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Trial Technique and Evidence, Second Edition 2002 |
AUTHOR:Michael R. Fontham, Professor of Law, Tulane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Price: $54.00 Publisher: Matthew Bender Description This book fills a gap in the literature for training lawyers |
Time:2007-08-03 |
|
Criminal Evidentiary Foundations |
AUTHOR:Edward J. Imwinkelried, Daniel D. Blinka Price: $100.00 Publisher: Michie Format: 562 pages, hardbound, with current supplement Description Criminal Evidentiary Foundations describes in detail |
Time:2007-08-03 |
|
王静:房屋拆迁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
作者:王静(国家行政学院)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摘要】本文对我国房屋拆迁的情况以及房屋纠纷的特点进行概括,并从立法和实践全面分析了房屋拆迁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房屋拆迁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包括明确区分公益拆迁和非公益拆迁,严格拆迁程序,完善听证制度,保障被拆迁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拆迁补偿制度、强制拆迁制度和被拆迁人权利救济制度予以完善等。 【关键词】房屋拆迁 |
Time:2010-06-26 |
|
吴丹红:证据法学的启蒙——吉尔伯特的证据法思想 |
作者:吴丹红 当证据法学在我国学界逐渐从边缘化走向舞台中央,聚光灯下,露出我们年轻而不自信的脸。昨天还如浮萍一样飘荡的我们,居然要承担起证据立法的重担。证据法学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处?或许,这是每一个有志于证据法学研究的学者心底的疑问。传统是不能割断的,证据法学也一样。这个传统是什么?当然是博大精深的英美证据法。透过纷繁的足迹,我们能找到来时的路吗?恍恍忽忽,梦回英伦,第一个遇到的,便是吉尔伯特 |
Time:2008-07-07 |
|
陈瑞华:证据法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上) |
作者: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来源:《证据科学》2007年Z1 内容提要:在中国目前的法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完全形成了“此案”与“彼岸”的两个世界。我们的学术研究不存在缺乏资料的问题,而缺少的是一种科学的研究证据法学问题的方法。对于证据立法运动、法律移植运动和思辨法学,我们要反思和辨证看待。证据法学的发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关注中国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二是 |
Time:2008-10-15 |
|
何家弘: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论纲 |
作者:何家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几乎在每一起刑事错案的成因中都存在着证据的作用,尽管有时这作用只具有表面或次要的属性。在错案的问题上,人们不能去责怪证据,因为证据并不能自己去实现证明案件事实或争议事实的功能。其实,证据的错误都是人类的错误———主要是司法人员通过证据去认识案件事实或争议事实时发生的错误。因此,为了防止错误,司法人员在运用证据的时候必须首先 |
Time:2008-11-15 |
|
王铁玲、陆而启:证据能力:民事证据规则建构的理论支点 |
作者:王铁玲、陆而启 文章来源:中国民商法律网 关键词:证据规则/证据能力/法定证明/自由证明 内容提要:从历史演进和现实架构的角度来看,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诉讼模式的差异与融通决定了其证据规则在内容和设置动因上的差别和趋同。为了保障审判的公正和效率,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化的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继续进行和深入发展,决定了我国民事证据规则的现代化取向。从世界性视野来看,建构我国 |
Time:2008-12-04 |
|
易顶强、周园:《“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行政问责制度构建》 |
作者:易顶强、周园(长沙理工大学)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摘要】自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后,包括海南、重庆、湖南等在内的许多省、直辖市都加大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力度。扩权、放权后为了对县级政府的权力行使加以严格监督,很对地方都出台了地方性的行政问责制度。当前中央也出台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这些行政问责制度无疑对规范和监督县级政府的行政行为发挥 |
Time:2010-07-08 |
|
涂四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价值缺陷 |
作者:涂四溢(湘潭大学法学院)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摘要】政府信息公开的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是强化民主政治,保证民众获得政府信息、防止行政腐败和实现信息对于实际生活的效用只能归之于政府信息公开的附属价值。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回避了对这一核心价值的规定,这种回避不但体现在条例对价值目标的明文规定上,也体现在整个条例的实质性规定中。由于条例对于应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和有权 |
Time:2010-07-08 |
|
应松年:在纪念《行政诉讼法》颁布2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作者:应松年(中国政法大学)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 再过两天,就是《行政诉讼法》诞生20周年。按古人说法,20岁就是弱冠之年,是成年的标志;对一部法律来说,20年是一段不短不长、让人充满回想和期望的日子。 说起1989年颁布《行政诉讼法》,就不能不回想起行政立法研究组,回想起法学界前辈陶希晋同志。1986年,在陶老的倡议和组织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 |
Time:2009-11-27 |
|
方世荣:论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之“法”的标准——关于完善《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的一种思考 |
作者:方世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制定的《行政诉讼法》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它对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推进我国法治建设进程起了极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部法律在实践中所反映的问题也一一显现,修改《行政诉讼法》已成为热门话题。本文试就确立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之“法”的标准问题 |
Time:2009-12-02 |
|
姜明安:中国行政诉讼的平衡原则 |
作者:姜明安(北京大学法学院)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 《行政诉讼法》第1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本条既是《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同时也是该法所确立的中国行政诉讼的一条基本原则—平衡原则。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针对行政审判因各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各种措施而引发 |
Time:2009-12-02 |
|
龙宗智:中国作证制度之三大怪现状评析 |
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基本措置。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的证人不出庭成为常例,并由此形成中国作证制度的三大怪现状: 其一,证人向警察和检察官作证,却不向法庭作证 在目前的刑事审判中,证人出庭率很低。虽然缺乏全国性的统计资料,但据一些局部性资料判断,证人到庭率不超过5%。也就是说,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证人可以不到法庭作证,即使法院发出出庭通知也可以弃之不顾 |
Time:2008-12-10 |
|
叶自强:举证责任的确定性 |
举证责任的确定性叶自强 一、引言 在我国举证责任理论体系中,“举证责任转换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广泛存在的客观现实。一部当今权威的教科书这样写道: “在民事诉讼程序进行中,举证责任并非自始至终地由一方当事人来承担。相反,举证责任是可以转换的。举证责任既可能从原告方转移到被告方,也可能从被告方转移到原告方。在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如果已对自己主张的事实提出证据加以证明,就可以不再举证 |
Time:2008-12-10 |
|
左卫民:从合法到非法:刑讯逼供的语境分析 |
【摘要】 刑讯逼供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由合法变为非法,一般认为是“人道”、“理性”的结果。作者认为,尽管“启蒙”话语的言说有积极意义,但是它还不是使刑讯逼供发生命运转化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力求从广阔的社会背景来追究促使刑讯逼供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发生命运变化的原因和动力机制,进而探寻我国在刑事司法中遏制刑讯逼供的可能性。文章指出:主要由于科技水平差异造成的社会客观条件不同,致使传统国家是一种 |
Time:2008-12-15 |
|
共有 5,194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5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