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12月28日,诉讼法学研究院召开2006年工作总结会。

2006年12月28日,诉讼法学研究院召开了2006年工作总结会。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陈光中教授、樊崇义教授,院长卞建林教授,专职研究人员杨宇冠教授、顾永忠教授、肖建华教授、高家伟教授、谭秋桂副教授、吴宏耀副教授以及其他行政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工作总结会。在会上,研究院各部门就2006年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各位研究人员对2006年取得的科研、教学成果进行了总结。最后,院长卞建林教授对2006年诉讼法学研究院取得的各项成绩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并就研究院在2007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征求了各位参会人员的意见。此次工作总结会的召开,不仅很好地回顾、总结了诉讼法学研究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得失,也使全体人员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与方向,坚定了将诉讼法学研究院建设成为我国诉讼法学重点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术交流基地、情报资料基地和研究咨询基地的发展目标。

附:诉讼法学研究院2006年工作总结

一、科研方面

2006年,诉讼法学研究院继续秉持以科研为立足之本的发展原则,集中开展诉讼法学研究领域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深入探讨各国诉讼法学理论、证据制度和司法制度的相关内容,努力为我国法制建设和司法改革建言献策。在这一年中,诉讼法学研究院根据十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的相关内容,继续围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仲裁法及国家赔偿法等立法修改计划,组织专题学术研讨活动,深入探讨重点课题,汇集学术前沿观点,提交立法修改研究报告,充分发挥了诉讼法学研究院作为重点研究基地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在科研成果方面,诉讼法学研究院各位专职研究人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在2006年,诉讼法学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共出版专著15部,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91篇,其中发表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的论文达28篇。在2006年发表、出版的上述科研成果中,多部著作和多篇论文产生了重要影响,获得了理论和实务部门的一致好评。例如,陈光中教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发表的论文《刑事和解初探》,樊崇义教授主编的《刑事审前程序改革实证研究》,卞建林教授主编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专家意见稿》,肖建华教授主编的《中国区际民事司法协助》以及吴宏耀副教授的译著《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等成果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在科研奖项方面,卞建林教授的著作《外国刑事诉讼法》、谭秋桂副教授的著作《民事执行法学》分别在2006年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二等奖;卞建林教授的专著《刑事证明理论》和樊崇义教授主编的著作《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在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在项目研究方面,诉讼法学研究院各位研究人员积极承担各层次课题研究任务,广泛争取经费资助,取得了良好的课题研究成果。2006年1月,由卞建林教授投标的“依法治国与律师权利保障”课题和高家伟教授投标的“行政行为与行政诉讼的关系”课题被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研究项目;2006年4月,杨宇冠教授申报的《完善我国反腐败制度体系研究》课题在中国法学会2006年部级法学研究课题中获得立项;2006年8月,在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度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的申报评审中,诉讼法学研究院4位研究人员获得立项课题,其中樊崇义教授申报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基本原理》被列为重大课题,肖建华教授申报的课题《公益诉讼研究》、顾永忠教授申报的课题《二审出庭问题研究》被列为重点项目,陈光中教授申报的课题《专门检察体制研究》为一般项目。在研课题方面,由陈光中教授主持的福特基金项目“刑事诉讼法修改”课题完成了《刑事诉讼法修改专家建议稿》的拟制工作,并围绕课题研究成果召开了国际研讨活动;2006年3月,由樊崇义教授主持的福特基金项目 “侦查讯问全过程的律师在场、录音、录像”(试验)项目组在北京召开“侦查讯问程序改革国际研讨会”,对项目试验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估;2006年5月由卞建林教授主持的福特基金项目“公诉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在山东省东营市人民检察院召开了“证据开示和审判程序改革”研讨会,就课题组进行的试点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与评估。2006年里,在诉讼法学研究院承担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马怀德教授主持“行政程序法研究”课题、陈光中教授主持的“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对我国刑事诉讼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张树义教授出持的“入世与中国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课题先后进行了结项工作;同时,卞建林教授承担的司法部2001年度重大项目“传媒与司法公正”课题也获准结项并正式出版了课题研究成果。此外,诉讼法学研究院专、兼职研究人员承担的其他国家哲社课题、教育部课题、司法部课题等研究项目也进展顺利。

二、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

2006年,诉讼法学研究院继续开展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通过举办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协调本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学术活动,进一步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不断提升诉讼法学研究院作为诉讼法学研究领域学术交流中心的重要地位。

(一)学术会议

2006年,诉讼法学研究院围绕三大诉讼法修改中的热点问题,举办了多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活动。

2006年3月30-31日,由诉讼法学研究院主办的“侦查讯问程序改革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共计140余人,其中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刑诉法专家,来自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全国律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河南省焦作市政法委、焦作市人民法院、焦作市检察院、焦作市公安局,甘肃省白银市公安局白银分局、珠海市人民检察院等实务部门的领导、专家。在研讨会中,课题组对项目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汇报,与会专家、代表对我国侦查讯问程序中构建律师在场和录音、录像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评估,并在国内外专家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律师在场及录音录像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2006年5月26日至28日,由诉讼法学研究院与东营市人民检察院合办的“证据开示与庭审改革研讨会”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山东省人民检察院、东营市人民检察院等实务部门以及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政法高等院校的7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在研讨会中,卞建林教授就诉讼法学研究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合作开展的“公诉制度改革研究”项目以及在东营市三个基层检察院即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人民检察院开展的证据开示改革试点的情况作了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东营市东营区开展试点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三个基层检察院试点的作法、经验以及不足,并依据这些实证经验对我国建立证据开示制度提出了具体的构建设想。与会代表在听取完卞建林教授的报告后,对此次改革试点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06年6月23日-25日,诉讼法学研究院陈光中教授领导的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的“比较刑事诉讼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我国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全国律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司法实务部门的领导、专家,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政法院系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计7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国际研讨会。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亚洲法研究所共同所长柯恩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陈光中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原副院长刘家琛先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孝清先生以及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保生教授先后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词。在此次研讨会中,与会代表将围绕刑事司法改革趋势、无罪推定原则、监听等侦查手段的正当程序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人出庭与传闻证据规则、刑事辩护、刑事强制措施、错案的纠正与一事不再理原则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2006年7月1日,诉讼法学研究院在成都市召开了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改革调研座谈会。参加会议有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以及成都、东营、徐州、昆明、顺德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专家、学者和办案人员。会议紧紧围绕刑事诉讼法修改有关第一审程序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就各地试点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2006年8月15日,诉讼法学研究院和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了“未成年人取保候审、酌定不起诉改革实验座谈会”。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中央政法委政法研究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全国律协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民检察院、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检察院、浙江省永康市公安局、河北省石家庄裕华区人民检察院、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检察院等实务部门的领导、专家,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社科院法学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自美国维拉研究所的两位专家及来自福特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的项目官员、媒体代表等共计5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在座谈会中,课题组从实验背景、实验前Y市未成年人取保候审、酌定不起诉适用基本情况、实验实施、实验效果、制约改革实验因素以及立法建议等方面对实验内容作了详细汇报,并就与会代表的相关问题作了解答。在会议中,代表们还就未成年人取保候审、酌定不起诉的条件,未成年人取保候审风险的评估,酌定不起诉与被害人救济、检察机关考核考评机制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来自美国维拉研究所的专家还就实证研究方式作了专题发言。

2006年11月25日-26日, 由诉讼法学研究院主办的“中英刑事审判程序改革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等单位的领导,云南、河南、广东、江苏、海南等省的16家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的法官,以及来自苏格兰最高法院、英国大使馆、英国文化协会的有关官员,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领导,诉讼法学研究院樊崇义教授,苏格兰最高法院大法官吉尔等出席会议并致词。在研讨会上,代表们围绕是否增设独立的庭前审查程序、法庭调查程序的制度设计及交叉询问程序的运用、刑事简易程序及被告人认罪程序的完善、刑事疑难案件中的证据使用以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二)学术讲座

2006年,诉讼法学研究院开展了丰富的学术讲座活动,邀请了国内外多位知名学者、专家为全校师生进行专题讲座,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2006年1-6月,诉讼法学研究院组织了多期“诉讼法学前沿问题系列讲座”,先后邀请了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应松年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院Kent Roach教授、洛杉矶高等法院上诉庭首席法官Charles Lee ( 查尔斯-李)先生、诉讼法学研究院樊崇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江伟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瑞华教授以及台湾大学法学院王兆鹏先生,分别就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刑事错案形成原因及救济、刑事案件中的死刑判决程序、聚焦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与完善、社会科学方法的引入与诉讼法学的困境以及台湾地区刑事司法的发展趋势等主题进行了专题讲座。

为了更好地介绍外国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诉讼制度及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诉讼法学研究院于2006年10月新设了“域外诉讼法学前沿讲座”系列,并已先后邀请荷兰伊拉兹马斯大学法学院前院长汉斯?德?督尔德教授、美国康涅狄格区联邦法官珍妮特?阿特顿女士、巴黎大审法院共和国检察官Jean-Claude MARIN 先生,就荷兰刑事诉讼制度的新发展、联邦法院的法庭审判与庭外和解、法国刑事审前程序的新发展等问题作了专题讲解。

为了促进我国刑事程序方面的立法与实践,诉讼法学研究院与著名律师事务所德恒律师事务所于2006年11月合作开设了“德恒程序论坛”系列讲座,并在第一讲、第二讲中分别邀请了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光中先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何家弘教授、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诉讼法研究室主任王敏远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金友教授就刑事诉讼法再修订的若干问题和刑事证明标准问题作了精彩讲演。

(三)对外交流与合作

在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之外,诉讼法学研究院还开展了其他多项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

2006年5月18日,应诉讼法学研究院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的邀请,来自美国教育交流中心、美国驻华大使馆的五位专家在我校学院路校区举行了一场生动活泼的模拟法庭,真实地展现美国刑事审前听证程序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灵活运用。

2006年11月17日,应诉讼法学研究院陈光中教授的邀请,台湾谦信法律事务所李宜光律师在我校就台湾地区国务机要费起诉案进行了专题演讲,并与到会师生就台湾地区反腐败刑事司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座谈。

2006年12月14日,来自加拿大刑法改革和刑事政策国际中心的杨诚教授、鲁思.蒙哥马利女士、莫林.马洛尼教授、温克勒先生,加拿大皇家骑警联邦总署及中央地区副总警监P.Y.鲍杜瓦斯先生,多伦多警署警长威廉姆.(比尔).布莱尔先生,卡尔加里警署警长杰克.比顿先生,温哥华警察局督察史蒂夫.斯威尼先生等加方代表,与诉讼法学研究院陈光中教授、卞建林教授等,围绕《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与座谈。

在2006年,诉讼法学研究院研究人员也多次出国或赴港、澳、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其中,2006年3月,肖建华教授应邀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06年8月-10月,肖建华教授赴美国Hsatings法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06年10月,樊崇义教授、顾永忠教授等赴美国进行学术考察;2006年12月,陈光中教授、卞建林教授赴澳门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等。此外,诉讼法学研究院研究人员本年度在国内各高校和实践部门进行学术讲座的达20余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会的达到80余人次。

(四)基地刊物

2006年,诉讼法学研究院继续出版以刊载诉讼法学原理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诉讼法学研究》和以探讨诉讼程序判例为主的《中国诉讼法判解》。目前《诉讼法学研究》第十一卷和《中国诉讼法判解》第四卷已经出版。在定期出版基地刊物的同时,诉讼法学研究院继续组织出版 “诉讼法学文库”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近50本诉讼法学专著、译著。

三、人才培养方面

本年度,诉讼法学研究院各位研究人员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也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任务。一年来,诉讼法学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共授课1000多学时。此外,诉讼法学研究院12位专职研究人员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或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之外也承担了繁重的研究生培养任务。2006年5月、12月,诉讼法学研究院分别组织了两批诉讼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答辩,共有34名刑事诉讼法方向或证据法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在具体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上,继续扩大了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范围,通过吸收研究生参与“三项制度改革试验”、“强制措施制度研究”、“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实践问题研究”等课题的试点研究工作,促进研究生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的进一步结合,很好地开拓了学生视野,有利于全面培养其科研能力与实践工作能力。

四、图书资料信息建设方面

在将诉讼法学研究院建设成为我国诉讼法学研究的信息交流诉讼法学研究院和资料汇集诉讼法学研究院的目标指引下,诉讼法学研究院在2006年加大了对信息资料建设的力度。

2006年度,诉讼法学研究院依托211专项经费的支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包括《Phipson on Evidence(16th edition)》、《Bullen & Leake &Jacob’s Precedents of Pleadings》、《Criminal Procedure:American Jurisprudence Proof of Facts》(133 columns)、《Wigmore on Evidence Set (4th edition)》等经典诉讼法领域学术著作在内的大量外文图书与期刊资料,大大扩充了诉讼法学研究院资料室的外文图书资料;同时,也对新近出版的中文法学资料(包括港澳台出版、发行的诉讼法专业图书资料)进行了收集与添置。在大量扩充资料室藏书的同时,对已有外文资料及港澳台资料进行了复印备份,从而实现了既保护原版书籍又提高借阅率的目标。目前,诉讼法学研究院拥有中文专业图书8000多册,外文图书5500多册,并长期订阅80多种中、外文期刊和报纸。

为了提供更加便捷的资料查询途径,诉讼法学研究院对电子阅览室原有电脑设备、网络设施和其他硬件设施进行了更新与改造,进一步细化了电子阅览室的日常管理和对外开放制度,为广大师生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

在诉讼法专业网站的建设方面,诉讼法学研究院创办的专业门户网站“中国诉讼法律网”日趋成熟与稳定,在栏目内容、上传速度和后台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2006年10月份,网站在变更了原有域名的情况下,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宣传,较好地保持了影响力。目前该网站的点击率已经超过120余万次,参与论坛讨论的注册会员达4000多人,已经在全国诉讼法学研究领域和司法实务部门中取得了相当广泛的知名度。

五、参与国家立法与提供法律服务方面

2006年,诉讼法学研究院积极参与国家立法活动,一方面通过举办“侦查讯问程序改革国际研讨会”、“未成年人取保候审、酌定不起诉改革试验座谈会”等学术研讨活动,全面汇集各方意见和观点,为国家立法部门修改三大诉讼法提供参考意见。同时,陈光中教授牵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课题组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专家建议稿》的研究工作,并召开国际研讨会进行了专题探讨与完善。另一方面,诉讼法学研究院也通过积极承担实务部门的委托项目,努力为解决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提高理论支持。例如,在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中,诉讼法学研究院获得了四项立项课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基本原理、公益诉讼、二审出庭以及检察体制研究等多项内容,项目经费资助达11万人民币。

此外,诉讼法学研究院各位研究人员也积极参与国家立法与司法咨询工作,在2006年里多次参加刑事诉讼法等多部法律的修改、制定工作。

六、科研体制改革方面

本年度,诉讼法学研究院在科研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年5月,诉讼法学研究院顺利完成了领导职位的调整工作,卞建林教授任命为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并对现有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2006年11月,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诉讼法学研究院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研究院在未来五年以及更长时间里的奋斗目标、发展理念及建设重点。此外,为了更好地整合研究力量、适应学科发展的进一步需要,将基地名称由“诉讼法学研究中心”调整为“诉讼法学研究院”,并在原来研究室的基础上设立了“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所”、“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所”、“行政诉讼法学研究所”和“证据法学研究所”,同时计划设立刑事司法与人权法研究中心、ADR研究中心等非在编研究机构。

在2006年度,诉讼法学研究院还多次参与总结、交流基地建设经验的相关活动,一方面积极宣传本院建立以来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和其他研究基地特别是法学研究基地充分交流了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心得。其中,2006年7月6日-7日,卞建林教授参加了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在北京举办的2006年文科科研处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会议和教育部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证研究方式”的主题发言,从结合实践突出问题、深入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分支研究基地、强化实证研究方式,参与多项立法研究、全面转化科研成果等方面总结了诉讼法学研究院的建设、发展经验。2006年9月29日,教育部社科司袁振国副司长、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处长、何健副处长、马建通副处长和段红波同志等一行5人,出席了我校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专题研讨会并重点检查了诉讼法学研究院的建设工作,院长卞建林教授在会上作了基地建设情况和“十一五”规划制定情况的具体汇报。教育部领导围绕基地软硬件建设、基地项目质量提升、“十一五”规划制定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并高度评价了重点研究基地在新老负责人顺利交接、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2006年里,诉讼法学研究院在各级领导及全体研究人员、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将更加努力,争取把工作做的更好。

上一条:中国诉讼法律网兼职编辑人员招聘启示 下一条:2006年12月14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召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