫困与不平等》(Combating Poverty and Inequality, 精粹本,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院著),载《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CSSCI

论文:《中国刑事拘传存在的问题及其变革》,载《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4期;被《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11期转载;CSSCI

论文:《冤案之后:已决犯申诉与侵权诉讼》,载《法学》2013年第5期;CSSCI

论文:《从个别到全面:确立与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第3期;CSSCI

论文:《“彭宇案”之四重法律问题再检讨》,载《中州学刊》2013年第5期;CSSCI

论文:《以宪法权利保护的视角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载《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CSSCI

论文:《中国辩护律师权利保障的嬗变及启示》,载《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CSSCI

论文:《改革监视居住:从立法到实践的再定位》,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8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版;CSSCI

论文:《一沙一世界——有关冤案的若干臆想》,载《清华法治论衡》第10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CSSCI


译文:《当代黑手党的转型:全球化背景下的黑手党研究》,凯萨·玛蒂娜著,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2年第3期;

译文:《如何利用正式制度发展社会资本》,大卫·奥布莱恩著,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2年第4期;

译文:《〈太平洋健康研究指导原则〉:一种伦理关系的图谱绘制》,卡洛·米拉-沙夫著,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0年第2期;


评论文章:《金斯伯格的传奇不止于“网红”》,载《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期;

评论文章:《完善不起诉裁量权适用的具体程序》,载《人民检察》2019年第10期;北大核心

评论文章:《长臂管辖的美国叙事:法院的手能伸多长?》,载《凤凰周刊》2019年第3期;

评论文章:《中国国家赔偿标准的法治意义》(中英双语),载《中国法律》2016年第3期;

评论文章:《证人出庭是正当程序的必然体现》,载《中国审判》2018年第11期;


报纸文章:《十年饮冰 难凉热血——读孙长永教授主编<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四十年>有感》,载《法治日报》20215月18“法治文化”版;

报纸文章:《法定程序与证明标准“实质联动”》,载《检察日报》2019年2月18日第3版;

报纸文章:《适应鲜活实践 彰显“捕诉合一”理论价值》,载《检察日报》2018年7月13日第3版;

报纸专栏文章:《且有康大寂寞书 回首绮色已百年》,载《法制日报》2017年2月22日第10版;

报纸专栏文章:《当“后天”降临康奈尔》,载《法制日报》2017年3月23日第10版;

报纸专栏文章:《那些镶嵌着捐赠者名字的椅子和大楼》,载《法制日报》2017年4月12日第10版;

报纸专栏文章:《拜登出席康奈尔毕业典礼时说:只要有梦想 没什么不可以》,载《法制日报》2017年6月7日第10版;

报纸专栏文章:《辛普森案23年》,载《法制日报》2017年7月19日第10版;

报纸专栏文章:《“万仙云集”:康大女校长就职仪式侧记》,载《法制日报》2017年9月13日第10版;“超羁押手段”


专著/译著:

专著:《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研究——以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为重点》,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专著(副主编):《中国刑事司法与人权》,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专著(第一作者):《法律援助的故事》,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专著(主编):《行进中的中国刑事诉讼》,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

教材(副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独译著:《温柔的正义——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奥康纳和金斯伯格如何改变世界》(Sisters In Law,【美】Linda Hirshman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

独译著:《重构社会公民权》(Reframing Social Citizenship,【英】Peter Taylor Gooby著,“风险社会管理经典译丛”之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独译著:《庭审制胜》(Trial Techniques,【美】Thomas A. Mauet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独译著:《慈善的意义与使命》(Understanding Philanthropy: Its Meaning and Mission,【美】Payton, Robert L. & Michael P. Moody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版;

勘校整理陈瑾昆著:《刑事诉讼法通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合著:《刑事诉讼法治化与律师的权利及其保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合译:《知识产权法的实施:国际视角》(Intellectual Property Enforcement: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主编:李轩、Carlos M. Correa),约3万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参著:《中国影响性诉讼——影响中国的十大名案(2007—2009年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参著:《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司法部科研项目“证据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获奖与荣誉:

论文《酌定不起诉制度的再考察》荣获2019年度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获得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度“智瑾奖”优秀青年教师奖

获得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度“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

入选北京交通大学2014-2017年度“青年英才计划”

入选2018年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英才”

译著《温柔的正义》入选《法制日报·法治周末》2018年度法治图书


社会兼职: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 理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法律顾问

北京市朝阳区监察委员会 特约监察员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 常务理事

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专家


联系方式:guoshuobj@126.com





上一条:鲍文强 下一条:陈锦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