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陈卫东:论新《刑事诉讼法》中的判决前财产没收程序 |
| 文章来源:《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内容提要】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在特别程序一章增设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但该程序在修改过程中和新法颁布后都引起了一些质疑,其中最大的疑问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经人民法院审判,其财产即被没收是否有违《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
| Time:2012-08-30 |
| |
| 周长军:现行犯案件的初查措施:反思性研究——以新《刑事诉讼法》第117条对传唤、拘传的修改... |
| 文章来源:《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内容提要】适应公安机关办理现行犯案件的现实需要,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117条增设了对现行犯的口头传唤措施,但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立法的科学性不足,当下实践中,现行犯案件中初查措施的适用乱象纷呈。现行犯案件初查中强制措施的适用既具有现实必要性,也具有理论正当性。应当将现行犯的立案程序独立设置,同时修改拘留制度,以明确被口头传唤或者无证拘留 |
| Time:2012-08-30 |
| |
| 陈瑞华:论证人证言规则 |
|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内容提要】两个证据规定的颁布,使得一系列旨在规范证人证言审查判断活动的证据规则得到确立。而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刑诉法修正案,又对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确立了程序保障规则。由此,对证言笔录证据能力的限制、对非法证言的排除规则、对证人出庭作证的明确要求,以及对证言印证规则的接受,构成了中国证人证言规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证人证言规则 |
| Time:2012-09-14 |
| |
| 龙宗智:理性对待法律修改 慎重使用新增权力——检察机关如何应对刑诉法修改的思考 |
|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摘要】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全面增强了检察功能。这对检察机关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此,检察机关应当坚持“两个并重”,重视客观义务;尊重律师权利,维护控辩平等;坚持取供、取证的文明规范;慎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和技术侦查手段;有效贯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注意逮捕必要性的标准把握及批捕程序改革;贯彻直接言词原则,保证最低限 |
| Time:2012-09-14 |
| |
| 顾永忠: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
| 文章来源:《法学家》2012年第3期 摘 要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完善刑事辩护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一些困扰刑事辩护的突出问题基本获得解决。值此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一方面为立法上取得进步而欣慰;另一方面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完善后刑事辩护制度的切实贯彻实施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刑事辩护 律师权利 历经十届、十一届两届全国人大纳入立法规划,近十年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工作终于落下 |
| Time:2012-10-19 |
| |
| 万 毅:刑诉法修改对检察制度若干理念的重塑 |
|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2年10月22日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检察权方面的调整尤其引人注目。立法的修正、制度的变革,给检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正确理解和解读修改后刑诉法背景下检察机关在角色、职能方面的消长、变化,并因应这种变革在司法实务中做好有针对性的调整、部署,是当前检察工作的重点所在。 一、从“监督官”走向“保民官”:“人权保障”条款入法与检察官角色转型 本次刑诉法 |
| Time:2012-10-25 |
| |
| 汪建成:论强制医疗程序的立法构建和司法完善 |
| 文章来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5期 【内容提要】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专门增设了强制医疗程序,对其适用范围、决定主体、启动程序、审理程序、救济程序、解除和制约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规定。但是,仍有一些法律规定不甚明确的问题,这些问题有赖于通过制定有关的司法解释予以解决,以利于强制医疗程序的正确实施。 【关键词】强制医疗立法构建司法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新通过 |
| Time:2012-10-25 |
| |
| 熊秋红:刑事辩护的规范体系及其运行环境 |
| 文章来源:《政法论坛》2012年第5期 关键词:刑事辩护/规范体系/运行环境 内容提要: 2012年刑诉法修改在刑事辩护制度上取得显著进步。通过分析宪法、刑事诉讼法、律师法中刑事辩护规范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对刑诉法中的刑事辩护规范进行类型化研究,可以看到我国刑事辩护的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宪法、刑诉法、律师法中的刑事辩护规范在总体上相互呼应,彼此促进,但其中也有不协调、不一致之处 |
| Time:2012-12-13 |
| |
| 邓思清:如何树立正确的非法证据排除观念 |
|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2年4月2日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有正确的行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司法人员缺乏正确的证据观念,导致一些冤错案的发生,如佘祥林案、杜培武案、赵作海案等。虽然两高三部在2010年6月出台了两个“证据规定”,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因司法人员特别是侦查人员、检察人员的观念没有及时改变,往往以规则效力低,缺乏排除程序,不具有可操作性为由,不愿意排除 |
| Time:2012-04-06 |
| |
| 汪建成:论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的建立和完善 |
| 文章来源:《法学家》2012年第1期 【摘要】《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专门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确立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和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这些规定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但仍有值得进一步研讨和改进之处。笔者主张适度放宽附条件不起诉的可能刑罚条件,用前科消灭制度取代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同时规定讯问和审判未成年人时的律师在场权。 【关键词】附 |
| Time:2012-05-03 |
| |
| 樊崇义、戴 莹:电子证据及其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 |
|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2年5月18日 学界对于电子证据的讨论由来已久,但是随着2012年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正式将“电子数据”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电子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取得了合法地位。由此,应当以立法为基础对电子证据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其在诉讼中如何运用,有必要深入探讨。 新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2款规定,证据包括“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所谓“电子数据”即电子形式的数据信息,所强调的是记录数据 |
| Time:2012-05-31 |
| |
| 林劲松:论被害人的确认 |
| 文章来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1期 【内容提要】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确认标志着实体被害人向程序被害人的转化。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虽是法定的当事人之一,但却并不享有起诉权。这就导致了实务中被害人身份确认的困难和混乱,并导致被害人诉讼地位的证人化。构建专门的被害人确认程序,才能从立法和形式层面给予被害人与其他当事人同等的程序保护,确保被害人诉讼权利的落实,并促进被害人 |
| Time:2012-05-31 |
| |
| 胡云腾: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鲜明特色 |
|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2012年6月27日 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设立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有6个条文专门加以规定(第50条、54条、55条、56条、57条、58条),还有一些条文规定与排除非法证据联系密切。非法证据排除的制度设计全面吸纳了司法实践的成功经验,充分反映了社会各界的期待关切,反复考量了当前办案的实际水平。这一制度的设立,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是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改革 |
| Time:2012-07-10 |
| |
| 陈学权: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的测谎权 |
| 文章来源:《证据科学》2012年第2期 【内容提要】山木集团前总裁宋山木强奸案向我们提出了被追诉人有无权利要求测谎的问题。只要在刑事诉讼中允许使用测谎技术,无论是允许其作为证据使用还是仅仅将其作为审查判断证据的手段,被追诉人单方面向法院申请测谎,实质上均是一种试图向法院澄清事实真相的诉讼证明行为。被追诉人的测谎权是一种相对权.而非绝对权。鉴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测谎只能作为审查 |
| Time:2012-07-10 |
| |
| 谢佑平、陈莹莹:《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进步与展望 |
| 文章来源:《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摘要】《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司法理念为指导,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了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以及审判程序等,强化了对公民人权的保护,是刑事诉讼立法的里程碑。同时,尚未获得立法确认的无罪推定、司法审查等原则,公设辩护人、被害人国家补偿以及三审终审制等制度,将是未来修订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 |
| Time:2012-07-10 |
| |
|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14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