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冯卫国、张向东: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现状、困境与展望
    文章来源:《法律科学》2013年第4期      【内容提要】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是量刑程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试行效果看,这一制度设计在实践中遇到一些困境。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为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发表量刑意见预留了足够空间。未来应区分“被害人影响陈述”与被害人的量刑意见,处理好被害人的量刑意见与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的关系,进一步
Time:2013-11-08

姚 莉、邵 劭: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以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为出发点
    文章来源:《法律科学》2013年第5期     【内容提要】新《刑事诉讼法》增加的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人权保障理念在刑事诉讼领域的落实和展开,是对权力制衡理论和比例原则的顺应,将有助于防止超期羁押和随意羁押。但新《刑事诉讼法》对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的规定过于原则,需要从审查主体、程序的启动、运行以及救济等方面进行细化。为了使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有效运作,需要采取一些配套措施,如
Time:2013-11-25

左卫民:从国家垄断到社会参与:当代中国刑事诉讼立法的新图景
    文章来源:《清华法学》2013年第5期     【摘要】2011至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呈现前所未有的新景象,包括立法的公开性进一步强化,立法过程与内容具有回应性,社会公众参与的主动性、批判性以及参与形式的多样化。这表明刑事诉讼立法开始从国家意志的单方展现演变成各方(包括公众在内)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博弈的社会工程,甚至昭示一种意蕴深远的立法新模式正在成长。此图景的形成与我国政治和社会
Time:2013-12-20

汪海燕:“立法式”解释:我国刑事诉讼法解释的困局
    文章来源:《政法论坛》2013年第6期     【内容提要】解释具有依附性。解释不是法律,更不能超越法律。但是,我国与刑事诉讼法相关的一些解释性文件不仅在形式上具备法典的特征,而且其中部分条款在内容上直接与法律冲突,或者创设新的诉讼制度,或者违背立法意图。这种“立法式”解释不仅冲击了法律的权威,而且也不当扩张了有关机关的权力、限缩了当事人的权利。只有避免“人为”的立法粗疏,加强立法解释
Time:2014-02-12

卞建林、许慧君:刑诉法:在强化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前行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4年1月3日 2013年是修改后刑诉法实施的第一年,刑事司法工作面临旧观念与新制度的碰撞和调试,呈现出有难题更有成效的局面。理论研究围绕修改后刑诉法的贯彻实施,深入调研,扎根实践,强化问题意识,开展对策研究,产出了大量的优秀成果,为促进修改后刑诉法的准确实施,推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作出很大努力与贡献。 关键词:司法解释 为了配合刑诉法的修改与实施
Time:2014-02-12

陈国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详细解读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2013年1月9日 此次刑诉法修改是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一次重大修改和完善,增加了一些新的制度,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辩护制度、逮捕制度、公诉制度等方面都作了改革和完善。另外,修改后刑诉法有一些概念、条文含义存在进一步作出解释的必要,如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等。这些规定如何落实,概念如何界定,直接关系到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关系到诉讼当事人
Time:2013-01-15

胡云腾、喻海松:刑事一审普通程序修改解读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12年第9期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12年3月14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刑事诉讼法决定”),对一审普通程序的案卷移送、庭前准备、法庭审理、证人出庭、量刑程序、中止审理和审理期限等诸多问题作了重要修改完善。有关修改内容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一审工作的疑难问题,突出了把问题解决在法庭上的立法理念,强调了证据裁判
Time:2013-01-15

胡云腾: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2013年1月16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下称刑诉法解释),已经于2012年12月25日正式向社会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个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条文数量最多的司法解释,也是内容最为丰富、最为重要的司法解释之一,与此前的司法解释相比,确有很多亮点和特点。     刑诉法解释荟萃了全国法院的审判经验     刑诉法解释
Time:2013-02-28

孙茂利:《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深度解读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2013年3月20日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制度作了大范围的修改、完善,涉及到辩护、证据、侦查、强制措施、刑罚执行等各个环节,对侦查工作影响重大而深远。为保证公安机关正确贯彻执行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公安部对1998年发布的原程序规定进行了全面修订,及时发布了修订后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 此次修订《程序规定
Time:2013-02-28

李贵方:辩护视角下看新《刑事诉讼法》
    文章来源:《中国律师》2012年第8期     新《刑事诉讼法》已经完成立法程序,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与这部法律直接相关的各个部门都在认真学习、研读并起草制订实施细则。作为一名律师,尤其是从事刑事辩护的律师,对这部法律也充满期待并在努力地学习。下面是笔者从辩护视角对新《刑事诉讼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的解读,就教于大家。 一、规定了司法机关告知辩护权的义务 新《刑事诉讼法》在明确律师
Time:2013-02-28

谢佑平、陈盈盈:未成年人作证的若干问题研究
     文章来源:《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1期     【摘要】长期以来,未成年人的作证能力、方式以及作证程序等问题,在国内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确定未成年人证人资格的基础上,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合理界定未成年人的作证能力,科学设计未成年人作证的方式以及程序,不仅有利于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对未成年人诉讼程序的顺利推进大有裨益     【关键词】证人资格;作证能力;作证方式
Time:2013-03-14

樊崇义:从"排除合理怀疑"看实体真实相对性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3年5月3日,第3版     编者按 修改后刑诉法第53条对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作出规定,即“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其中,“排除合理怀疑”的规定引起了广泛争议。以下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排除合理怀疑”,供读者参考。 对于
Time:2013-05-30

卞建林:论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完善
    文章来源:《法学家》2013年第3期     【摘要】审前羁押在我国成为对待犯罪嫌疑人的常态化处置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混同了逮捕与羁押从而导致司法审查的缺失以及司法救济的虚无。应当从根本上对审前羁押制度进行改革,实现逮捕与羁押相分离,将逮捕定位于羁押的前置程序并设置独立的羁押审查程序,以控制羁押的适用。在秉持司法授权原则、司法审查原则、司法救济原则以及比例原则等现代审前羁押制度通行原则
Time:2013-06-07

向泽选:刑诉法修改与检察制度发展
    文章来源:《人民检察》2013年第1期     【内容提要】法律的制定或者修改,能够推动社会制度的嬗变。刑诉法的修改在推动其他诉讼制度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带动检察制度的发展。我国刑诉法的每一次修改,都使我国既存的检察制度逐渐接近本源意义上的检察制度。2012年修改的刑诉法,带来了检察侦查制度、公诉制度、诉讼监督制度内涵的发展,也将推动检察机关内设机构量的发展。概括刑诉法修改带来的检察制度
Time:2013-06-24

马静华:供述自愿性的权力保障模式
    文章来源:《法学研究》2013年第3期       【内容提要】在我国,通过权利保障维护供述自愿性的理论构想并未透过现行刑事诉讼法全面体现。在供述自愿性的权利保障模式之外,还存在通过外部权力制衡审讯权力,从而间接维护供述自由的权力保障模式。以侦讯的“基本有效性”为外部限度,供述自愿性的权力保障模式应具备如下特征:审讯时间方面,审讯只能在白天进行,且不能持续太长时间,两次审讯之间应有保障
Time:2013-09-04

共有 5,18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6 页   当前第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