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戴玉忠:《刑事诉讼法》中鉴定制度修改完善若干问题研究 |
| 文章来源:《中国司法鉴定》2011年第3期 【内容提要】《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问题,已成为刑诉法修改的热议之点。刑诉法修改中涉及司法鉴定的主要问题,有鉴定模式的选择、鉴定制度在刑诉法中的科学定位、鉴定人的法律地位与法律责任、“鉴定结论”的修改、精神病鉴定等等。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司法鉴定/修改/完善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曾先后列入第十届 |
| Time:2011-11-30 |
| |
| 陈瑞华: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据规则 |
| 文章来源:《法学家》2011年第3期 【内容提要】在程序性裁判领域,法院所要面对的不是检察机关的指控是否成立的问题,而是控辩双方所发生的程序性争议如何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司法裁判活动中,被告人一般不会面临受到无根据和不公正定罪的危险,无罪推定原则失去了发挥作用的空间,司法证明活动也无需遵循严格证明的准则。目前,我国法律已经在非法证据排除领域初步确立了程序性裁判机制。与此相对应,法律 |
| Time:2011-11-30 |
| |
| 陈瑞华:论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中国量刑程序的理论解读 |
| 文章来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2期 2010年10月1日,由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签发的《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为《量刑程序意见》)正式在全国开始试行。同日,由最高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量刑指导意见》)也开始在全国法院试行。这两份具有司法解释效力的法律文件的发布和试行,标志着酝酿有年的“量刑制度改革 |
| Time:2011-12-05 |
| |
| 樊崇义: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新发展——纪念《法学》复刊30周年·名家论坛(二) |
| 文章来源:《法学》2011年第7期 2008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这是一份我国于2004年第一轮司法改革基础上的第二轮司法改革的决定,它是推进我国司法民主进程的行动纲领。关于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改革问题,该文件明确指出,完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明确证据审查和采信规则以及不同诉讼程序的证明标准等;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明确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证明 |
| Time:2011-12-05 |
| |
| 【法制日报】专家学者建议进一步完善死刑案件裁判机制,修改判决规则夯实死刑第一审 |
| □关注刑诉法修改 来源:《法制日报》2011年11月29日 法制网记者 张媛 “刑事诉讼是一个纵向的发展过程。就像盖大楼,如果地基没有夯实,盖到最后,可能会陷入‘盖又盖不了,推倒太可惜’的困境。”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开头,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宏耀向《法制日报》记者表达了他的观点。在他看来,第一审判决可谓是整个死刑案件向纵深发展的地基。只有夯实了第一审判决,死刑复核程序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为了 |
| Time:2011-12-15 |
| |
| 【法制日报】专家学者建议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增设“死刑案件诉讼程序”专章,聚集死刑条款强化... |
| 来源:《法制日报》2011年11月25日 法制网记者 张媛 一份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关于在刑诉法修正案草案中增设“死刑案件诉讼程序”专章的建议,于不久前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 提起这份建议的形成,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宏耀想说的话很多:“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死刑案件也是最容易引发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刑事案件类型。在我国当前‘保留死刑、慎用死刑’的刑事政策下,如何保证死刑适用的公平性、公正性是一个 |
| Time:2011-12-15 |
| |
| 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在中国确立问题研究 |
|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the exclusionary rule)通常指执法人员及其授权的人员通过非法方法所收集的证据不得在刑事审判中采纳。[1]这个规则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后来逐渐为其他国家和联合国公约所采纳。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国际机构规定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范围和条件不一致,各国对这个规则的表述也可能不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在逐渐深入。立法、司法部门及理论界一致认为非法 |
| Time:2010-09-26 |
| |
| 陈卫东:论隔离式量刑程序改革——基于芜湖模式的分析 |
| 【摘要】量刑程序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和隔离式的量刑程序两种方案。在解决不认罪案件量刑程序问题上,隔离式量刑程序更加合理,也符合法律的规定。隔离式量刑程序适用于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在对被告人有罪与否的决定先作出后再启动,由控辩双方分别提出量刑证据并发表意见,最后进行量刑问题的总结陈词。在量刑程序改革中,其他应当解决的问题还包括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建立以及量刑程序 |
| Time:2010-09-26 |
| |
| 汪建成:中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实证调研报告 |
| 引论 (一)调研背景 刑事司法鉴定是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几年来一些轰动全国的冤假错案相继出现,仔细分析案情后不难发现,司法鉴定是导致这些冤案、错案频繁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利益的多元化使矛盾和纠纷大量增加,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导致司法实践中高科技和各种专门性问题大量出现,诉讼中需要鉴定的事项越来越多。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 |
| Time:2010-10-30 |
| |
| 张泽涛:刑事案件分案审理程序研究 |
| 来源:《中国法学》2010年第5期 【摘要】为了防止不当的合并审理所可能造成的侵犯被告人辩护权现象,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合并与分案审理都作了严密周详的规定。《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基本上没有任何规范合并与分案审理的条款,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不当合并审理既严重侵犯了被告人的辩护权,又会滋生以下弊端:庭审流于形式、剥夺了共同被告人的取保候审权,导致了超期羁押、被告人减刑和假释权无法得到保障、影响 |
| Time:2011-01-07 |
| |
| 龙宗智:两岸检察的同与不同 |
| 作者:龙宗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0年12月9日 “大陆检察在司法改革以强化监督为重点的情况下,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一定要注意,权力与责任相一致,检察官发挥监督职能时必须履行客观公正的义务。” 万毅新著《台湾检察制度初探》出版,望我写篇序。初阅书稿,感到其介绍既全面又有重点,可读性强。尤其是对近年来的制度发展与其间争议,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与分析,颇有学术价值 |
| Time:2011-03-02 |
| |
| 左卫民:刑事诉讼制度变迁的实践阐释 |
| 文章来源:《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摘要】当下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来自于多种主体的实践参与,更源于这些主体复合、交叉的作用与共同推进。这表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与变革方式都与此前有很大不同。此格局的形成有着自身内在的深层逻辑。未来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变迁,应在克服多种主体实践活动本身缺陷的基础上,延展成功的实践活动,发展出新的技术与方式,走出一条中国式 |
| Time:2011-07-25 |
| |
| 陈瑞华:刑诉法修正案之隐忧 |
|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2011年9月1日 为了避免普通公民被随意监听、私人财产被任意没收、无辜者“被精神病”,立法者应该为相关人设置必要的权利保障和救济程序。 刑诉法时隔十五年大修,从目前公布的草案来看,亮点不少,比如媒体聚焦的近亲属可以拒绝出庭作证、任何人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都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以往没有的制度,它们中有的回归人伦,有的是朝更有 |
| Time:2011-09-17 |
| |
| 顾永忠:对《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十个建议 |
| 来源:新京报2011年9月17日 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经长期准备,于2011年8月形成《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交第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会后草案公布于众,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重视民意的精神。本报约请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导,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秘书长顾永忠教授,对《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出10条建议 |
| Time:2011-09-17 |
| |
| 中国政法大学:关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若干意见 |
| (本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于8月30日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这种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的做法既是我国立法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 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主要集中在刑事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特别程序等七个方面。其中,该 |
| Time:2011-10-02 |
| |
| 共有 5,1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7 页 当前第 13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