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卢建平:聂案平反中的诸多第一次及其法治意义
【文章来源】人民法院报2016年12月4日第二版     为了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为了彰显对于司法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迟来的正义终究是正义!因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必须有错必纠,有冤必反,并在查究每一起冤假错案的过程中确认致错的原因,确诊制度的任何不足与疏漏,及时推进制度创新。     个案公正的意义固然重要,但由个案带来的制度变革与意义更加
Time:2016-12-10

卞建林、谢澍 刑事诉讼法学:关注前沿问题推动理论创新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7年1月3日第3版       对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而言,2016年是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者持续关注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情况,并且因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的形势发展,关注前沿问题,推动理论创新,促进司法改革,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刑事司法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两项
Time:2017-03-10

陈卫东:“以审判为中心”与审前程序改革
【作者简介】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文章来源】《法学》2016年第12期。 【摘要】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突出庭审实质化目标,必然涉及审前程序的改革与优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前提和基础应当是侦查程序和审查起诉程序。审前程序改革涉及重塑侦、检关系和协调侦、检与审判关系两个维度。在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的基袖上,侦查程序改革突出“由供到证”模式,建立取证指引制度以实现侦查行为规范
Time:2017-12-07

魏晓娜:审判中心视角下的有效辩护问题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期刊名称】《当代法学》【期刊年份】 2017年 【期号】 3   【中文关键词】 审判中心;有效辩护;对质权;调查取证权 【摘要】 以审判为中心的精神内涵在于形成判决基础的信息应当有机会得到反驳性检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必然以有效辩护为最终落脚点。有效辩护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广义上的有效辩护对狭义上的有效辩护具有基础性意义,目前应当
Time:2017-12-07

陈光中:公正与真相:现代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观
中文关键字】刑事诉讼;核心价值观 【全文】       编者按 公正和真相是我国司法特别是刑事司法领域重大的实践问题。第14期“中国法学创新讲坛”以“公正与真相:现代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由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主讲,四川大学教授龙宗智等协同主讲。本期学术沙龙摘发其中发言,以飨读者。         根据哲学上价值的主客观关系的定义,以及司法为民的指导思想,刑事诉讼核心价值大体上是指
Time:2017-12-28

王敏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疑难问题之研究
在此所要讨论的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疑难问题,主要包括: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含义与意义、完善该项制度设置的诸多底线、应当遵循的原则等问题。 一、 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含义与意义 刑事诉讼过程中认罪认罚从宽的诸多内容,现实已经存在。然而,完善这项制度是否仅仅意味着在刑事诉讼法的框架内整合已有的简易程序、速裁程序以及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程序,是个疑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原本
Time:2017-12-28

谢鹏程、彭玉:检察理论:紧贴改革实践 把握时代机遇
2017年,在司法责任制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叠加的新形势下,检察机关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检察理论研究聚焦检察职能新调整、检察工作机制再创新以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检察官法的修改等主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2017年度,检察理论研究呈现出直面检察改革挑战,实践研究加重,制度反思加强的特点,围绕检察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争议全面展开。   检察改革
Time:2018-01-22

卞建林、谢澍:刑事程序法治的理论发展与制度创新
本文原载于《检察日报》2018年1月3日,第3版。   当前正值举国上下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认真回顾过去一年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展望今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既有意义也很必要。   刑事程序法治基础理论研究   刑事程序是评价国家法治程度的标杆之一,通过程序的监督与约束,能有效保障司法的公正和高效,避免法外因素对司法活动的干扰,防止公权力的滥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
Time:2018-01-22

刘静坤:刑事案件法庭调查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设计
【摘要】 法庭调查是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的关键环节。健全完善法庭调查规程,要坚持证据裁判、程序公正、集中审理、诉权保障等基本原则。在现有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庭前会议与庭审的衔接机制,规范开庭讯问、发问程序,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制度,完善物证、书证等证据的举证、质证程序,优化证据认证规则,努力实现司法证明实质化、控辩对抗实质化、依法裁判实质化等改革
Time:2018-04-05

熊秋红: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程序检视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15年第7期 【内容提要】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与人身权和财产权保护密不可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涉案财物处置的规定显得较为分散、笼统和模糊,制度定位存在偏差,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亟待进行系统的考量和完善。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程序正当性问题的检视应当围绕谦抑原则、平衡原则、法定原则、比例原则而展开。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的体系化、规范化
Time:2016-01-11

龙宗智: “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及其限度
    文章来源:《中外法学》2015年第4期 【内容提要】“以审判为中心”要求侦查、起诉活动面向审判、服从审判,同时发挥审判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的决定性作用。此项要求体现司法规律,有利于克服固有弊端,实现司法公正,但其受到三机关配合、制约原则、检察监督制度,以及政治性领导、监督和协调制度约束,从而被形塑为“技术型审判中心论”。可操作的改革包括控诉、审判和诉讼程序“三个面向”,即控方证明责任
Time:2016-01-11

卞建林、谢 澍: “以审判为中心”视野下的诉讼关系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内容提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需要首先厘清诉审、诉侦、诉辩的相互关系。新型诉审关系,应当以控审分离为前提,以不告不理为原则,从而推动庭审实质化;新型诉侦关系,应当将侦查阶段视为公诉职能延伸与拓展的主要方向,探索检察介入侦查、公诉指导侦查制度,明确检察机关在审前程序中的主导地位,强化侦查监督与动态制约机制;新型诉辩关系,应当在
Time:2016-02-27

陈卫东: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推进刑案庭审实质化
文章来源:《人民司法》2016年第5期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其重点应当放在如何实现审理的实质化,即整个刑事诉讼活动都应当围绕着庭审,包括事实的查明、证据的判断和法律的适用都应当围绕着庭审活动展开。在庭审中,审判人员认为可能存在非法取证或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且提供了相关线索或材料的,法院应当予以查明并作出决定。一般而言,法庭在对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审查后
Time:2016-04-27

龙宗智:由理念更新到制度转型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6年6月16日 对于陈光中先生论述的“现代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话题,我有以下感受: 第一,将真相与公正并列,作为刑事诉讼的核心观念和价值予以强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理由源于:其一,追寻和发现真相,是刑事诉讼的重点和难点。刑事诉讼既要打击犯罪,也要保障人权,其目的是实现司法公正。而达到司法公正的基础和前提,是发现事实真相。但何谓真相,却可能有不同解读
Time:2016-06-27

孙谦、卞建林、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典翻译:放眼世界、走向大国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6年6月20日 编者按 此文系作者为即将出版的《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法》撰写的序言,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自清末沈家本引法修律以降,百余年间,前贤先辈仆继不绝,为推动中华刑事诉讼法治的进步、使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比肩世界前沿,不辞译事劳苦,笔耕不辍,玉石相攻,完成了一大批极具文献价值与学术含量的国外法典与经典译著,对中国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
Time:2016-06-27

共有 5,194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6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