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次
2019年3月12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在院会议室举行了2018—2019学年春季学期第一期“双周学习”专题研修会。本次研修会由王万华教授、刘静坤教授主讲,副院长李本森教授主持,我校终身教授、我院名誉院长陈光中先生以及我院院长卞建林教授、顾永忠教授、肖建华教授、谭秋桂教授、高家伟教授、何锋研究馆员、罗海敏副教授、胡思博副教授及部分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修活动。

王万华教授主讲的题目是“‘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视角下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的设想”,她从研究缘起、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内涵解读、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引入《行政复议法》修改的必要性以及以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为目标全面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设想等方面层层递进展开报告。王万华教授提出,行政复议制度需结合当前行政争议类型多样、成因复杂的实际情况,与新《行政诉讼法》之间形成有效制度衔接,架构合理的二元行政救济机制。她结合行政审判实践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理论转型提出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内涵在于法律程序实质终结和查明案件事实基础上实现实质正义。王万华教授从实践中的复议程序空转、契合行政复议是行政争议解决机制这一特性和吸收《行政诉讼法》修法经验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将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引入《行政复议法》修改的必要性,并由此提出了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的六点基本设想。陈光中先生指出,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思路是行政复议制度比较大的变化,行政诉讼制度是通过法院进行判决,具有中立性,应考虑过度强调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的作用会不会有其他方面的副作用,同时应把握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界限。李本森教授认为这一主题从学理和立法上都很有价值,可以针对性地解决行政诉讼中的疑难问题。顾永忠教授提出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是行政行政诉讼法中提出的,真正解决的空间还在行政复议中,论述中应作强调。高家伟教授、肖建华教授也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刘静坤教授以“刑事案卷制度的理性分析与思考”为题从基于案卷构建的案件:刑事程序官方叙事、刑事案卷的构成要素及其程序价值、刑事案卷的潜在风险及其制度防范和刑事案卷蕴含的制度事实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认为,我国有以案卷为定案基础的司法传统,现代程序法治下案卷具有以制作主体为对象的司法责任制、以制作标准为依托规范司法权运行、以案卷信息为载体的档案、政策等制度功能。刘静坤教授提出,案卷分为法律规范和经验事实两类叙事,包括案件证据、法律文书、案情材料和副卷四种构成要素。他认为刑事案卷具有失真、误用和偏见等潜在风险,并就每种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制度防范措施。最后,刘静坤教授提出刑事案卷蕴含的制度事实有刑事程序的制度事实及其案卷表象、案卷和庭审并重的实质化审判模式和改革案卷制度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陈光中先生肯定了刑事案卷制度这一选题的敏锐眼光,从指导思想、问题导向、标准三个方面就更深入的梳理提出了具体意见。李本森教授肯定了对刑事案卷制度进行理论研究的价值,并建议对案卷在诉讼中的属性作出深入的梳理,从而探究案卷制度属性与目的是否相符。顾永忠教授认为报告对刑事案卷制度做了深入的思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应探析案卷的定位这一根本性问题,理清卷宗和诉讼活动、审判活动的关系。王万华教授、高家伟教授和罗海敏副教授从选题意义、研究语境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最后,本次研修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双周研修】陈光中先生主讲“民企发展的刑事司法保障”;胡思博副教授主讲“对行为请求权的强制执行”
下一条:“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暨诉讼法学发展四十年”座谈会成功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