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张建伟:辩诉交易的历史溯源及现实分析 |
摘 要:普通法的刑事司法经历了司法不鼓励自白、辩诉交易在实践中广泛开展并最终获得合法性地位的历史过程。当事人主义模糊了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界限,辩诉交易的盛行与对抗制诉讼的低效率、不可预测性等因素密切相关。美国的辩诉交易因其导致司法腐败而备受争议。在我国,由于并不存在实行这一制度的内在机制和压力,辩诉交易应当缓行。 关键词:辩诉交易 实质真实 诉讼经济 “辩诉交易”(plea |
Time:2010-01-18 |
|
孙长永:认罪案件办理的四个机制 |
认罪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权利,是他们对所指控之罪的承认,认罪可发生在刑事诉讼的任何阶段,从程序法意义上看,认罪是一种法律行为,可引起某种特定刑事诉讼程序的发生、改变或终结;从实体法意义上看,认罪可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罚的减轻或免除。认罪案件的成立,应当具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和事实基础两个条件。一般来说,认罪案件具有犯罪容易被证明的属性。 认罪案件办理机制,是指基于认罪案件容易 |
Time:2010-01-23 |
|
吕国石:审查逮捕阶段实行刑事和解制度刍议 |
摘 要:在审查逮捕阶段实行刑事和解十分必要。但在审查逮捕阶段实行刑事和解必须严格限定案件范围。目前的刑事和解缺乏法律的规定,矛盾较为突出,且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应修改刑事立法,加快刑事和解的立法进程,引入人民调解委员作为调停人参与刑事和解案件,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检察权的滥用。 关键词:审查逮捕刑事和解权利保护 一、审查逮捕阶段实行刑事和解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减少 |
Time:2010-01-28 |
|
蔚 竞:刑事证人义务与例外的价值权衡 |
内容提要:证人义务的例外是指对知晓案件有关情况的近亲属①予以一定作证义务的免除而享有的容隐权利。在现代容隐权的发展中至少涉及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两大法律部门,本文试图从证人义务与例外的价值比较中,探讨确立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容隐权制度和原则。 关键词:刑事证人 义务 例外 价值 一、证人证言证明力的相对弱化,为现代容隐权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提供了一种可能 证据的证明力,亦称证据价值,它是指证据对于 |
Time:2010-02-03 |
|
种松志:检察文化的核心:忠诚、公正、清廉、文明 |
作者:种松志(洛阳市检察院检察长)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0年1月29日 当前,全国各级检察机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开展检察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检察文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检察文化建设出现了大发展、大进步、大繁荣的局面。下面,我从阐释检察文化和检察职业道德的内涵入手,通过探究其相互关系,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检察官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一 |
Time:2010-02-09 |
|
吴高庆:“单方退出”有利于防止司法审判中的利益冲突 |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0年1月19日 记者:孙艳敏 “单方退出”机制能否确保司法公正? 浙江工商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吴高庆教授认为此举有利于防止司法审判中的利益冲突 新闻背景 据1月13日《重庆晚报》报道,从今年起,重庆市法院系统将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单方退出”机制:配偶或子女有当律师的,将不能在法院当院长、副院长等职务;已经担任领导职务的,或配偶、子女不再从事律师工作,或本人辞职 |
Time:2010-02-09 |
|
许金洋:试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益的保护 |
摘 要:我们在为被告人地位提高而高兴的同时,也应该关心被害人的利益。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存在着被害人再次被害的可能,其原因是:国家机关不能完全保护被害人利益;被害人除了在某些情况下能获得一点物质补偿外,其精神上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在实际的刑罚权实行过程中,被害人可能再次“被害”。我国法律应该更加注重保护被害人利益,在全社会形成保护被害人的氛围。 关键词:刑事诉讼;被害人权益;刑法问题 刑事诉讼 |
Time:2010-02-11 |
|
张兆松:附条件逮捕制度批判 |
所谓附条件逮捕是指检察机关办理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时,对严重刑事犯罪嫌疑人,认为证明其犯罪的事实证据尚未达到批准逮捕的一般标准,但确实具备补充、完善证据的条件和可能,侦查机关已有侦查计划与方案的,检察机关可予以作出逮捕决定,同时要求侦查机关进一步提供补充证据材料的一种措施。 2005年5月,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侦查监督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认为,对逮捕的“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一 |
Time:2009-11-23 |
|
袁文雄 黄友根:析刑事案件普通程序简化审 |
摘 要:对被告人认罪的普通程序的案件适用简化审,对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简化审理启动难、审理华而不实及效率不明显等问题,需要加以逐步完善。 关键词: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简化审理;程序的提起;审理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庭审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自2001 年6 月,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与有关部门配合,进一步扩大刑事简易程序 |
Time:2009-11-29 |
|
冀祥德:附定罪条件逮捕制度论——兼评《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第4条 |
【摘要】附条件逮捕一经问世,即引起一片质疑。在以该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为中心的争论中,法律界与法学界人士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附条件逮捕的实质是附定罪条件逮捕,应当被定位于审查逮捕案件分流机制下的一项制度;它不是孤立的制度安排,而是系统的制度构建;不是简单的逮捕条件的降低,而是法定逮捕标准的分层次适用;不仅具有控制犯罪的价值,同时还有人权保障的目的;不仅是检察机关进行的一项工作探索,而且是中国司法制度 |
Time:2009-12-03 |
|
孙长永:检察机关批捕权问题管见 |
关键词:国际公约 刑事司法准则 法理分析 历史背景 批捕程序内容提要:检察机关行使批捕权的合理性有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意见,该争论反映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立场截然对立。检察系统研究人员认为“我国检察机关行使批捕权符合国际公约的规定”的观点,是对国际公约的曲解。另外,我国曾经仿效的俄罗斯已经对批捕权作出了重大改革。从法理上指出检察机关批捕权存在的缺陷,并不意味着在立法上立即取消检察机关的这一权力。可以 |
Time:2009-12-08 |
|
王敏远:中国刑事羁押的司法控制 |
刑事羁押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所采取的强制措施,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根据法定的实体条件和程序要求,由负责刑事侦查的机关采取的暂时剥夺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一种手段。我国的刑事羁押包括刑事拘留和逮捕这两种措施,是刑事诉讼中的五种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的手段。由于刑事羁押所具有的剥夺人身自由之严厉性,因此,其不得滥用问题备受强调人权保护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及联合国人权事务 |
Time:2009-12-13 |
|
余茂玉:死刑案件证明标准体系研究 |
关键词:死刑案件 证明标准内容提要:近年来,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关注的“核心”,而证明标准问题是证据制度中的核心问题,由于死刑案件(本文所提“死刑”非特别注明,指死刑立即执行)的证明标准问题涉及适用死刑与否的问题,因此,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就成了“核”中之“核”。笔者认为:死刑案件的定罪、量刑应适用统一的证明标准,而且是最高的证明标准。 近年来,死刑复核程序 |
Time:2009-12-18 |
|
程雷:遏制刑讯逼供与秘密侦查合法化之博弈 |
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进程日益前行的当下,关于遏制刑讯逼供与增设秘密侦查手段的两种观点似乎已经成为了法律界与法学界的共识,共识的基本思路是遏制刑讯逼供是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 但鉴于我国侦查水平的限制,应当同时赋予侦查机关秘密侦查权以缓解前者对警察犯罪控制能力的削弱,换句话说,秘密侦查在这里被看作是遏制刑讯的疏通管道。笔者认为,这一论断值得认真推敲与周密论证。 刑讯逼供从最为直观的角度来看,是一种 |
Time:2009-12-24 |
|
陈光中等:关于批准和实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建议 |
关于批准和实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建议* 《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任择议定书被国际社会誉为“国际人权宪章”。我国于1998年10月5日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国际人权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文件,因此,《公约》在我国的批准和实施问题,势必会引起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中国 |
Time:2009-12-28 |
|
共有 5,187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6 页 当前第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