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陈卫东: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点与展望
      文章来源:《中国法律》2015年第1期       我国的司法改革历经二十余载,正在风雨兼程地迈向改革的“深水区”,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渐次展开,逐步从程序改革发展到制度、工作机制的改革,再到体制改革。无论从制度性文件的精神还是具体的工作部署,都彰显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决心。然而,历史经验表明,改革总是在阻力中推进,只有冲破制度壁垒,才能打破传统的利益分配格
Time:2015-07-06

陈光中、魏晓娜:论我国司法体制的现代化改革
         文章来源:《中国法学》2015年第1期 【内容提要】我国现行司法体制是在传承革命根据地司法制度传统的基础上,在苏联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司法体制面临着进一步现代化改革的课题。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改革和完善我国司法体制,应当正确处理党委、纪委和司法机关的关系;以审判为中心,理顺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的关系;推进司法体制去地方化影响
Time:2015-07-06

龙宗智:检察官客观义务与司法伦理建设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内容提要】检察官客观义务是检察伦理的核心内容。实践中,检察伦理的缺失不仅会导致冤假错案和个案处理不公,而且会导致司法公信力的缺失,也无法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对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形成很大障碍。检察机关应当秉持客观义务,从客观义务伦理的内在要求和现实状况来建设检察机关伦理道德,并重点关注正义精神、公平意识、公益之心、法治信仰和
Time:2015-07-06

魏晓娜:从“被精神病”再现看我国非刑强制医疗制度之疏失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内容提要】我国目前形成了涉刑和非刑精神病强制医疗的双轨格局。这种双轨格局背后是两极化的程序待遇,即涉刑精神病强制医疗已经实现了司法化,而非刑强制医疗则从根本上排除了司法干预的可能。这种两极化的程序待遇并不存在站得住脚的理由。未来应参考国际标准改革我国非刑精神病强制医疗制度。 【关键词】强制医疗 强制入院 精神卫生法 人权路线
Time:2015-10-12

卞建林、郭志媛:健全统一规范公正的司法鉴定制度
        文章来源:《中国司法鉴定》2015年第3期    【内容提要】深化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司法鉴定制度在管理方面,侦查机关内设鉴定机构的业务范围、审判机关的名册管理问题等依然制约着司法鉴定统一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在司法鉴定实施程序方面,有关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采用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鉴定人负责制等问题依然突出;在诉讼程序方面
Time:2015-10-12

陈光中:完善的辩护制度是国家民主法治发达的重要标志
     文章来源:《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第2期       《刑事诉讼法》素有“小宪法”、“法治测震仪”之称,刑事司法制度是现代国家民主与法治的标杆性制度。而辩护制度又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标志性制度。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在其诉讼权利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直接涉及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的基本理念。惩罚犯罪固然是刑事诉讼的基本任务,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保障被追诉人的人权。在这
Time:2015-10-12

姚显森:论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的特殊救济
文章来源:《法商研究》2015年第4期 【内容提要】以事实基础和表现形式为标准,证据不足无罪判决可分为完全意义的、形式意义的和实质意义的三种类型。规范缺失是完全意义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特殊救济的首要障碍,应根据实体与程序相结合意义上的既判力理论,细化“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适用情形,完善程序规范。救济错位是形式意义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特殊救济的根本缺陷,应依据无害错误理论和恢复性司法原理,坚持有限救济
Time:2015-12-04

姚 莉、王 方:我国羁押替代性措施设计之革新
       文章来源:《法商研究》2014年第2期       【内容提要】羁押替代性措施作为刑事强制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刑事诉讼中各种非羁押性方法的总称,其制度功能在于限制审前羁押的适用,从而达到人权保障的价值目标。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我国羁押替代性措施的设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适用的困境,对此,应当因应羁押替代性措施适用的国际趋势,从理念
Time:2014-09-11

杨宇冠等:非法证据排除与庭前会议实践调研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摘要】新刑诉法实施以来,江苏省检察机关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和庭前会议的开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关于非法证据的排除与庭前会议的关系、庭前会议的效力、参与人员、召开地点、持续时间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庭前会议,证据交换,会议效力,诉讼效率 根据“2011计划”司法
Time:2014-09-11

陈瑞华:刑事证明标准中主客观要素的关系
     文章来源:《中国法学》2014年第3期     【内容提要】我国刑事证据法将“排除合理怀疑”引入证明标准之中,是从过去注重外在的、客观化的证明要求走向重视裁判者内心确信程度的重要立法尝试。这种立法尝试既不是对“证据确实、充分”标准的简单解释,也不是要降低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而是从裁判者主观认识的角度重新确立裁判者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刑事证据法尽管仍然保留
Time:2014-10-08

卞建林: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理解与适用
    消息来源:《法律适用》2014年第3期     【内容提要】刑事证明标准是指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所要达到的程度。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确实、充分”的定罪证明标准作了细化,引入了英美法系国家“排除合理怀疑”的表述,体现出刑事证明标准由客观向主客观相结合的发展动向。中国语境下的“排除合理怀疑”是从主观方面为“证据确实、充分”提供判断依据,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刑事证明
Time:2014-10-08

裴苍龄:自由心证评析
      文章来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内容提要】自由心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否定了法定证据制度,即它向世人宣告:证据不受法律调整和制约;人的认识也不受法律调整和制约。心证的真正含义是以心为证,即把法官的内心确信视为证据。这就把证据、真实、证明标准均主观化了。自由心证把法官的心证真实看作证明标准,进而衍生出盖然性标准,则更不科学。自由心证价值的实现是不彻底的。自由心证
Time:2014-12-02

魏晓娜:死刑程序为谁而设?
      文章来源:《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4期     【内容提要】中关两国在死刑的程序控制方面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美国的“权利导向型”控制模式以被告人权利为核心,并以被告人行使诉讼权利的行为为驱动力构建复杂的程序救济体系。中国的“审查导向型”控制模式以高级别法院对死刑案件自上而下的审查为核心构建死刑程序控制体系。死刑程序归根结底是为死刑案件被告人而设置,因此,针对我国在死刑程序控制
Time:2014-12-02

宋英辉 上官春光 王贞会:涉罪未成年人审前非羁押支持体系实证研究
        文章来源:【文章来源】《政法论坛》2014年第1期 【内容提要】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以非羁押为原则,严格限制适用羁押措施。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地区尝试建立以观护基地为基础的审前非羁押支持体系,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适用非羁押措施的保证条件,协助对其进行监管并提供一定社会服务,以减少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审前羁押,促其顺利复归社会。调查显示,观护基地在减少审前羁押、刑罚宽缓化、帮助复归社会
Time:2015-01-16

王敏远: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司法解释研究
文章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内容提要】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性规范文件,主要由刑事诉讼中的职能部门颁布,旨在落实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以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本着制定和修改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宗旨,对我国特有的这些解释性规范文件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确定其原则,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旨在进一步推动相关的司法解释性规范的完善,促进我国刑事诉讼实践
Time:2015-03-03

共有 5,18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346 页   当前第 10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