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院院长熊秋红教授、顾永忠教授应邀参加第十四届尚权刑事辩护论坛暨西南政法大学第六届刑事司法论坛

        2020年10月24-25日,第十四届尚权刑事辩护论坛暨西南政法大学第六届刑事司法论坛、第十五届尚权青年刑事司法论坛在重庆市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与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联合主办。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我院院长熊秋红教授、顾永忠教授应邀参会并分别作“讲好刑事诉讼法制四十年发展的中国故事”与“我国刑事诉讼法制螺旋上升,来日方长”的发言。

 

 

        熊秋红教授在发言中提出,对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四十年的发展,应作出完整、立体、鲜活的描述,也要进行具有历史厚重感、体现时间张力,并能形成过去与现在之间对话的评论。而通过对刑事诉讼制度发展历程的描述和思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我国采取的是中央政策先行,立法跟进,党领导立法的模式;其二,刑事诉讼法条文不断增加,从粗疏走向精细;其三,认罪保障制度总体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其四,刑事诉讼法制在法制过程中存在曲折;其五,制度发展和有效实施之间存在差距;最后,应注重立足国情,吸收域外有益经验。熊秋红教授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历史,而且要关注制度背后刑事程序理念形态产生、发展的历史,还要看到孕育这种理念、制度的更为宏阔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要从中捕捉到诸如市场经济、全球化、依法治国方略、司法改革等关键词,只有把关注的视角向纵深拓展,对中国四十年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历史,才能有更好的理解。

 

 

        顾永忠教授在发言中根据四部刑事诉讼法从无到有、发展变化的轨迹,将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四十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9年到1996年,是从无到有、初建刑事诉讼法制阶段,1979年第一部《刑事诉讼法》颁布,结束了“无法无天”的时代,但其治罪法色彩强烈,程序法往往被解读为服务于实体法的工具,而同时期,依法办案的法制意识也开始树立;第二阶段为1996年到2012年,是探索建立现代刑事诉讼制度阶段,也是现代诉讼结构初步建立的阶段,96年刑诉法修改作出了不少突破性规定,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制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司法实践中,程序公正成为关注重点,并开始强调程序的独立价值,此外,从90年代开始,全社会开始关注冤错案件的纠正与发现;第三阶段为2012年到2018年,是初步建立现代刑事诉讼法治的阶段,主要体现为2012年刑诉法修改,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且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机关高度重视纠正冤假错案;第四阶段为2018年以来,是初步建立刑事诉讼繁简分流制度的阶段,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建立是2018年刑诉法修改对刑事诉讼制度总体影响最大的内容,但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包括繁简分流严重失衡、片面追求诉讼效率、法院一般应当采纳检法所提量刑建议之规定严重违背现代刑事诉讼规律与现代刑事法治原则等。

 

消息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gNWxX8Islf2luTezMPB3VQ

https://mp.weixin.qq.com/s/FcO0HpjCQEYiYwv3tqodgA

上一条:中国现代司法制度发展问题研讨会暨《中国现代司法制度》新书发布会召开 下一条: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问题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

关闭