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次

书名: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研究
作者:邵劭
出版社:中国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4月
作者简介:
邵劭:法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杭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挂职),主要从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以及浙江省重大人文社科青年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已在《政法论坛》《法商研究》《法律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曾获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等学术奖多项。
目录:
导论()
第一章测谎的缘起、名实与功用()
第一节测谎的发展历程()
一、测谎的萌芽时期()
二、单导测谎仪主导时期()
三、多导测谎仪主导时期()
四、测谎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测谎的名与实()
一、测谎的称谓选择()
二、测谎的重新界定()
三、测谎的法律性质()
第三节测谎的功用()
一、测谎的功能()
二、测谎的局限()
第二章测谎的科学性()
第一节测谎的理论基础及验证()
一、测谎的基本理论学说()
二、测谎理论的心理学验证()
三、测谎理论的生理学解释()
第二节测谎方法的科学性()
一、常用的测谎方法()
二、测谎方法科学性的检验指标()
三、测谎方法科学性的两种验证()
第三节测谎科学性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一、测谎科学性的影响因素()
二、测谎科学性影响因素的控制()
第三章测谎的正当性()
第一节正当、正当性与测谎()
一、中国语境中的正当性()
二、正当性含义在西方的流变()
三、测谎与正当性()
第二节测谎的干预性及正当化事由()
一、基本权干预的界定()
二、测谎属于基本权干预行为()
三、测谎的正当化事由()
第三节测谎正当性的一般要件()
一、测谎与法律保留的契合性()
二、测谎对比例原则的遵循()
第四节测谎正当性的特别要件()
一、同意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同意测谎的正当性()
三、同意测谎的要件()
四、同意测谎的撤回()
第四章测谎结论证据能力的比较法考察()
第一节可采性与证据能力的基本理论()
一、以关联性为核心的可采性理论()
二、以证据禁止为代表的证据能力理论()
第二节美国的判例演变()
一、严苛的弗莱伊规则及其例外()
二、开放的道伯特规则()
三、谢弗尔案之后的分化()
第三节德国的传统和现状()
一、严格禁止的传统()
二、趋于松动的现状()
第四节日本的理论和实务()
一、对测谎结论证据能力的普遍承认()
二、对测谎结论证据能力的法律依据之争()
第五节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则和判例()
一、与测谎结论有关的证据规则()
二、测谎结论证据能力的程序保障()
第五章测谎结论在我国的证据化()
第一节测谎结论在我国证据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测谎技术及其结论在我国的运用现状分析()
二、测谎结论在我国证据化的实践诉求()
第二节测谎结论在我国证据化之证成()
一、测谎结论证据化的法律依据()
二、测谎结论证据化的科学依据()
三、测谎结论证据化的伦理依据()
四、测谎结论证据化的法理依据()
第三节测谎结论在我国证据化的路径()
一、我国测谎结论的运用层次()
二、我国测谎结论证据化的立法推进模式()
第六章测谎结论在我国的生成和运用规制()
第一节测谎结论的生成过程规制()
一、测谎权配置的合理化()
二、测谎启动条件的具体化()
三、测谎技术操作的标准化()
第二节测谎结论的审查运用规制()
一、测谎结论的审查原则()
二、测谎结论的审查主体()
三、测谎结论的审查内容()
四、测谎结论的审查规则()
参考文献()
上一条:卞建林、杨宇冠主编:《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研究》
下一条:戴长林、罗国良、刘静坤编著:《中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原理·案例·适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