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万毅:论“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的解释与适用——《刑事诉讼法》解释的策略与技术 |
文章来源:《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内容提要】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但是,关于该条款究竟是否赋予了被追诉人沉默权,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由此导致“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运作前景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其立法效果有待观察。在司法实务中正确适用“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关键是坚持运用正确的法律解释方法 |
Time:2012-08-30 |
|
万 毅:独立没收程序的证据法难题及其破解 |
文章来源:《法学》2012年第4期 【内容提要】《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增设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简称“独立没收程序”。然而,关于独立没收程序的相关证据制度,如证明标准、证明对象以及证明责任等重要内容,立法上或付诸阙如或模糊不明,这就导致用意良好的程序设计可能因为忽略了证据制度的技术支持而陷入某种实践困境。从证据法理上讲,独立没收程序本身是一种 |
Time:2012-08-30 |
|
向泽选:新刑诉法的实施与职务犯罪侦查 |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内容提要】新刑诉法对相关强制措施适用条件的改变,证据种类的丰富,证明标准的修改,技术侦查的确立,以及犯罪嫌疑人辩护性措施的加强,既赋予了侦破职务犯罪的有利条件,又使职务犯罪侦查面临严峻挑战。要使职务犯罪侦查适应新刑诉法的要求,就必须进一步转变侦查观念,提高侦查素能,强化实践探索,逐步构建职务犯罪侦查新模式及其所需要的操作规程 |
Time:2012-09-14 |
|
陈卫东、杜 磊:刑事特别程序下的检察机关及其应对 |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摘要】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的刑事特别程序。检察机关作为刑事特别程序的重要参与者,其权力与职责均面临重大调整。面对由此所形成的挑战与机遇,检察机关应作好角色定位,探索合适的方法,积极有效地予以应对。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修改;刑事特别程序;起诉裁量权;量刑建议权;检察权 刑事特别程序,是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 |
Time:2012-09-14 |
|
卞建林、李 晶: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摘要】作为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规定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强化的过程。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围绕“强化法律监督、实现公平正义”这一基本宗旨,扩展了诉讼监督的范围,增添了诉讼监督的内容;丰富了诉讼监督的手段,明确了诉讼监督的效力;强化了诉讼监督的责任,健全了诉讼监督的程序。当然,检察机关 |
Time:2012-09-14 |
|
陈国庆:辩护制度的改革及其对检察机关的积极意义 |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内容提要】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对辩护制度予以了重大改革与完善,内容涉及辩护人的责任、权利、义务等辩护制度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是完善、调整和增加了辩护律师的权利。辩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对检察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检察工作的改进。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修改辩护制度检察机关保障人权举证责任 松尾浩也曾说:刑事诉讼之历史,正是辩护权扩大之历史。自20世纪 |
Time:2012-10-25 |
|
张建伟:观察与评价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几个角度 |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12年第3期 一部法律从草案形成到立法通过、公布实施,很难避免受到法律界乃至全社会评头论足。当今世界,早已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任何一个国家和或者社会的法律封闭式地自给自足发展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可能存在,该国或者社会的法律不但要受到本国的评价和议论,有的法律还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自1996年修改至今已经16年,再予修改的呼声一直存在 |
Time:2012-10-25 |
|
张建伟:论公诉之撤回及其效力 |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摘要】撤回起诉以处分原则及其引申出的变更原则为基础。撤回起诉具有终结诉讼进程的效力,不等于退回到审查起诉阶段,不能再做不起诉决定,并且在不符合特定条件时不得再行起诉。审判阶段补充侦查只能以撤回起诉终结诉讼,而不能再做不起诉决定。撤回起诉应当具有自己独立的救济制度。 【关键词】撤回起诉;诉讼系属;处分原则;不起诉;补充侦查 国家公权力就刑事案件向 |
Time:2012-11-16 |
|
张建伟:“质证”的误解误用及其本义 |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2年11月1日 如今,法学文章和司法实践中习见习闻的“质证”被误解和误用得有些面目模糊了,有必要仔细审视这一词语,了解其构成和确切含义,使汉语的使用体现相应的科学精神,对于法律术语的使用来说,更应当讲求严谨,不能不求甚解,随意解释和胡乱使用。 对“质证”一词误解误用的两个表现 “质证”一词,在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中应用较多,仔细推敲,这却是一个被广泛误解 |
Time:2012-12-13 |
|
陈卫东、高通:从六个方面重塑监视居住制度 |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2年4月4日 监视居住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较早确立的一项制度。早在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草案(初稿)》中即已规定了监视居住,1979年刑事诉讼法继承了之前几稿中关于监视居住的规定,但其中关于监视居住的规定过于笼统,而且将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作同质化适用。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增加了被监视居住人的义务及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监视居住期限以及变更等内容 |
Time:2012-04-06 |
|
叶青:从质效、机制角度加强刑事审判监督 |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2年4月4日 对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重要职责,针对当前刑事审判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刑事审判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切实提高刑事审判监督工作质量。 (一)突出抗诉重点。加强对刑事判决混淆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等罪名认定错误的监督;对刑事判决定案采信证据不当,以致事实认定错误的监督;对自首、立功、主从 |
Time:2012-04-06 |
|
陈卫东、柴煜峰:附带民事诉讼:强化被害人权益保障是要点 |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2年4月6日 一、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立法背景 在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与辩护、证据和强制措施等部分相比,新闻媒体对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报道着墨不多。但就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和辩护律师等业内人士而言,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从两条扩展为四条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却不容小觑,新增加的条文内容不仅充分保障了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有效回应了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现有 |
Time:2012-04-06 |
|
陈卫东、程 雷:司法精神病鉴定基本问题研究 |
文章来源:《法学研究》2012年第1期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曝光的若干典型个案凸显精神病鉴定的混乱状况。实证调研发现,精神病鉴定自身的特征——对象的复杂性、过程的回溯性、知识背景的跨学科性、手段的有限性与结论的主观性,影响到其客观性与可信度。目前精神病鉴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启动难、鉴定过程中医学与法学学科错位、诉讼权利保障机制欠缺、强制医疗制度带有行政化特征 |
Time:2012-05-03 |
|
徐静村:刑诉法修正:完善基本原则强化程序设计 |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12年第2期 【内容提要】程序法治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任务,是要在21世纪和进一步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这个时空舞台构建中国刑事程序制度的新模式、新格局,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刑事司法的实际需要,并努力探求中国刑事程序的现代化、科学化。因此,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当通盘考虑,从总则,证据规则、程序规则三个部分的协调配套进行周密设计 |
Time:2012-07-10 |
|
张泽涛:我国刑诉法应增设证据保全制度 |
文章来源:《法学研究》2012年第3期 【内容提要】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方申请证据保全与申请取证存在本质差异。增设刑事证据保全制度可以制衡追诉方取证过程中的随意性,避免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和罪轻的关键证据在以后难以取得,又能使无罪的被追诉者尽快摆脱涉讼之苦。同时,增设刑事证据保全制度有助于保持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中规定了刑事证据保全制度。我国 |
Time:2012-08-30 |
|
共有 5,18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6 页 当前第 11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